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改良運動

戲劇改良運動發生於20世紀初期“五四”新文化運動前,與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一樣,都是近代文學改良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動興起,主要成果,

運動興起

20世紀初葉,戲劇改良運動勃然興起,成為晚清文學革新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並誕生了新的劇種——話劇。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梁啓超在《新民叢報》創刊號上發表傳奇《劫灰夢》,直抒國家興亡感慨,成為戲劇改良之先聲。他又陸續發表了傳奇《新羅馬》、《俠情記》,“以中國戲演外國事”,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1904年(光緒三十年)中國第一個戲劇雜誌《二十世紀大舞台》問世,發起人陳去病汪笑儂等標舉“以改革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為唯一之目的”(《簡章》),柳亞子所撰《發刊詞》,高張“梨園革命軍”大纛,呼籲“建獨立之閣,撞自由之鐘,以演光復舊物推倒虜朝之壯劇、快劇”,揭開了戲劇史上新的一頁。

主要成果

傳統傳奇雜劇的革新
戲曲改良運動推動傳奇雜劇創作出現新的繁榮局面,作品數量多、題材廣,且多關係時局大事。內容或譜寫碧血丹心的革命英烈,如寫徐錫麟刺殺恩銘而壯烈犧牲的《蒼鷹擊》,寫秋瑾慷慨就義的《六月霜》等;或表彰歷史上抗擊侵略的民族英雄,如寫文天祥浩然正氣的《愛國魂》,寫明末瞿式耜兵敗桂林、不屈殉國的《風洞山》,寫張煌言孤臣絕島、視死如歸的《懸岙猿》等;或謳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偉人,如寫義大利民族統一運動及“少年義大利”黨的《新羅馬》,寫法國大革命處決路易十六的《斷頭台》,寫法國羅蘭夫人的《血海花》等;或揭示國家民族淪亡的危機,如《警黃鐘》、《後南柯》等都是鑒於亡國滅種之禍,借蜂、蟻的生存處境,闡揚優勝劣汰、團結禦侮之理。鄭振鐸稱這些劇作“皆激昂慷慨,血淚交流,為民族文學之偉著,亦政治劇曲之豐碑”(鄭振鐸敘阿英《晚清戲曲小說目》)。
適應譜寫新的內容的需要,傳統的傳奇雜劇體制也開始被超越。新的作品打破了生旦俱全作為貫穿全劇主人公的傳奇慣例,如梁啓超《新羅馬》的主人公義大利三傑均為男性。新聞化、政論化傾向加強,化解了悲歡離合的戲劇情節模式。如《少年登場》雜劇只一出一人登場演說,揭露立憲騙局,鼓吹革命,開“言論小生”之先河。這類劇本也往往突破曲律的束縛,如《新羅馬》第三出《黨獄》兩支《混江龍》曲,一氣鼓盪百數十句。同時說白增多,曲文減少,服飾、道具與動作等也開始由古典化、程式化趨於現代化、寫實化。如《新羅馬》“生扮瑪志尼墨衣學生裝上”,迎接其母,“以吻接老旦額介”。
京劇與地方戲曲改良
傳奇雜劇創作大多載於報刊,也大都不很適宜上演,成為特定時期產生的一種報刊戲。而京劇和地方戲的一些表演藝術家,則將戲劇改良由案頭、報刊推向舞台。汪笑儂(1858~1918)是京劇改良的先驅。他憂國憂民,主張以戲劇激揚民心。其《自題肖像》詩曰:“手挽頹風大改良,靡音曼調變洋洋,化身千萬倘如願,一處歌台一老汪。”他一生自編自演的戲很多,包括自己創作、從傳奇等移植改編、整理加工京劇舊本等。其作品大多托古喻今,影射時政,表達了悲憤激昂的民眾心聲。如《哭祖廟》演三國蜀漢亡國事,魏軍壓境,後主劉禪一意求降,其子劉諶苦諫不從,提劍回宮,殺妻與子,哭祭祖廟,自刎而死。劇中說:“自盤古以來,江山只有爭鬥,哪有善讓之理?”以此鼓舞人們的鬥爭精神。《黨人碑》實以書生謝瓊仙醉後怒毀黨人碑的故事,哀悼戊戌六君子。《博浪錐》寫於袁世凱稱帝之時,借張良謀刺秦始皇的故事,把矛頭直指竊國大盜。汪笑儂最擅演悲劇,其唱腔蒼老遒勁,“低回嗚咽,慷慨淋漓,將有心人一種深情和盤托出”(《耕塵舍劇話》)。同時,他還積極參與了時裝京劇的演出活動。他自編自演的《瓜種蘭因》(一名《波蘭亡國慘》),演波蘭與土耳其開戰、兵敗被各國瓜分的故事借波蘭亡國的慘痛歷史以警醒國人,痛罵賣國政府。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愛國藝人潘月樵夏月潤夏月珊兄弟創建上海“新舞台”,這是中國第一個採用新式舞台與布景、上演新戲的重要場所,時裝京劇大量湧現,京劇改良運動達到高潮。先後演出了《潘烈士投海》、《玫瑰花》等劇目。此外,劉藝舟在漢口自編自演了《皇帝夢》(又名《新華宮》),譏刺洪憲稱帝醜劇,梅蘭芳在北京編演了《一縷麻》、《鄧霞姑》等。
