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友(郭祥正詩作)

懷友(郭祥正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作者的友人大概是在江淮一帶做官的,因此,終篇處勉以做好官來取得人民的讚頌。“誦”即《國語》“輿人之誦”的“誦”,韋昭注“不歌曰誦”;《周禮·大司樂》鄭玄註:“以聲節之曰誦。”即謠諺一類的東西。漢朝時,各地人民對某些好官常用民謠來稱讚他。“誦聲作”即指此而言。懷友而加勉勵,這是作者在詩中的用意。這也是詩的諷諭作用之一。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其一
夕陽在窗戶,涼氣何處來?
微風泛庭柯,蕭蕭歷空階。
抱琴一寫之,冰霜濺孤懷。
但惜對樽酌,而無良友偕。
聊將幽獨思,滔滔寄長淮。
其二
晚坐庭樹下,涼颸經我懷。
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來。
佳人隔重城,誰復為之儕?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
想聞誦聲作,崩騰滿江淮。

作品賞析

古人懷友、贈友之作,大致有兩種寫法:一是抒思念之情,寄箴勉之意,不對某個人作具體的刻畫,漢魏作者多如此,李白亦每每如此;至杜甫則側重於對象的刻畫,即不僅寫出作者的心情,而且寫出主人公的個性,宋人更多如此。從後者說,有其長處,然而在某些人手中,則會滿紙阿諛的詞調;從前者說,詩中看不出主人公的特點,但詩人的情懷通過比興而寫出,甚至有更多的概括性,蘇軾所謂“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也可作這樣理解,這兩首就屬於前一種寫法。
第一首,首先寫了“夕陽在窗”,“涼氣”乍來,“微風”動樹,葉落“空階”。這些極常見的東西,一經過詩人妙手,便組合成一幅畫面,反映了清冷幽靜的環境與心懷。這是“興”的妙用。對於“賦、比、興”,前人有種種解釋,黃宗羲的看法較為合理,可以表述為:托物叫比,托景叫興,託事為賦,因為世上從無“直言”之詩。
接下去,“抱琴一寫之”,“之”字即代指上述那種境界。“冰霜濺孤懷”,是“寫”的結果,是深一層的內涵。即王昌齡“一片冰心”(《芙蓉樓送辛漸》)的意思。這裡的“孤”字,看似平常,實際則很重要,正是由它才能過渡到懷友。
“但惜”兩句,寫出懷友,言簡情深。前面寫了幽清之境與“冰霜”之懷,則“良友”的為人即不言而喻,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幽獨思”承前六句,“寄長淮”承上兩句,“滔滔”,則正如李白《寄遠》中所說的“相思無日夜,浩蕩若流波”,把難以言盡之情,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於言外得之。
第二首,著重在從對方構想,想他遠隔“重城”,“誰復為之儕”。上一首寫詩人自己“幽獨”,這一首想到友人“幽獨”,這樣,就把“懷友”之情寫得更為深切。
下面突然接入“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表面上什麼也未說,然而又卻是什麼也說到了。這就是錢鐘書所說的,以“不說出”寫“說不出”的話。從這句中可看到“唯見幽人獨往來”的那種圖景。他“步月”望雲,俯仰懷人,幽獨的處境,皎潔的襟懷,想念友人而不可得見的無可奈何的惆悵,皆溢於言表。
組詩唐詩的格調很近似,近於李白而不同於杜甫。因為所謂宋詩的特色,其實是從杜甫的部分詩歌發展而來的,正如朱自清在《詩言志辨》中所說的“詩之變自杜始”。

