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門(南京故宮建築)

午門(南京故宮建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午門,南京民間俗稱午朝門,是明南京故宮的正南門,因此門居中向陽,位當子午,故名午門。也是今北京故宮午門藍本,現位於南京午朝門公園內,午門前為御道街,是明代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御街和御道。

午門為三孔門券兩邊有雙闋建築,頂上構築物與向前伸出的雁翅樓現已經存,石柱礎保存完好,兩側雙闕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營造明故宮機場遭到拆除,漢白玉須彌座和三孔券門均保存完好。

2006年5月,南京午門所在內的明故宮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2月,國家文物局展開午門廣場環境整治等保護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午門
  • 外文名:wumen
  • 地理位置:南京城東
  • 始建年代:明洪武年間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俗    稱:午朝門
  • 改建年代:明洪武八年(1375年)
歷史沿革,金陵勝跡,禮儀場所,遺蹟憑弔,方案擱置,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午門作為宮城南大門(正門),中門只走帝後鑾駕,左右側門也只有公、侯、駙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準許出入,其他品級只能走兩闕門入,兩掖門出。午門除了是官員出入之門外,還是傳達聖旨及朝廷告書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
午門
南京故宮午門在營建之初並無雙闕,明洪武八年(1375年)因朱元璋下詔放棄營建明中都,集中力量修建南京都城,增設兩闕(包括左右闕門)及左右掖門。
午門是宮城的正大門,是一座三孔門卷兩邊有雙闋的雄偉建築。樓頂有漂亮奢華的儀鳳樓,整個午門平面呈一個倒寫的“凹”字型,兩邊是伸長出去的雙闋,雙闋源自秦漢時期的建築形式,到了明故宮時期的午門雙闋已經是這種建築形式的最後殘餘了。
民國十三年(1924年)午門雙闋因建明故宮機場被拆除,只留下了一座三孔門洞,午門之上的五鳳樓也早已毀圮。從午門上精美的纏枝如意紋須彌座來看,這種簡約但唯美的裝飾代表了明初最高規格的建築風格,也永久的影響了後來的風格,樓頂殘留的百餘座寬大的柱礎,還能管窺原來上面儀鳳樓的輝煌。午門遺址以及後面的奉天門遺址現在已經一起被開闢為午朝門公園,為政府公益性的公園。
如今的午門本色,漢白玉須彌座和三孔券門均保存完好,站在午門之上還可以遠眺御道街。在南京民間還傳有“午朝門”和“五朝門”之名,皆因午門的三門加左右兩掖門,合計五門,且均為上朝之門,故有此名。

金陵勝跡

午門是明故宮宮城南面的正門,俗稱午朝門。清同治《上江兩縣誌》卷五引《大政記》云:“午門外建亭立碑,刻國家政事可為定式及政令之善者,著為法。”午門是傳達皇帝聖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同時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的地方。據說,朱元璋時代的“廷杖”還算比較文明,受此懲罰的大臣不脫衣、褲,但受罰後,也需臥床數月而後得愈。至於判決死罪斬首,則一般是在太平門外的刑部天牢或鬧市區執行,所謂“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南京明故宮實屬罕見,惟一的一次是朱棣殺方孝孺於午門之內。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師,因助其削藩而得罪燕王朱棣。朱棣攻陷南京後,命方孝孺草擬詔書,昭告天下,方孝孺忠於建文帝,誓不受命。朱棣大怒,將其斬於午門內,滅其十族(九族外加學生)。相傳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孺頸血濺染所致。後人為褒揚方孝孺的剛正不阿,將血跡石刻成石碑,立於午門之側。今午朝門公園內尚存一段殘碑。
民國時期明故宮地區航拍民國時期明故宮地區航拍

禮儀場所

午門也是明初舉行大典的重地。明初大典盛儀多在天剛亮時舉行,儀仗旗幡、馴象、仗馬等從午門開始,一直排到承天門,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半夜就在宮外等候,由執事依次引入午門內,各按品級大小就位,另有宮廷樂隊在一旁奏樂,真是威儀赫赫,盛況空前。
午門形制十分奇特,由南望去呈凹字形,門洞開在凹字的底部,南北向一排開有三個門洞,凹字內部左右兩側分開東西向兩個相對的門洞,即為左、右掖門,現午門兩側的掖門早已被拆除,留下的只是五個門洞並列的形勢了,但左右掖門的閘門槽如今還留在牆壁上。午門南北向中間的門洞陰森寬暢,地面均用打磨光滑的巨大青石鋪就,只供皇帝一人通行;兩側的兩座旁門中,左供文武百官出入,右供宗室王公們出入。而東西向的兩座掖門平日並不開放,只在舉行重大典禮和殿試後召見新科進士時才啟用,由此也可見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遺蹟憑弔

