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

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扎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

2006年以及2008年,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先後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雲南大理周城的張仕紳被確定為扎染國家級傳承人。2011年,海安縣申請的南通扎染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焦寶林被評為南通扎染技藝省級傳承人。大理市周城璞真綜藝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扎纈、絞纈夾纈染纈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26
  • 申請地區:雲南省大理市周城、四川省自貢市
  • 非遺傳承人:張仕紳、張曉平
  • 生產基地:大理市周城
  • 示範基地:大理市周城璞真綜藝染坊
  • 保護單位:自貢市扎染工藝廠
  • 其他產地印度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
  • 外文名稱:bandhnu、plangi、tie-dye
起源,載體,傳承,秦漢,盛唐,宋代,明清,近代,分類,自貢扎染,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彝族扎染,日本扎染,印度扎染,現代扎染,製作工藝,綜述,扎花,浸染,工藝特色,概述,扎染與蠟染,扎染與印花,扎染與數碼,套用範圍,嫁妝,服飾,其他,文化思考,蝴蝶花式,

起源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現存最早的扎染製品,是出於新疆地區。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婦女的衣著。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
各種扎染圖案各種扎染圖案

載體

布匹是扎染的載體,沒有紡織也就沒有布帛、絲錦,沒有了諸如此類的載體,也就不可能有在載體上的任何塗染的美術工藝。
復原漢晉纐纈絹裙復原漢晉纐纈絹裙
我國紡織的歷史從現存的史料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西周。在商代和西周的墓葬中,都曾發現過不少玉蠶,說明當時人們對蠶桑的重視。到了春秋戰國,絲織工藝進步很快,從現有發掘出來的實物和文獻資料上看,當時的絲織品種類繁多,圖案精美。及至漢代,絲織品和染織技法有了長足的進步,品類已可分為綿、綾、綺、羅、紗、練、紈絹、、緞等十數個類別。與此同時,還形成了中原地區以臨淄、襄邑等地為主的絲織生產中心。
我國傳統社會以男耕女織的基本經濟形態形成之後不太長的時期,社會思潮中便出現了對“織女”的崇拜。漢代畫像石星像圖中就有“織女”的美麗形象。西漢長安昆明池畔也發現了“織女”的石雕像。這些文物中的“織女”,也就是我國民間無數從事紡織、刺繡、縫紉等手工藝勞動生產的婦女的神化形象。
在古代文獻中也有許多紡織生產勞動的記述和描繪。比如《墨子·辭過》:“女工作文采”,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織女的勞動已經不僅只是紡織布帛,而且在布帛、絲織上“作文采”了。孟郊織婦詞》說:“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生動地描繪了織女們艱辛的勞作;王建《織錦曲》寫道:“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一梭聲盡重一梭,玉腕不停羅袖卷。”描繪了織女的心靈手巧的紡織勞動。正是她們夜以繼日的勞動,創造出舉世聞名的中國紡織、織染的精品。
西晉絞纈上襦西晉絞纈上襦
古代織女們進行紡織的原始織機是什麼模樣?我想,大致就是文獻上說的“踞織機”。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了漢代銅貯貝器,它的蓋上有從事紡織的雕鑄人物,從畫面上看,這種原始的踞織機是手腳並用的。又從出土的漢代錦綺實物上看,當時的織機已經可以斜織和提花了。東漢王逸《機織賦》:“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是對織女勞作的精彩描繪。正是她們的辛勤勞作,織就了“方圓綺錯,極妙窮奇,蟲禽品獸,物有其宜”的精美紡織品。
漢代銅貝器出土地的晉寧屬滇池區域。當時滇池區域已有河蠻部族(西南夷中的一個強大部族。河蠻後來分為白蠻、烏蠻兩支部落,分別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居住,我們有理由推斷:在漢代,地處邊陲的雲南紡織工藝已經相當發達,其中必定有河蠻的紡織品,也就是說,必定有白族、彝族先民們的紡織品。
在雲南元謀大敦子,洱海及金沙江流域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還發掘出大量四、五千年前原始的石質、陶質紡輪、紡錘等工具,證明了新石器時期雲南已經有了紡織生產這更進一步說明,當時不但有了棉、毛、麻等織物,並且能利用天然染料,印染出白疊花布。可見南詔、大理國的紡織技術已與中原不相上下了。
又據《滇志》記載,雲南絲蠶生產也很發達。趙州(現大理市鳳儀鎮及其周邊地域)絲是遐邇聞名的,漢時就有趙州絲出口到撣國(緬甸古稱)、身毒的歷史。南詔時期,洱海區域就生產出著名的“紅布”,鶴慶也有“井口布”出口的記載。
《前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說:“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言,使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得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毒身國……”大夏人所說的“賈”,很可能就有西南夷,即我國西南邊陲的土著、商人、馬幫。因為,早在北方絲綢之路開闢前的幾百年,西南夷就通過數百年艱辛,以葉榆(現大理古城)為起點開闢出了一條秘密的南方陸上絲綢之路。通過這條密道,西南夷早就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中東有了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張騫聽說的“蜀賈”、“蜀布”,我懷疑有誤。一、也許大夏人不太能識別我國商賈的籍貫、口音,隨意說成是“蜀”人“蜀”布。張騫當時並未到過雲南(張騫是從大夏沿北方絲綢之路返回長安後,向漢武帝奏報他的見聞,受漢武帝派遣才到雲南來探查西南夷的秘密通道的),當時他即使見到了西南夷運到大夏的商貨,也未必能夠認出哪些是雲南的商品。不過,無論如何,中國商賈運去的商品中必有產於雲南白族的布帛、絲綢,這是毋庸置疑的。
復原古代扎染布料復原古代扎染布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時作為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中心——葉榆、永昌的民間紡織業已經有了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和產量。這就為大理白族先民的扎染染織奠定了穩定的物質基礎。

