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墓

戴笠墓

戴笠墓位於南京市紫金山,毗鄰中山陵,有一座有址無墓的墓,這就是國民黨第一特務戴笠墓 (原址在靈谷寺後山上)。

戴笠墓傳奇之處,最大的地方倒不在於墓之本身,而是墓內一件特殊的隨葬品———清朝皇帝乾隆下葬時的隨葬寶物———一把“九龍寶劍”。因為這個惹出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至今真相難清。

基本介紹

陵墓建築,平面布局,奇特輓聯,其他民國名人墓葬,廖仲愷何香凝墓,譚延闓墓,鄧演達墓,韓恢墓,范鴻仙墓,盧師諦墓,葉恭綽墓,

陵墓建築

戴笠墓所用石料與中山陵一樣,都是從蘇州運來的優質花崗石,沈醉當時負責監造。整個墓地大約在1500平方米,墓呈長方形,四周鑲嵌花崗石,墓前豎立一塊花崗石墓碑,上書“戴雨農將軍之墓”,系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手跡。戴笠墓十分豪華、氣派,碑前設供奉石桌,兩側置石凳,墓道是水泥建造,左右環繞。現已被毀。

平面布局

1946年3月17日,“軍統”局副局長戴笠,從青島乘飛機飛往南京途中,在江寧縣岱山困雨溝失事。戴笠死後,蔣介石親自為他在中山陵選定墓地,隆重下葬。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當年豪華的戴笠墓早已不復存在,甚至就連它的具體位置也沒人能說清了。
戴笠墓位置圖戴笠墓位置圖
無梁殿南側的小路向西走。走過一個路口後,路開始變得相對寬闊,平整的石頭路面上,一粒粒拳頭大小的石頭清晰可見。又走了三四分鐘以後,路的右側,出現了一塊豎起的銅牌。根據銅牌提示,眼前這條彈石路,是上世紀30年代,專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第三公墓而建。
繼續走了兩分鐘後,這就是通往戴笠墓的墓道,也有60多年的歷史了。這條寬約1.5米的水泥路面上,有很多細緻的方格子,因為林深少陽光,上面長著斑斑點點的青苔,而路兩旁的排水溝,還在發揮著作用。沿著墓道走了幾十米,右邊的寬闊地帶,突然出現了三列並排的台階。
拾級而上,眼前是一片茂密的荒草。定睛細看,荒草叢中臥著兩塊花崗岩石,其中一塊有一米多寬、兩米多長、20厘米左右厚,馮德奎說,這可能就是戴笠墓當年所用棺蓋。另一塊石頭,比棺蓋要厚許多,馮德奎說,這可能是戴笠的墓碑。記者仔細看了看,這塊石頭表面粗糙不平,沒有任何文字標識。
除了兩塊大石頭,荒草叢中還掩著一個和石制棺蓋大小相仿的深坑。坑內荒草叢生,並無他物;坑的四圍,則是用整齊的磚石砌成。這就是傳說中的戴笠墓穴了。
在2009年已經出版的《鐘山志》里,也清楚記載了戴笠墓的位置:“進思亭西側,原陣亡將士第三公墓前”,並簡單描述了墓址樣貌,“現僅存殘碑臥於地面,整個墓址尚可見”。
戴笠墓的確是上世紀50年代被拆的,“南京解放後,各界人士強烈要求破墓開棺,1951年春,由陵園的佃戶七八人用鐵鍬沿著鑲嵌的花崗石縫口,逐塊剝落,約一個星期時間,就破墓開棺。”棺木打開時,劉維才也在場,“我親眼所見,內有燒焦的殘骨,左輪手槍一支,龍泉劍一把,還有兩個皮鞋後跟。那把龍泉寶劍,已經被燒變形了,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一把刺刀。”
戴笠墓被拆後的1953年,毛主席還曾來過中山陵,“主席曾問過戴笠墓的事情,聽說已經被拆掉了,他還說,‘不要把他搞掉,留作當反面教員嘛!’”