歷六百餘年之後,午門主要部分劫後餘生,至今仍然矗立在御道街北端。午門城台雄偉壯觀,下寬上窄,古樸穩重,四周用紅大理石砌成須彌座,台基之上當年所雕圖案花紋,至今仍清晰如故。城台之上,當年曾有五座黃瓦金頂、重檐彤飾的五道彩樓,俗稱“五鳳樓”,樓與樓之間有閣道相連。正中為主體樓,兩邊為闕樓,另有鐘樓、鼓樓各一,每日正午時刻,午門之上鐘鼓齊鳴,聲聞全城。赫赫威武,猶能想見。如今,五鳳樓早已隨著宮殿而銷沉了,只留下排列有序的巨大石礎供後人作慨嘆之觀了。

方案擱置

南京明故宮核心區標識展示工程獲國家文物局批覆,允許工程立項,御道街及奉天、謹身、華蓋三大殿遺蹟都將得到展示,但午門卻沒有出現在申報檔案中。原來,午門加頂方案未獲國家文物局批准,該議題被暫時擱置。午門加頂方案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古建築加不加頂,已經演變為一場文保理念之爭。
“加頂”保護利大還是弊大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去年1月作出“暫不同意”午門加頂修繕保護決定,認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研究不足,並要求“保護應貫徹最小干預原則,以現狀保護和展示為主,不宜盲目興建各類設施,避免過度保護和展示”。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決定被堅決貫徹,此後再沒有過午門加頂的提議。
設計午門加頂方案的是東南大學建築系陳薇教授,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家文物局論證方案時是由她本人作的匯報,專家們認為,午門原來是“凹”字形,跟北京故宮一樣,但因門闕已消失,現在的明故宮午門是“一”字形,如果加頂會讓人誤以為這就是完整的午門原狀,專家們認為,明故宮午門不具備加頂條件。
是技術問題,更是理念之爭
加不加頂,與其說是保護手段的探討,不如說是保護觀念之爭。南京大學教師姚遠是堅定的反對派:“南京明故宮已經化作滄桑之美和興亡之嘆,這正是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的最好體現,而通過加頂添加新建築,是對歷史形成面貌的破壞,是畫蛇添足。”
缺乏科學依據,是加頂工程最常遭受的質疑。《威尼斯憲章》是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原則,其中明確規定,要尊重原始資料和確鑿的文獻,而不能有絲毫臆造。姚遠認為,明樓和午門都是明代建築,既沒有留下照片,也沒有測繪圖紙,根據文字記載再借鑑北京類似建築,無法保證恢復建築原貌。曾參與明故宮保護規劃論證的原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在電話中對記者說,最小干預、保持風貌、修復可逆等原則當然都是對的,但其實每一個保護個案都是全新的,文物就像一個個飽經滄桑的老人,脆弱是一樣的,“病症”卻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傳統材料還是現代材料、恢復舊日風貌還是保持現存狀態等方面,都需要具體分析,比如修復城牆時內部可以用框架結構,表面用舊城磚,而不必再用古法一塊塊燒磚砌牆;為防止酸雨侵蝕,不得不為石刻添加歷史上不存在的大棚或亭子。在各種論證會上,歷史學者、文物專家和規劃設計師、工程專家常常發生爭執,但最終還是需要綜合考量,達到各方平衡。
南京作家薛冰更擔心的是加頂保護被濫用。他認為,防水是一些加頂工程最主要的理由,但防水和加頂是兩個工程,防水要做防水層,加頂是風貌工程,加頂之後牆面和地基仍然需要防水,在規劃時不能偷換概念。中國南方眾多古建築是缺頂的,如果到處加頂,對文化遺產保護很可能是災難。
國外理念和科技帶來新啟示
午門(南京故宮建築)
南京工業大學汪永平教授表示,加頂更多的是中國特色,而不是國際通用做法,保護文物現狀,延年益壽,既不添加又防止損壞才是通行的保護理念。希臘很多神廟的構件在殖民時代被運到西歐國家,現在他們還在打官司追索,卻從沒說要復建。在羅馬,建築立面經常被噴塗一種防水的高分子材料,這種材料若干年後可以降解,到時候如果有更先進的理念,有更好的技術,還可以用於保護。他認為,加頂保護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很難和復建相區別,而損毀的遺蹟不復建是一條基本的保護原則。
“國外的保護,不光文物專家在做,化學專家、材料專家、建築專家都在做,這值得我們借鑑”,東南大學教授周琦告訴記者,“對於磚石類文物,主要採取物理、化學方法,比如塗上一層防水膜,或阻隔紫外線的材料,他們不是給文物加個罩,而是給文物穿上一件外衣。”這些技術正慢慢進入中國,但是因為文物材質不同,在中國推廣還需要一個試驗過程。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短短几年,古建築保護不加頂已經成為大多數專家的共識,這場理念之爭,在今天固然缺少了精彩的激辯,卻是文保理念的可喜進步。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