傳承

秦漢

扎染“秦漢始有之”(工儀實錄),已有數千年歷史,這支古代染纈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獨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長在人民中間,點綴、美化人民的生活。樸實無華,天然成趣的扎染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必將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絢麗。

盛唐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後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在唐詩中我們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史載盛唐時,扎染技術傳入日本等國,日本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保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後經日本又流傳入我國雲南,由於雲貴地區的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藝在那裡落戶。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而成。
扎染披帛扎染披帛

宋代

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發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扎染技法的採用。使面料富於變化,既有樸實渾厚的原始類,又有變換流動的現代美,具有中國畫水墨韻味的美和神奇的朦朧美,扎染服裝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傳統有現代的服裝藝術創作。夾染、抓染、線串染及疊染等出現各種不同的紋路效果。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古時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那時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調成防染槳,通過花板塗在布上,然後煮染,可出現蘭底白花的效果。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紮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紮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後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鬆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復原古代扎染上襦復原古代扎染上襦

明清

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至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
扎染

近代

扎染顯示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這裡,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2006年,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為雲南省大理市、四川省自貢市。
扎染扎染

分類

自貢扎染

扎染—一代名染。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自貢扎染源於清代,包括“扎染、拔染、防染”,是自貢傳統的工藝美術品,以雋秀、清新、淳樸、富有民間特色而蜚聲國內外。扎染大師張宇仲和扎染工作者在發掘整理民族藝術遺產的基礎上,吸收了國畫、裝飾畫、油畫及現代畫派的手法,形成了古樸、典雅、粗獷、動中求靜、細膩恬適、抽象和具體巧妙結合的自貢扎染特色。自貢扎染產品,除床單、窗簾、桌布、提包等各類生活用品外,還大量生產色調各異、圖案新穎的花布、裝飾壁掛。1986年,自貢扎染應邀赴香港展出,《文匯報》、香港亞洲電視台等媒體予以了大規模的報導和宣傳。自貢扎染多次被評為四川省優秀工藝品,並作為特色旅遊品遠銷美、法、德、日等國家。1992年上海科教電影廠在自貢拍攝了科教片《自貢扎染》,在海內外播映反響強烈。自貢扎染歷年來在各種展評優活動中,榮獲“國際博覽會銀獎”、“國家旅遊優質產品”等二十二項部級大獎。1993年,日本國樂染會主宰出原修子參觀了自貢扎染廠後評價說:自貢扎染技術“體現了中國當代扎染藝術的較高水平”。張曉平作品《天音》系列以及徐仁傑作品《捲軸畫鹽場古韻》獲得了2012年四川省工藝美術金獎。
徐仁傑獲獎作品自貢扎染《捲軸畫鹽場古韻》徐仁傑獲獎作品自貢扎染《捲軸畫鹽場古韻》
張曉平自貢扎染作品《熊貓》張曉平自貢扎染作品《熊貓》

