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啟樓

承啟樓

承啟樓,系土樓之王。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高北村,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中國民居”郵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環環相連的土樓,這座土樓就是如今聞名遐邇的承啟樓,承啟樓是一座城堡—— 一座家族之城。郵票是“國家的名片”,影響力十分深遠,龐大的承啟樓正是藉助這方寸的郵票名揚四海。

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承啟樓
  • 外文名稱:Chengqi Earth Building
  • 地理位置: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7:00-19: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景區
  • 門票價格:50元
  •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2小時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福建省龍巖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承啟樓概要,外樓,特色,建築,

承啟樓概要

依山傍水,面前是一片開闊的田野。這裡有數十座大大小小、或圓或方的土樓,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土樓畫卷。承啟樓的樓名是今人江靜波教授補題,樓門聯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承啟樓從明代崇禎年間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竣工。三代人經過八十一年的努力奮鬥,終於建成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相傳在建造過程中,凡是夯牆時間均為晴天,直到下牆枋出水後,天才下雨,承啟樓人有感於老天相助,所以又把承啟樓稱作“天助樓”。
承啟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全樓住著60餘戶,400餘人。三環主樓層層疊套,中心位置聳立著一座祖堂。

外樓

承啟樓外環樓高四層,每層用抬梁式木構架鑲嵌泥磚分隔成72開間;第一、二層外牆不開窗,只在內牆開一小窗,從天井採光;一層是灶房,二層是禾倉;三、四層是臥室;各層都有一條內向挑出的環形通道,並有四道樓梯,對稱分布於樓內四個方向。第二環樓兩層,每層40個房間,第三環樓為單層,有32個房間,中心是祖堂。三環樓就像三員大將緊緊守護著祖堂。這就是土樓大王的威儀,莊重而又壯觀。
承啟樓里保存著當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題匾數十個,最珍貴的莫過於楠木壽屏了。這件稀世奇珍是乾隆19年(1754年),承啟樓創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鏞7旬壽辰時,朝中尚書、京城太學士們合贈的。壽屏由12扇楠木板連線而成,雕刻面積達15.03平方米。正面中間雕刻一幅特大的《郭子儀拜壽圖》,上下兩邊分別為《二十四孝圖》和《四季圖》,雕刻著從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凡187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特色

樓梯4部,400個房間。承啟樓最多的時候住過80多戶人家,800多人。
承啟樓里有一副堂聯:“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注重人倫。”所描繪的正是一樓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動人情景。
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台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繡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

建築

坐落在高頭鄉高北村西北部。據族譜記載,該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而後依次建造第二、三環和第四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圓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因夯築該樓外環土牆時,天公作美,土牆未受雨水淋蝕,故又名“天助樓”。
全樓由4圈同心環形建築組合而成,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內通廊式。
外環為主樓,土木結構,高4層,直徑73米。底層牆厚1.5米,四層牆厚0.9米。底層和二層不開窗,底層為廚房,二層為糧倉,三、四層為臥室。每層72開間,含門廳、梯間。除外牆和門廳、梯間的牆體以生土夯築之外,廚房、臥室的隔牆均以土坯磚砌成。底層內通廊寬1.65米。二層以上挑梁向圓心延伸一米左右,構築略低於欄桿的屋檐,屋檐下用杉木板按房間數分隔成一個個小儲藏室;屋檐以青瓦蓋面,上面可用乾晾曬農作物。東、西面各有2道樓梯。正面、南面開一大門,條石門框。正面大門除了在門媚上鐫刻樓名外,兩邊鐫刻楹聯:“承前祖德勤與儉,啟後孫謀讀與耕。”外環東、西兩側各開一個比正門小的側門。第二環高2層,磚木結構,每層40開間。除正面和東、西兩側各以一個開間作為通道外,其餘各間與前向的小庭院、青磚隔牆圍合成小院落,院落的廳堂即二環的底層為客廳或飯廳,樓上為臥室;每個院落各開一門,與三環後側的內通廊相通。院落後側即外環底層的廚房,飯廳對面用青磚建浴室、衛生間、雜物間,高約1.8米。浴室、雜物間與外環以鵝卵石鋪面的小庭院相隔,以若干大塊、端方的青石板鋪設通道。第三環單層,磚木結構,32開間。古代樓主既崇文重教,又不能讓女子到樓外的學堂與男子一起讀書,於是在此辦私塾,並以此作為女子的書房。
第四環為祖堂,單層,比第三層稍低,使全樓形成外高內低、逐環遞減、錯落有致的格局。占地33.83平方米。後向的廳堂與正面兩側的孤形迴廊圍合成單層圓形屋,中為天井。祖堂歇山頂,雕粱畫棟,正面對著大樓門,門面兩側飾繪畫和精美的磚雕;廳堂東西兩側各設一小門與全樓東西走向的通道及外環東西面的兩個邊門相連。廳堂後向上方和前向屋檐下懸掛清代至20世紀80年代一些名人贈送給該樓的題匾;兩側兩對石柱上鐫刻警示子孫後代的楹聯:“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重法人倫。”“天地人三盤,奧妙無窮;助人間為樂,造福萬年。”由此可以見證樓主世代立家、做人的理念和曾經有過的輝煌。每逢重大節日,祖堂擺設的巨型圍屏,即16世祖江馨軒71壽辰時的祝壽屏風,由12塊組成,高2.72米,中間8塊每塊寬0.46米,兩邊每塊寬0.47米,精雕細刻,金碧輝煌,古事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千古流傳的“二十四孝圖”。屏中正面下半部分的“二十四孝圖”取材於古代孝子的故事,工筆細膩、形象逼真、圖文並茂、寓意深刻,充分體現了土樓客家人敬祖睦宗、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圍屏正面上半部分雕刻唐代著名人物郭子儀拜壽圖,背面雕刻清代朝廷六部-及樓主親戚的祝壽詞,內容包括頌詞與對後人的警語。此外,該圍屏還雕刻許多珍禽花鳥。對樓主來說,該圍屏在重大節慶時反覆向族人展示,既是讓大家分享藝術珍品,更是對全體族人進行傳統美德的再教育。該樓環與環之間以鵝卵石砌天井相隔,以石砌廊道或小道相連。中軸線上和東西兩側的二、三環各有4個開間作為豁口;設主通道,外環3個門均可直通祖堂,其他方向亦有多條通道,但寬僅1米左右,而且必須沿著屋檐的走廊並經過主通道才能到達每一環或樓門、邊門。因此有許多人形容該樓為迷宮,進去容易出來難。第二環與第三環之間的東面和西南面的天井各有一口水井,俗稱陰陽井,各代表陽、陰,大小、深淺、水溫、水質各不相同。
全樓按《易經》八卦進行布局,外環、二環、三環均分為8個卦。外環卦與卦之間的分界線最為明顯,底層的內通廊以開有拱門的青磚牆相隔,造型精巧,古色古香。
樓外為石砌門坪。樓後為2級石砌護坎,高5米,護坎平台為東西走向的村道。學堂坐落在樓後東北面,與樓外環相距約20米,高2層,長方形,土木結構,占地約300平方米。
該樓人才輩出,自大樓落成迄今,先後40多人考中進士、舉人、貢生,有80多個博士、大學生、科學家、教授、作家,其中有一戶人家出了10個博士。
該樓為環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客家圓形土樓,鼎盛時期居住800餘人,現仍居住300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