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滎陽

戰滎陽

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繆襲的一首詩。。《晉書·樂志》曰:“改漢《思悲翁》為《戰滎陽》,言曹公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戰滎陽》
  •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
  • 作者:繆襲
作品全文,注釋,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滎陽汴水陂。
戎士憤怒,貫甲馳。
陣未成,退徐榮
二萬騎,塹壘平。
戎馬傷,六軍驚。
勢不集,眾幾傾。
白日沒,時晦冥,
中牟,心屏營。
同盟疑,計無成,
賴我武皇,萬國寧。

注釋

滎陽:位於河南省中北部。有“東都襟帶,三秦咽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古戰場遺址遍及全市,最著名的有楚河漢界的鴻溝,劉邦、項羽爭雄的漢霸二王城,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的虎牢關等。汴水,古水名,晉後隋以前指始於河南滎陽汴渠,東循狼湯渠,獲水,流至今江蘇徐州市時注入泗水的水運幹道。
陂:水邊,水岸。山坡,斜坡。
戎士:將士;兵士。
貫甲:穿上衣甲;擐甲。洞穿衣甲。
徐榮:徐榮,東漢末年早期的優秀統帥。於汴水之戰中擊敗曹操的獨立追擊軍,以及在梁東之戰中擊敗孫堅的部隊。
塹壘:深壕高壘的防禦工事。
戎馬:戰馬。
六軍:晉世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游擊為“六軍”。 天子所統領的軍隊。
勢不集:勢力不集中。
幾傾:幾次傾倒。
晦冥:昏暗;陰沉。
中牟:地名。位於河南省中部,隸屬省會鄭州市。
屏營:惶恐;彷徨。
賴:依賴。

創作背景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擅兵權,廢少帝,立獻帝。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山東州郡共同舉兵討伐董卓,當時袁紹被各路武裝聯盟的首領,曹操代理奮武將軍。二月,董卓徙天姿於長安,自領兵駐守洛陽。因董卓兵強勢盛,袁紹的同盟軍里沒有人敢先發兵進攻董卓。曹操出於義舉在義正辭嚴地責備了他們之後,便一馬當先,引軍而西,準備據守成皋。兵至滎陽汴水,被董卓部將徐榮打得潰不成軍、慘敗而歸。這首詩,描繪了滎陽之戰的真實情景,歌頌了曹操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歷史功績。
詩歌採用了倒敘手法,一、二兩句,開門見山,點明了戰鬥地點——滎陽汴水之湄、三、四兩句,詩歌以凝鍊的語言,刻畫了曹操率領的五千大軍,一個個驍勇異常,奮勇當先,披甲驅馬,直奔洛陽討伐董卓的勃勃雄姿。五至八句,筆勢一轉,寫曹操到了滎陽汴水,就遭到董卓部將徐榮的伏擊。曹軍陣勢還未擺好,就被徐榮打退了。徐榮部兩萬鐵騎,踏平了曹軍的深溝高壘。“戎馬傷”以下四句,緊承上文,敘述滎陽之戰,曹操慘遭失敗的情形:敵兵勢盛、寡不敵眾,“士卒死傷甚多”,“太祖我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幾乎全軍覆沒。緊接“白日沒”四句,轉入寫景抒情,戰鬥以失敗告終,曹操在敗歸途中,面對日色昏暗,暮色蒼茫,不禁思緒萬千。最後四句,轉入理智的反思。這次戰鬥雖然由於盟軍的狐疑觀望、不能齊心協力而慘遭失敗,但是由於曹操的義舉,對方亦不敢輕舉妄動,各盟軍的力量因此得以保存。這種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表達了詩人對曹操其人的認識是獨具慧眼的。
全詩二十句,以三言為主,偶差四言,鏗鏘有力,節奏明快。

作者簡介

繆襲(186年—245年),字熙伯。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三國曹魏文學家。先辟御史大夫府,歷事魏四主,後拜散騎常侍。官至尚書、光祿勛。有《列女傳贊》一卷、《集》五卷。鐘嶸《詩品》稱:“熙伯《輓歌》,唯以造哀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