大理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採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覆染制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艷、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傳統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與化學染料相比,其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不良刺激。據說,像板藍根一類的染料同時還帶有一定的消炎清涼作用,對人的健康有益。在回歸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廣泛用來製作衣褲、被子、枕巾、桌布等與人體肌膚相親的用品,格外得到人們的青睞。
周城扎染周城扎染

白族扎染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城鄉隨處可見它的蹤影。扎染不僅代表著一種傳統,而且已成為一種時尚。扎染如此受歡迎,是由於它特有的有別於其它染織物的個性。它樸素自然,藍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張揚,符合人的情致,貼近人的生活,充滿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勞、質樸、純潔、誠實、善良和樂觀、開朗、熱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特殊的文化象徵和民族傳統藝術的標徽。
扎染扎染
據《實儀錄》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從《南詔國傳》和《張勝溫畫卷》中人物的衣著服飾來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紋秀”。特別在盛唐時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區成為民間時尚,扎染製品也成了向皇帝進獻的貢品。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民間工藝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其花形圖案以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布局嚴謹飽滿,多取材於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其扎染分為扎花和浸染兩個環節。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浸染採用手工反覆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致。產品有匹色布、桌巾、門帘、服裝、民族包、帽子、手巾、圍巾、枕巾、床單等上百個品種。
近年來,大理喜洲白族婦女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利用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區,一種稱為“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製品正應運而生。反樸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扎染工藝上省去了扎結這一工序,圖案花紋色暈層次更為豐富,呈現出錯雜融渾、斑斕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樸法仿扎染具有同曲異工之妙,能產生朦朧流動的風格和回歸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現物像,增添藝術魅力。
扎染

彝族扎染

巍山彝族扎染採用天然植物染料,發揮傳統民間扎花工藝特色,做工精緻、當然精美、圖案新穎多變,具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特點,既有較高明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較強的實用性。彝族扎染有藍染、彩染、貼花等系列產品。製成品有檯布、壁掛、門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種面料。用戶可根據各種圖案花布,用來製作衣裙、圍腰、被面、床單、門窗、窗簾、桌椅帽等。用扎染製作的衣裙、床單、門窗、窗簾穿在身上,掛在室內,別一番古樸、典雅的風味。
扎染

日本扎染

“有松鳴海絞”是名古屋有松、鳴海地區為中心出現的扎制藍染技術,“絞”既為扎制之意,使用木棉布料自江戶時代出現以來傳承400餘年而不絕,現今被指定為無形文化財加以保護,更是東海道地區的第一名產。扎制技法多樣,扎制出的紋樣亦眼花繚亂,其中頗具代表性的“鹿子扎”多用於製作和服,而“手蜘蛛扎”、“三浦扎”、“嵐扎”、“筋扎”等等則是運用傳統技法。多數的手工職人自年幼便開始研習,磨礪數十年間的手藝方可出師。至今仍然活躍於手工扎制第一線的,也多為行已七八十歲的長者。採用分業制的有松鳴海絞藍染,正是依賴著諸位熟練職人得以延續。
有松鳴海絞有松鳴海絞

