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日

慧日

慧日(梵語jn~a^na-diva^kara)為佛教詞語。意為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眾生,能破無明生死痴闇。與‘慧光’、‘慧照’等同義。出自於法華經卷七普門品(大九·五八上):‘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無量壽經卷下、華嚴經探玄記卷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慧日
  • 梵語:jn~a^na-diva^kara
  • 拼音:huì rì
  • 注音:ㄏㄨㄟˋ ㄖㄧˋ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唐代淨土宗高僧,元代曹洞宗僧,宋丞相賈似道之孫,《 佛學大詞典 》,梵語,唐代淨土宗僧,元代曹洞宗僧,《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唐代淨土宗高僧

(680~748)唐代淨土宗高僧,為慈愍派之開祖。俗姓辛,山東東萊人。唐中宗時出家,受具足戒後遇到義淨,聽到義淨述說巡禮如來遺蹟的情況,心裡很羨慕,就立志遠遊。武周·大足年間(701)泛船渡海,經崑崙(今康道爾群島)、佛誓(今蘇門答臘)、獅子洲(今斯里蘭卡)等地,三年之後,到達了印巴次大陸。並那裡尋求梵本,訪問善知識,歷時十三年,最後翻越雪嶺而東歸,於開元七年(719)回到長安。他回國後,曾受到唐玄宗的接待,並頒與‘慈愍三藏’的稱號。天寶七年(748)圓寂於洛陽罔極寺,年六十九。
慧日在印度受淨土學的影響,歸國後主要弘傳淨土法門。他的淨土思想有獨特之點,因而有人把他的淨土學說同淨土大師慧遠和善導兩流並列,稱為慈愍派。
慧日的根本思想在於禪、教、律、淨四行並修而著重於淨土。他批評當時的禪家忽視齋戒,又指摘求生淨土者不斷酒肉五辛。宋·延壽的禪淨雙修說,對於後世發生很大的影響,其思想似多淵源于慧日,如在他著的《萬善同歸集》中就曾引用了慧日的說法。慧日強調戒律修持的理論極為宋代元照律師所推重。元照憤慨當時禪家輕視律儀生活,曾於宋·紹聖三年(1096)翻刻了《慈愍三藏文集》流通於世。並且作了〈論慈愍三藏集書〉一文,詳論教禪律不可偏廢。
慧日的著作流傳至今的有︰《淨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贊》、《願生淨土贊》和《西方贊》。《淨土慈悲集》具名《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此書散佚已久,1925年才在朝鮮的桐華寺發現其殘本(卷上)。慧日的思想全不得其詳,由這部書里尚可窺見其梗概。其餘三種收於唐·法照作的《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中,也可供佛教學者參考。
慧日的弟子,諸傳錄中未有所載。據唐·呂溫〈南嶽大師遠公塔銘〉,知道承遠曾赴廣州師事慧日,而法照出於承遠門下,創唱五會念佛,他曾受慧日思想的影響是無疑的。(林子青)

元代曹洞宗僧

(1272~1340)元代曹洞宗僧,號東明,日本禪宗東明派開祖。明州(浙江)定海人,俗姓沈。初於奉化大同寺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後謁天寧寺直翁德舉,並嗣其法。其後,歷參天童、靈隱、萬壽、蔣山、承天諸寺,並於白雲山寶慶寺開堂說法,德風廣披四方。日本·延慶二年(1309),應北條貞時之請赴日,住相模(神奈川)禪興寺。翌年,升住圓覺寺,宣揚曹洞宗風,後於寺內建白雲庵。其後,歷住建長、萬壽、壽福、東勝諸剎,又,嘗往來京都、鎌倉間,致力於佛教之弘化。歷應三年示寂,世壽六十九。其法流稱作東明派,為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一。法嗣有別源圓旨等人。遺有《白雲東明和尚語錄》三卷等。
[參考資料](一)《宋高僧傳》卷二十九;《佛祖統紀》卷四十;望月信亨著·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第二十章;小野玄妙著·鑄陳譯〈慈愍三藏之淨土教〉(《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二)《延寶傳燈錄》卷四;《本朝高僧傳》卷二十六;《日本洞上聯燈錄》卷一。

