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辛

五辛

辛,梵語parivyaya,西藏語 spod(藥味之義)。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葷。與酒、肉同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載,此五種之辛,熟食者發淫,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然諸餓鬼等則舐其唇吻,常與鬼住而福德日銷;大力魔王現作佛身為其說法,毀犯禁戒,贊淫怒痴,令人命終為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之五種辛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辛
  • 外文名:parivyaya
  • 西藏語:spod
  • 意思:五種有辛味之蔬菜
說法來歷,戒律範圍,

說法來歷

關於五辛有諸多異說,然可約略歸為如下兩說:
(一)指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等五種,此為梵網經卷下等所舉。然諸家對五辛之解說,亦頗不同。據菩薩戒義疏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二、義寂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等載: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蔥(茖蔥),即是薤、山蔥、革山蔥。慈蔥,即是蔥、胡蔥、□蔥、春蔥。蘭蔥,即是韭、小蒜、家蔥、野生。興渠,即是蒠蒺、□咾子、阿魏藥、殑渠盧、形具。
(二)指蒜、蔥、興渠、韭、薤等五種,為菩薩戒義疏卷下、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智周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等所舉。
此外,翻譯名義大集亦舉出:蒜(梵laśuna )、蔥(梵latārka )、小根菜(梵palāṇḍu )、韭(梵gṛñjana )、興渠(梵hiṅgu )等五種。又大藏法數卷三十一舉出:蔥、薤、蒜、韭、胡荽等五種。
五辛五辛
據弘贊之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卷四載,大蒜又稱葫,漢朝張騫出使大宛國時持回,為今人所常食者。另就興渠之梵名而論,翻譯名義大集舉出兩說:
(1)形具,又作興舊、興宜、形虞、興瞿。依辭典之解釋,形具為從 Asa foetida 之根取出之物,可供作藥用及調味用,其學名為Ferula asa foetida。
(2)殑渠盧(梵guggula, guggulu ),譯作蔓菁。為 Amyris agallochum 樹之滲出物,可供作香料、藥用。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載,我國不產此物,而產于于闐,根粗如細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另據玄應音義卷十九舉出,興渠出於闍烏荼娑佗那國。又據演培之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載,其原產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世尊在《楞嚴經》中,開示修行人,欲修三昧,首先便應斷除五辛。也就是世俗常見的蔥、蒜、韭菜、茭頭(即藠頭)、興渠(阿魏)。

戒律範圍

禁食五辛之戒律雖為修行者所應嚴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癒者,佛陀亦特別開許。據諸經要集卷二十所引僧祇律、十誦律、五分律等之記載,因病食蒜之比丘,應在七日中別居於一僻靜之小房內,不得臥僧床褥,復不得至大眾方便處、講堂處、佛塔、僧堂等處,亦不得就佛禮拜,僅能在下風處遙禮,於七日滿後,需澡浴熏衣,方得入眾。
此外,道家將韭、薤、蒜、興渠、胡荽等五辛列為禁食,練形家則以小蒜、大蒜、薤、興渠、胡荽等五辛為禁食。[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入楞伽經卷八、菩薩戒經會疏集注卷六、法苑珠林卷九十二、釋氏要覽卷中、翻譯名義集卷三什物篇、慧琳音義卷六十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