印度扎染

在印度,扎染工藝直到今天仍在印度民族服裝上廣泛地使用。印度的扎染品種豐富、形式多樣、製作精巧,其中以卷扎技法最具特色,產量居世界第一。
印度扎染印度扎染

現代扎染

“現代扎染是針對傳統扎染、蠟染和藍印花布這三種傳統染色工藝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代防染科學技術和各種特殊工藝手法,創造出區別於傳統“三染”、工業印染審美特徵的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可產業化的藝術實踐活動”。(①)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文化,與傳統扎染一樣,現代扎染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還在本質上體現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傳達不同時代氣息的特徵,具有“筆墨當隨時代變化”(石濤語)的開放性特點。那么,在信息化、數位化快速發展、數位技術已經廣泛地套用到各個領域,“數碼思維”和“數碼行為”成為我們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數位化處理技術產生的數碼藝術也必然能為現代扎染藝術借鑑,並成為當代設計師創造現代扎染新圖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設計語言。
扎染

製作工藝

綜述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織物被扎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複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所構成的寧靜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在扎染的天空中。
扎染扎染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里,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采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扎花扎花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採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婦女將布領去,用細緻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浸染

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徐仁傑傳承自貢扎染工藝徐仁傑傳承自貢扎染工藝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餘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扎染取材廣泛,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雲,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在浸染過程中,由於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若蟬翅,似夢似幻,若隱若現,韻味別致。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拙趣。

工藝特色

概述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資治通鑑備註》詳細的描述了古代扎染過程:“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與則入染矣,其色斑斕。”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摺疊綑紮,或縫絞包綁,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綑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髮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北宋時期因扎染製作複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致消失。但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高棉、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套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扎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扎染與蠟染

蠟染和扎染都是在雲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蠟染就像照相術一樣,照相術是利用光化學原理,首先對負片(底片)進行光化學反應,按照光的強度,反應程度就不一樣,最後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體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被蠟附著的面料就沒有,仍然保持原來面料的顏色,在蠟附著的邊緣,由於蠟的滲透,被染的顏色也形成了滲透的樣子,並且顏色有從無到有的過渡效果,當年鍊金的人如果繼續研究化學及蠟染的話,可能就可以發明照相機了。
扎染與蠟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樣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動,面料不是靠蠟來附著,而是依靠繩子來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顏色,綑紮部分也由於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
用蠟染和扎染工藝製成的壁掛、其他工藝品,極富民族特色,一直深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若是花色呢就是扎染更自然一些。但要是論圖案畫呢!就應該是蠟染圖案更加豐富多彩,形象地再現了人物風貌、山水花鳥、耐人鑑賞。更加生動活潑。

扎染與印花

扎染是採用針、線等工具將織物根據自己的喜好紮緊,然後染色。由於紮緊處染料無法滲透,所以拆線後便形成了各式圖案。它與印花不同,印花一般可以看作局部染色,要實現印花,必須先依據設計人員設計的花型製作成篩網(或滾筒),在需要的地方印上顏色,不需要的地方則不上色,所需工藝較為複雜,印出的花型也是完全一致的。扎染用染色方法達到了印花的效果,而且由於手工扎法無重現性,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飾品,這就是扎染的獨特魅力。

扎染與數碼

數碼藝術是信息化、數位化時代產物下的一種新興藝術門類,反映著強烈的現代文化氣息。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視覺系主任古納南(Gunalan Nadarajan)說:“數碼藝術指的是那些運用電腦科技各方面的新發展,尤其是資訊、傳播、圖像、生物科學等研究成果,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和過程”(②)。這種藝術創作的形式與以往的模式有所改變。它打破了以往單純設計師創作的模式和思維,能夠把電腦科技以及相關的新信息、新技術進行集合,實現了將電腦強大的存儲功能、編輯功能和設計師的創意能力組合起來,進行“人機互動”設計的超強功能的整合,進而使設計師最大化地對各種事物、各個學科體系的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與裂變,產生出陌生驚奇、獨具一格、令人難忘和充滿未來感的全新視覺形象。
以市場為導向,在相應的載體上創造出新的視覺圖案,形成獨具創意、適銷對路和具有藝術附加值的紡織服飾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是現代扎染進行產業化藝術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因此,扎染藝術突破傳統、經典工藝和材料的限制,借鑑數碼藝術進行現代扎染圖案設計,可謂“與時俱進”。它既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價值,又有著很強的套用實踐性。