宋丞相賈似道之孫

(1291-1379),俗姓賈,號東溟。宋丞相賈似道之孫。賈似道被戌,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天台縣西廣嚴寺平山和尚數年,後落髮受具。22歲,聞子庭師訓講天台宗於赤城山,遂趨座下。未幾,領大義。子誕稱讚他精進之快,說:“投丸於峻板,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大明高僧傳·慧日傳》)從此,慧日名專聲越來越大。不久,他渡錢塘謁佛鑒於上天竺。佛鑒寂後,性澄繼其席。性澄器重慧日,延居後堂。元至正四年(1344),任薦神速寺住持。同年遷上天竺。慧日殫粗竭慮,重葺寺宇,並整頓寺風。元順帝聞其德,特賜“慈光妙應普濟”之號。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詔全國高僧,赴蔣山法會,命禮部給饌。次日召見於奉天殿,百僚鹹集,觀眾僧魚貫而入。慧日年壽最高,朱顏白眉,走在首列。明太祖對他十分崇敬,問“升濟沉冥之道”。慧日從客應對,甚合太祖心意。太祖對眾僧說:“邇來學佛者惟飽餐優遊,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心經》,皆攝心之要與,何不研究其義?今有不通者,當質諸白眉法師。”(同上)從此,太祖每次召見,都稱“白眉”,不呼姓名。
一次,慧日與幾位高僧應太祖之召,賜食禁中。席間,他對太祖陳述天台義理,並奏金陵瓦官寺是智者大師釋《法華經》之所,現見廢圮,應當重建。太祖聽從,命在金陵選址建造,以存其跡。洪武五年(1372)春,於鐘山建水陸大齋,慧日奉旨說毗尼戒,太祖率百僚臨聽。事畢,慧日辭京回上天竺,謝絕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淨業。洪武十二年(1379)七月示寂。世壽89,僧臘73。為天台過第二十五祖。

《 佛學大詞典 》

梵語

梵語jn~a^na-diva^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眾生,能破無明生死痴闇。與‘慧光’、‘慧照’等同義。法華經卷七普門品(大九·五八上):‘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無量壽經卷下、華嚴經探玄記卷二]

唐代淨土宗僧

(680~748)唐代淨土宗僧。東萊(山東)人,俗姓辛。幼見從印度歸來之義淨,深受其影響,遂誓游印度。於中宗嗣聖十九年(702),乘船經崑崙(今康道爾群島)、佛誓(今蘇門答臘)、師子洲(今斯里蘭卡)等,三年始達印度。乃禮謁聖跡,尋求梵文經典,參訪善知識,歷時十三年。師獨影孤征,遠涉雪嶺胡鄉,備經艱苦,遂深厭此娑婆世界,乃尋求有樂無苦、速生佛國之法,遍問印度之三藏學者,皆贊淨土。未久,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山,山有觀音像,師以頂禮聖像,斷食畢命祈請,終至第七日之夜感觀音現紫金色相,為其摩頂開示。師遍游七十餘國,凡歷十八年,於開元七年(719)始歸長安,呈獻佛像與經典,玄宗遂敕賜‘慈愍三藏’之號。師勤修念佛法門,弘揚淨土教義。著有往生淨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贊等。天寶七年於洛陽罔極寺入寂,世壽六十九。又師之淨土思想有其獨特之處,故有將其淨土學說同淨土大師慧遠和善導兩流並列,稱為慈愍流。[宋高僧傳卷二十九、佛祖統紀卷四十]

元代曹洞宗僧

(1271~1340)元代曹洞宗僧。明州定海浙江)人,俗姓沈。號東明。幼即志乾清爽,九歲入奉化大同寺為童侍。十三歲落髮,十七歲受具足戒。後參訪直翁德舉而契悟,遂任侍香。未久,歷游天童靈隱、萬壽、蔣山等地。後又至姑蘇承天寺藏鑰,未久東歸明堂之白雲寺開教,並繼嗣直翁之法,居止六年,德風被及四方。元至大二年(1309,日本延慶二年),應日僧之請赴日,於禪興寺傳戒。翌年遷圓覺寺,住七年,大揚曹洞宗風。時曾創建白雲庵。後以幕府之命,歷住建長、萬壽、東勝、壽福諸剎,接引眾人三十年如一日。日本歷應三年(即元至元六年)於白雲庵示寂,世壽六十九,法臘五十三。世稱東明慧日。著有宗門無盡燈論,其法流稱東明流,為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之一。[延寶傳燈錄卷四、日本高僧傳卷二十六、日本洞上聯燈錄卷一]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譬喻)佛智慧型照世之盲冥,故比之於日。無量壽經下曰:‘慧日照世間,清除生死雲。’法華經方便品曰:‘慧日大聖尊。’同普門品曰:‘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囗@又](人名)唐慧日三藏,青州東萊人。姓辛氏。幼見義淨三藏從印度歸,羨慕之。嗣聖十九年,決志西遊。三年達印度境。拜聖跡,求梵本,歷訪諸方智識,經十三年,歸途具閱艱難,深厭閻浮之苦。欲速見佛。遍問天竺三藏,學者所說,無不贊淨土。又感觀音靈告,遂有淨土往生志願。開元七年達長安。在天凡十八年,經歷七十餘國,所齎甚多。玄宗敕賜慈愍三藏之號。天寶七年寂。年六十九。所著有往生淨土集三卷。見宋高僧傳二十九佛祖統紀四十等。[囗@又]元慧日禪師,姓沈氏,號東明。明州定海人。為直翁法嗣。至大元年,應日本聘東渡,大揚曹洞之宗風。日本高僧傳等有傳。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

(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