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張羽行書懷友詩卷

元明張羽行書懷友詩卷

《懷友詩卷》 是元末明初張羽創作的一幅紙本行書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明張羽行書懷友詩卷
  • 性質:書法作品
  • 規格:縱18.2厘米,橫130.4厘米
  • 朝代:元末明初
相關文學知識,作者介紹,藝術特色,名家點評,

相關文學知識

在書法史上,元末明初的書法家張羽不甚有名,屬於康有為指稱的“明人類能行草,其絕不知名者,亦有可觀”一類。論及明初,又不能不提到當過和尚、叫花子和紅巾軍頭領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由於出身低微,朱元璋唯恐人們詆毀自己,文人的詩詞、奏章稍不稱意,即嚴加問罪。《明律》曰:“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其罪皆至抄札。”史載張羽“元末領鄉薦,任安定書院山長。好著述,文辭典雅。洪武初,以儒征,應對不稱旨,放還。又征,為太常丞。坐事竄嶺南,未半道召還,自知不免,投龍江死”。

作者介紹

張羽(1333-1385)字來儀,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涉居吳門。以詩文名世,與高啟楊基徐賁齊名,並稱“吳中四傑”,著有《靜居集》。其書法亦具特色,明人李日華評曰:“纖婉有異趣,仿佛謝莊月賦。”其隸書取法唐人韓擇木,楷書則有右軍《曹娥碑》意趣,行書則遠師魏晉,近法唐宋,筆力勁健,瘦硬挺拔。
故宮所藏《懷友詩卷》為張羽35歲時所作,曾經明朱曰藩李肇亨等遞藏,清朝時入乾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有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卷系應“苔軒高士”所屬,書錄懷友詩23首。友人有主簿、校書、孝廉、進士、秀才,詩人描寫他們的形象十分逼真,大多“官小常拘格,家貧未稱閒”,雖“破宅臨湖住”,卻“閒身過鶴長”,“作吏風塵際,長懷隱遁情”……可謂身在廟堂,心寄山林;更多摯友則是山人、沙門、逸人等隱逸之士,儘管“況屬時艱”,在詩人筆下,他們卻能“渾忘應世情”、“行歌效楚狂”……總之,張羽此詩既是懷想友人,更是自剖心跡,正如其所作《蘭花詩》云:“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他以幽谷蘭花自喻芳潔。
據跋語自況,詩人書錄此卷時“天氣鬱暑,特事紛紛,極無歡怡”,甚願“稍暇當別繕寫”。可儘管恣肆揮灑,無意於佳,卻頗見風骨。

藝術特色

此卷屬於“稿書”,僅繕錄自作詩詞而已。率爾操觚,不矜技巧,卻更能表現出性情與意趣,也能尋繹其書學淵源。從用筆和體勢上看,既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灑脫俊朗,又有歐陽詢《張翰帖》(包括《夢奠帖》)的清逸挺拔,也多少摻入了趙孟頫秀媚清婉的書風。然而,儘管熔冶眾家卻不主故常,更多的還是放筆直書,自抒懷抱,字裡行間洋溢著馥郁才情與孤拗個性。此卷似用硬毫寫成,用筆迅疾果敢,線條或粗重或纖細,細者雖若“遊絲”卻有跡可尋,不失力度;粗者儘管厚重,卻無板澀之弊。在該卷中,既有焦燥墨色形成的枯筆與飛白,又有行筆成誤出現的墨團或圈改。這都是腕底自然流露,毫無作態之色。而線條輕盈重拙之間,構成不同的單字,不足盈寸,穿插排列,錯落有致,活潑靈動。作品系橫披長卷,觀者從右向左緩緩賞讀,形成“橫勢”;書寫由上而下,加之結字頎長,形成“縱勢”。縱橫交錯,更增加了品藻的興致。每詩除前“序”後“跋”外,詩題獨占一行;每首詩獨立成章,既便於釋讀,又形成章法的對比與變化。疏朗(詩題處)如一馬平川;縝密(詩行里)似重林疊障。疏密之間,大開大闔,對比強烈,使人在領略書卷氣息的同時,又能感受到藝術自身的表現力。正如卷中“從來風骨瘦”、“文采擅儒林”等詩句,儘管系張羽稱譽友人,用以評價《懷友詩卷》的書風也不失允當。

名家點評

康有為評價元明之際書法,認為“莫有出吳興(指趙孟頫)之範圍者”、“率姿媚多而剛健少”。張羽作為元末明初過渡性書家,亦因沾溉時風而繼承有餘、創新不足;加之率意揮寫,時見病筆,因此,其書仍是詩人“餘事”——好在這不過是明代書壇短暫的序幕,更多出色的書家即將登場,讓明代書法彪炳千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