套用範圍

嫁妝

黃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原扎染,北宋年間扎染作坊(當地稱為染坊)以遍布市林,民間統稱中州扎染。民間所用布料,多用白棉布,只有官府豪門才用絲綢。扎染品多用於民間姑娘的嫁妝,姑娘出嫁時,多把這些扎染的布料做成衣、裙、被、褥擺在箱櫃,櫥的上面,由娘嫁人抬著送往婆家,叫作“擺箱”姑娘們用這種方法,一來表現娘家富有,自己心靈手巧;二來寄託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服飾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扎染的圖案也越來越複雜和多樣化,起碼有數百種之多,而且各種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滿目的工藝品。在現代生活中扎染作為一種高檔的工藝形式,被時裝工藝廣泛的採用,經過設計人員的巧妙構思,採用質地飛柔的天然真絲面料、配色和紋樣進行服裝創作,使人們感到舒展、流暢,具有獨到的民族特色。
扎染圍巾太陽裙扎染圍巾太陽裙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服飾時裝化的步步升溫,使得扎染藝術倍受國內外消費者和時裝界的追求和青睞。扎染普遍套用在絲巾以及服飾上面。扎染可用在真絲、全棉、化纖、皮革、麻、毛等面料上。件與長度不限,匹料生產不開剪,不破損,使客戶任意使用裁剪。

其他

現代染料品種豐富,扎染工藝有了多種選擇。活性染料可低溫操作。分散染料滲透力好,直接染料效果自然。目前扎染已不再限於服飾的運用,有其更廣泛的用途,將其用於室內裝飾如:壁掛,窗簾,門窗,檯布,沙發罩,床罩,枕套等。近年來扎染藝術又被影樓用於婚紗襯景,效果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扎染壁掛是扎染產品中提煉出的最高的一種工藝,它溶合了設計師與扎染之間的偉大創造,將所有的技巧與精華表現出來,產生現代藝術——染纈壁掛。

文化思考

一、白族扎染是傳承了千年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商品屬性,更在於它的文化屬性和歷史屬性。
扎染的商品屬性是顯而易見的。它受到了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交換價值在穩中呈緩慢上升趨勢;使用價值也是有口皆碑的,不僅在大理在雲南的公共場所,例如各級政府、人民代表大會的會議廳、會客廳,機場碼頭車站大廳、候機候車候船室,大型展覽(播)室等都能見到白族扎染美麗雅致的倩影,而且在首都的許多重要場所,例如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都有白族扎染的古樸典雅的裝飾。不僅在大理幾乎家家都有扎染的布帛製品或是布畫,而且用白族扎染縫製的各類日常生活用品在國外早已風靡,有一件白族扎染的衣物,是國外人們的一種時尚,人群穿著白族扎染衣物成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二、白族扎染既然是傳承了千年的手工藝品,既然是代代相傳的手工藝品,那么,扎染就可以說是一幅藝術作品,它的製作者就是這藝術作品的作者。任何藝術家總是要將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心態傾注到作品中去的。從總的情況上看,扎染是白族千年傳承的作品,它就承載著白族千年來的理想和喜愛,承載著白族,尤其是白族婦女的心理狀態及其發展軌跡。從各別個例的扎染看,因為扎染者的不同,她們的理想、心態,以及對自然的取捨,取捨後對圖案圖樣的設計處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匹(一件)扎染都不可能完全雷同。所以,每一幅(件)扎染,都是一件傑出的藝術品,都是一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實物,都是研究此件扎染作者藝術思想和心態的珍品。
三、白族扎染的布料歷史上一貫使用的是農村婦女自織的土布(雖然現在已經很少紡織和使用了),它的扎花是唯獨白族才有的,傳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藝,它的浸染流程從染料的采拮、製作、浸染、漂晾又都是唯獨白族別具一格的製作法。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說,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個載體,它寄託著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一道靚麗而明亮的視窗。就這個意義上來說,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一種具有文化價值和民族價值的商品,它的文化和民族價值恰恰就在於它的傳統,丟失了傳統,也就失去了它值得珍重的價值。
四、用文化剖析扎染上的圖案圖樣。先說扎染圖樣的底版,也就是扎染的基調。白族傳統扎染的底版全都是靛藍色,這一方面是與扎染的染料取自蒼山有關,但蒼山上還有許多其它色彩豐富的自然染料,白族的先民們卻偏偏選擇了靛藍色,這決不是一種偶然。藍色的天,藍色的海,藍色的山,寧靜而和平,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蒼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寧靜和平的心理素質,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對藍色的特別喜愛。可以這樣說,藍色是白族傳統審美意象的基調。
藍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樣、圖案、圖樣)是扎染的特色。這白色固然是扎染工藝所決定的,但也決不是一種偶然的選擇。洱海碧波蕩漾,浪花綻放;天宇蒼空浩渺,白雲悠悠;沙鷗海鳥同浪花嬉戲,蒼山雪峰與長空共舞,白雲、白雪、浪花,陶冶著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愛白,以白為淨,以白為尚,以白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傳統審美意象。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天地陶冶一方人的情操,一方山水培植一方人的性格。