奇特輓聯

“戴笠死後,靈櫬停放在靈谷寺志公殿內,靈堂也就設在殿里。殿的西間立有木質精雕細刻的‘戴雨農將軍之靈位’亡靈牌,藍底金字,邊飾雲紋。靈牌高約1米,底座0.3米,左右飛出八字形,頂端凸出荷花邊,製作精緻,供奉在長條式的香案上。那時候,靈堂里還有很多輓聯,大多是為他‘歌功頌德’的。其中與眾不同的一副,是這樣寫的:‘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好壞留待後人評’。”
戴笠墓未毀之前的樣子戴笠墓未毀之前的樣子
這副輓聯沒有署名,相傳是中共地下黨組織寫的。“從內容中明確看出立場觀點,不要為他歌功頌德太早,好壞歷史,讓人民來寫吧。”而據戴笠生前的助手沈醉後來在回憶錄中所寫,這幅輓聯也有可能是出自名士章士釗之手。
戴笠停靈志公殿期間,蔣介石親自為他選定墓址。1947年3月26日下午,蔣介石等人在靈谷寺為戴笠舉行公葬。戴笠的靈櫬葬入墓穴。為牢固起見,棺木放到墓穴後,又用水泥和炭渣攪拌在一起,灌到墓穴里,使靈櫬和整個墓穴結成一大塊。"
劉維才年輕時,是中山陵警衛班的工作人員,時常在山裡巡邏,對於戴笠墓的樣子,他記得很清楚:“長方形,四周鑲嵌蘇州花崗石。墓前豎著一塊花崗石墓碑,正面刻有‘戴雨農將軍之墓’,碑前設供奉石桌。兩側設定有休息石凳,墓道是水泥建造,分左右兩股環繞。墓道南側,還有一個長方形的池塘,這是按照風水的講究,取前有照後有靠的意思。”
這個方形池塘如今還在,池塘周圍,有高大的栗樹環繞。一池碧水,波瀾不興,沉澱著一段遠去的歷史。

其他民國名人墓葬

1929年6月1日孫中山歸葬紫金山後,有許多民國的要人,作為孫中山的戰友、追隨者,身後的墓地也安置在孫中山陵墓的兩旁。這些民國名人墓葬,同中山陵融為一體,共同承載著對那段歷史的記憶。

廖仲愷何香凝墓

位於紫金山天文台所在的西峰南麓,坐北朝南,東毗明孝陵,西接古城垣,面臨琵琶湖,背依天堡城。墓地範圍約20畝,依山就勢而築。

譚延闓墓

位於靈谷寺東北,墓地占地面積約三百畝。其設計借原有的山川地勢,倚山構築曲折幽深的墓道,並布置具有江南園林風味的墓園,不落俗套,具有獨特的風格。

鄧演達墓

位於靈谷寺東側,原址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第二公墓,墓園宏偉寬敞,幽靜肅穆,總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它與廖仲愷墓以中山陵為中心,形成東西對稱之勢。

韓恢墓

位於南京中山門外老寧杭路與陵園大道交會處,也是在衛崗半山坡的位置。1928年11月1日,韓恢殉國六周年時,遺骸從小營遷葬於此。1988年修復韓恢墓時,已無法按原貌恢復墓園和墓道,只能因地制宜,加以重修。

范鴻仙墓

位於紫金山東麓的馬群,墓園原來規模很大,有牌坊、祭堂、碑亭、石階、墓包等。修復後的范墓僅存一座長方形水泥墓包,墓前的石碑上書“范鴻仙先生之墓”,下首一行“夫人李真如於1973年4月合葬於此”。

盧師諦墓

位於鐘靈街江蘇省農科院內,墓園占地11畝,四周築建紅牆,墓穴置正中,其後豎立2米高墓碑,于右任書“故陸軍上將盧公師諦錫卿之墓”,墓園中立國民政府令石刻碑,墓前左右豎置大化灰缸各一個,正面兩扇鐵門,園外正門前方左右各立石碑兩塊,記明盧師諦經歷。

葉恭綽墓

在中山陵到靈谷寺的途中,有一座叫梅嶺的山崗,山崗上有一座叫仰止亭的小亭。緊挨著亭有一小塊墓坪,墓坪下長眠著捐建這座亭子的主人,叫葉恭綽。站在亭里看中山陵,成仰望之勢。葉恭綽取《詩經·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生前親自為這座亭子取名為“仰止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