突觸前抑制

突觸前抑制

突觸前抑制是通過突觸前軸突末梢興奮而抑制另一個突觸前膜的遞質釋放,從而使突觸後神經元呈現出抑制性效應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突觸前抑制
  • 結構基礎軸突-軸突式突觸
  • 機制:突觸前膜被興奮性遞質去極化
  • 特點:潛伏期長,持續時間長
  • 特殊性:由於突觸前膜釋放遞質減少所致
  • 結果:突觸後神經元興奮性降低
  • 遞質:通常為乙醯膽鹼分泌
  • 醫學套用:麻醉與鎮痛
結構基礎:軸突-軸突式突觸和軸突-胞體式突觸。
機制:如圖,神經元B與神經元A構成軸突-軸突式突觸;神經元A與神經元C構成軸突-胞體式突觸。神經元B沒有對神經元C直接產生作用,但它可通過對神經元A的作用來影響神經元C的遞質釋放。須指出的是,只有在神經元A也處於激活狀態時,神經元B才能對A發揮抑制作用。
突觸前膜被興奮性遞質去極化,使膜電位絕對值減少,當其發生興奮時動作電位的幅度減少,釋放的遞質減少,導致突觸後EPSP(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減少,表現為抑制。
特點:抑制發生的部位是突觸前膜,電位為去極化而不是超極化,潛伏期長,持續時間長。通過使來自突觸前末梢的化學傳遞物質的分泌減少,而抑制其突觸作用,這種類型的抑制稱突觸前抑制。根據在夾層型突觸上的發現,一次向中纖維去極化(PAD)的發生是其特徵。但不限於一次向中纖維,極化在丘腦部的二次纖維末梢也有發生。
突觸前抑制
需要注意的是,抑制作用的實質是局部去極化電位,而不是動作電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