蝴蝶花式

白族扎染之鄉是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周城村也是白族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寶庫。遐邇聞名的“蝴蝶泉”就在距村落一里之遙的西北邊點蒼山東麓。蝴蝶樹、蝴蝶花、蝴蝶、化蝶自然就成了白族人民心中的美與祝福。扎染上的圖樣大多數都是蝴蝶,或各種各樣的蝴蝶圖案,還有各種各樣蝴蝶的紋飾。蝴蝶紋飾有單體蝶紋,雙體蝶紋,四體蝶紋,還有無數蝶紋組成一個圓圈等等,無論是單體蝶紋還是復體蝶紋,都是朝著象徵、抽象的蝶紋演變,是比現實的實體蝴蝶更高更美的藝術形象。
當然,雲南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蝴蝶圖騰的崇拜,象徵著他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追求。白族、彝族、苗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中,一些直接描摹的形式化了的蝴蝶圖案頻繁出現。在全身上下,帽飾、衣飾、腰飾、裙褲、鞋子上,幾乎無處沒有出現過蝴蝶的形象。白族的扎染、苗族的蠟染、彝族的挑花、傣族的織錦,蝴蝶圖案屢見不鮮。白族更有把蝴蝶圖案繡在鞋面上、鞋幫上,繡在鞋墊上的,憧憬著自己能像蝴蝶一樣翩翩起舞,像蝴蝶一樣自由飛翔。
對蝴蝶的崇拜是一種古老的圖騰崇拜,世界上一切古老的民族都經歷過這種自然崇拜的歷史階段。它的共性是對生殖的崇拜(石榴、蓮花、蓮蓬、魚、蛇、蛙等等都是對生殖崇拜的偶像),但各個民族因為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又都有不同的個性。比如,漢族的蝴蝶崇拜與“蝴”“福”在漢語中是諧音有關,蝴蝶就成為“福”的象徵。白族的蝴蝶崇拜很自然的跟古老的“蝴蝶泉”民間傳說,以及與此相關的“蝴蝶會”(每年農曆四月十五,白族青年男女幽會於蝴蝶泉,談情說愛)有關,也與白族“繞三靈”(古代白族宗教祭祀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蝴蝶紛飛的花季,洱海周圍的白族男女老少,從蒼山“神都”聖源寺出發,沿蒼山東麓經“佛都”崇聖寺,繞到洱海邊的“仙都”金圭寺。沿途百餘里,白天載歌載舞狂歡前行;傍晚,就地在田野或樹林裡燃起篝火,燒茶煮飯。飯後,老人品茶彈唱,青年男女相約幽會,通宵達旦談情說愛。蝴蝶崇拜在白族審美中已經成為美的象徵,愛情的象徵,生命的象徵。
當然,扎染的圖樣中還有許許多多別的圖飾,比如神話傳說,民族風情,山川風物、雪山彩雲,洱海浪花,三塔蝶影,蜜蜂、魚蟲、梅花、茶花、鳥雀等等,圖飾豐富多彩,絢麗多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