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仁大旺火

懷仁大旺火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中國傳統民俗之一。主要流傳於山西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懷仁大旺火
  • 地理標誌:山西省
懷仁大旺火,懷仁大旺火,

懷仁大旺火

圖示
圖片圖片

懷仁大旺火

山西煤炭資源豐富,煤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連。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當地的風俗民情中,其中壘旺火是晉北地區久負盛名的一種中國傳統風俗習慣,尤以懷仁旺火為最。
傳說很久以前,懷仁有種不良習慣,愛把田間的荒草,桔桿或雞毛,蒜皮等就地焚燒,煙氣沖天,熗了玉宇天宮,玉皇大帝大怒,下令要在正月十五晚火燒懷仁.一位天將於心不忍,便私正下凡,告知了百姓。於是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壘旺火,點火堆,扎花燈,放鞭炮,扮成各種角色圍著火堆又唱又跳,深夜,玉帝打開南天門一看,只見懷仁地面上火光一片,男女老少被大火燒得“狂奔亂跳”,便不再追究此事,懷仁人僥倖逃過一難。從此留下了正月十五點旺火的習俗。這只是一個美麗傳說,旺火的產生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旺火是被當作封建迷信,當作牛鬼蛇神而被鬥爭,被停止的,但在當地人民的心目中,旺火是吉祥的希望。所以“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旺火就又悄然興起。
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看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誌》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
如今,壘旺火之風俗習慣,又有所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正月十五懷仁縣城內的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是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是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三是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是規模龐大。為了了環保和節能,現在每年懷仁縣城內街道只壘6座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10餘米,而且一年比一年高。每逢元宵佳節華燈初上,這些旺火全部點燃之後,只見紅紅的火苗從大大小小的孔洞中噴涌而出,紅光耀眼、熱氣蒸騰,恰似一條條吞雲吐火的飛龍,吐出長長火舌,直舔大地蒼穹,燦爛輝煌,蔚為壯觀。川流不息的遊人們圍繞著旺火觀看這一年一度的盛況,就連太原、大同的不少人都遠道而來一睹為快。人們還要正轉三圈、反轉三圈,表達著內心對未來的希望與祝福。
今年正月十五,懷仁最大旺火用了100多噸優質塊煤,高達10.38米,直徑4米的底座用爐灰渣墊起70厘米高,由雲中鎮西關村的老藝人池培仁和他的徒弟們共同完成。據懷仁縣已有幾十年攏旺火經驗的老藝人池培仁介紹,攏旺火講究底小、肚大、頂尖、內空,成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旺火的塊煤選料要精,塊兒要大。今年的旺火比去年又高了10厘米,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現在懷仁大旺火已被列入我省公示的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山西省首批15個民族傳統節日元霄節(旺火)保護示範地之一。目前,隨著懷仁大旺火的聲名鶴起,大旺火正向節能、環保的產業化方向發展,當地及周邊出現了解10多個用農作物秸桿或用黃土加煤末合成的煤磚製作的環保旺火的廠家,真正達到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代文化的有機結合,真正讓這一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