戲劇改良運動也在其他地方戲中展開。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周善培在成都倡議成立了“戲曲改良公會”,指導川劇改良工作。劇作家黃吉安(1836~1924)創作改編劇本多達百種,其中有的作品借古喻今,彰善癉惡,如《柴市節》、《三盡忠》、《朱仙鎮》等;有的作品廣泛涉及生活陋俗,如戒鴉片的《斷雙槍》、戒纏足的《凌雲步》、戒迷信的《鄴水投巫》等。1912年西安成立的易俗社編演秦腔優秀劇目。河北成兆才在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借鑑其他劇種,創造了評劇。他一生創作和整理改編了近百種評劇劇本,其代表作《珍珠衫》、《花為媒》、《王少安趕船》、《夜審周子秦》以及時事新劇《楊三姐告狀》等都盛演不衰。
中國早期話劇的誕生
話劇是一種不同於中國傳統戲曲的新型劇種。它不用歌唱,以對話和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著時裝,分幕,採用燈光布景等,屬於寫實主義的戲劇類型。中國早期話劇的誕生當以春柳社的成立為標誌。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年底在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組織了中國第一個戲劇團體——春柳社。當時正是日本新派劇人才輩出的時候,中國留學生深受其影響。次年春在中國青年會舉辦的一次賑災遊藝會上,春柳同人演出了法國小仲馬茶花女》的第三幕。張庚認為:“這是真正由中國人用中國話所演出的第一個話劇。”(《中國話劇運動史初稿》)同年六月初,春柳社又在東京大戲院本鄉座公演了由曾孝谷根據林譯同名小說改編的《黑奴籲天錄》。歐陽予倩認為這“可以看作中國話劇第一個創作的劇本,因為在這以前我國還沒有過自己寫的這樣整整齊齊幾幕的話劇本”(《回憶春柳》)。演出不僅轟動了留學生界,而且得到日本輿論界的廣泛好評。《早稻田文學》刊物發表了長達二十多頁的劇評。《黑奴籲天錄》所體現的擺脫奴隸悲慘命運、爭取獨立自由的抗爭精神,以及它那全新的逼真於生活的演出形式,激起了國內外的強烈反響。此後春柳社隊伍繼續擴大,又陸續演出了《熱血》等劇目。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受春柳社的影響,王鐘聲在上海組織春陽社。該社於同年在蘭心大戲院公演了《黑奴籲天錄》。由於在藝術表現上新舊混雜,演出不很成功。次年王鐘聲與任天知合作創辦通鑑學校(培養戲劇人才的學校),於春仙茶園演出《迦茵小傳》,話劇形態比較分明,張庚稱之為“中國本土”上始見的“真正的話劇”(《中國話劇運動史初稿》)。到了辛亥革命高潮時期,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組織進化團,次年到南京演出《血蓑衣》、《安重根刺伊藤》、《新茶花》等劇,標出“天知派新劇”的旗幟。上海光復後,進化團回到上海,在張園演出歌頌南京光復的《共和萬歲》和勸募國民支援革命的《黃金赤血》。此時進化團達於鼎盛。1912年陸鏡若在上海召集春柳社成員,組織新劇同志會,陸續參加的有歐陽予倩、吳我尊馬絳士馮叔鸞等。他們輾轉江浙兩湖地區進行演出活動,1914年回到上海,易名春柳劇場。演出劇目有《家庭恩仇記》、《不如歸》、《猛回頭》、《社會鐘》等八十餘個。劇本不採用“言論派老生”的宣傳方式和“幕外戲”的編劇手法,在劇壇獨樹一幟。春柳社在藝術方面整齊嚴肅的做法,對中國早期話劇的發展起了很好的影響。此後踏上文壇的則是“五四”文學革命時期羅家倫等翻譯的易卜生娜拉》和胡適創作的《終身大事》等話劇劇本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