作者簡介

郭祥正,北宋詩人,字功父,太平當塗(今屬安徽)人。曾中進士。熙寧年間(1068-1077)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後為王安石所不滿,以殿中丞致仕。元豐年間(1078-1085),知端州。元祐(1086-1094)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詩名,為梅堯臣所賞識。其詩頗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為王安石所稱賞。有《青山集》及其續集。
郭祥正出身官宦之家,父親郭維,曾任淮南提刑、度支郎中等職。郭祥正少年即倜儻不羈,詩文有飄逸之氣,史傳其母夢李白而生。
對於輪迴的描述,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的記載。根據《宋史》十帖三冊四百四十四卷記載,唐朝的著名詩人李白,轉世到了宋朝,名字叫做郭祥正。還有南北朝時代的梁元帝,他的前生是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眇目僧,這也是出自《南史梁紀》一帖三冊八卷。還有天人轉世的記載,例如出自《唐書》三帖二冊二十七卷,就記載著唐朝的皇帝唐代宗,他是神人降胎來的。另外還有人轉成動物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戰國時代秦國的大將白起,當時他跟趙國打仗。趙國的大將趙括是紙上談兵,不懂用兵之道,四十萬趙國士兵都被俘虜了,大敗。結果秦將白起,居然把手無寸鐵的四十萬趙國士兵都給活埋了。因此,後來《東周列國志》上面記載,在唐朝末年的時候,有一天突然天上打了個雷,就把一頭牛給震死了,結果發現牛的肚子上面寫著「白起」兩個字。歷史對這個事件的評論,是說白起因為殺人太多了,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要輪迴做畜生,受這個報應,而且還要受天雷震死的報應。這些歷史的記載,再加上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古人對於輪迴轉世、因果報應,其實真的沒有什麽懷疑。
史傳其母夢李白而生,少年即倜儻不羈,詩文有飄逸之氣。梅堯臣見之嘆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後身也!”仁宗時舉進士,慶曆初年(1041),任過秘閣校理、德仕尉,因經常高談闊論,遭到非議;又常常同太守牴觸,相處不洽,遂棄官回家。熙寧中(1073年前後)復出,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當時王安石主持朝政,實行變法,祥正每次上疏神宗,陳述天下大計,唯王安石一人是聽。神宗甚異之,將奏章轉給王安石,稱其有才可以任用。時郭祥正從章惇考察回來,聽說朝中有人嫉恨,遂辭去殿中丞官職,回家鄉姑孰屏居。不久又復出做官,於元豐中(1080前後)任汀州通判,經常在公餘外出遊覽,飲酒賦詩。因在漳州頂撞了吏部使者,被誣陷下獄,5年後得以平反,知端州。宋哲宗元祐年間(1086~1094)又被朝廷啟用為轉承議郎,階至朝請大夫。後以耄耋之年請歸故里,隱於青山,終在故鄉去世。祥正一生飄灑,他在姑孰屏居時,其宿處自號“醉吟庵”,曾作《醉吟先生傳》,有“朝霞濯鮮于水上,夕風泛涼於木末,月魄在鉤,蓮香滿船”之佳句,洋溢著江南水鄉的生活氣息。漳州出獄後,還自號“漳南浪士”。一生交遊,多天下名士。著有《青山集》30卷。[1]
少時曾拜訪過正任國子監直講的梅堯臣,將自己的詩作呈梅堯臣審閱,梅堯臣閱後驚嘆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後生也!”並作《採石月》贈他。當時的詩壇名將鄭獬、潘興嗣等也紛紛以“江南又有謫仙人、“人疑太白是重生”等詩句稱譽郭祥正。
皇祐五年(1053)中進士,授秘書閣校理,遷星子縣(今江西)主簿。任職期間,性格與上司不合,至和元年(1054)棄官歸寓宣城(今安徽)昭亭。嘉祐四年(1059)赴德化縣(今江西九江)尉。嘉祐八年(1063)德化尉任滿,適逢母卒,歸家守喪。其後一直在家閒居。神宗熙寧五年(1072)知武岡(今湖南)縣尉,並應辟赴權邵州防禦判官,六年四月為太子中舍,與江東路家便差遣,遭謗言。八年(1075)為桐城縣令。時王安石為相,實行“新政”,郭祥正擁護王安石變法,並上書奏乞天下大計,稱頌王安石。王安石升他為殿中丞。他積極參與王安石的信譽之人編修三司條例官章惇“開梅山”工作。但遭王安石反對派百般誣衊,一些人說他諛頌王安石。王安石避嫌,“恥為小人所薦,因極口陳其無行”,故而對他冷漠、輕蔑。
熙寧十年(1077)自桐城令徙為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郭祥正自覺實難做人,心灰意冷,便於熙寧十一年(1078)辭官歸隱姑孰青山。就在郭祥正辭官的當年,王安石也被罷官,以使相銜判江寧府。元豐四年(1081)起任汀州(今福長汀)通判,次年代理漳州(今福建)知州。時章惇執政,由於他曾“刺新法之非”,為章惇一派所忌恨,先被停職、罷官,後又入獄。直到哲宗即位後的元祐元年(1086)冤屈得伸,出獄後自號“漳南浪士”,後以覃恩轉承議郎。元祐三年(1088)起為端州(今廣東)知州,在任上有惠政。元祐四年(1089)階至朝清大夫,他看清官場的險惡,奏準致仕,返鄉隱居,長達二十四年。初宅居當塗城關東街西二條巷的壽俊坊。晚年,隱居青山東麓,宅號醉吟庵,俗稱“郭子壠”,曾作《醉吟先生傳》,有“朝霞濯鮮于水上,夕風泛涼於木末,月魄在鉤,蓮香滿船”之句,洋溢著江南水鄉的氣息。隱居期間,專心釋氏,自號淨空居士。在居士林中,最欽服龐蘊大士,“何日許龐公”是他的平生追求。曾先後謁見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等禪師,多有省悟。徽宗政和三年(1113)郭祥正病故,終年七十九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