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街道(惠陽淡水)

淡水街道

惠陽淡水一般指本詞條

淡水街道地處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沿海,歷史悠久,又是著名的僑鄉。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南部,南邊緊靠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與深圳接壤,北與惠州毗鄰。全鎮總面積8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23萬人,是珠三角經濟區重點衛星鎮,惠陽區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行政區劃,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經濟發展,淡水領導,和諧淡水,人文環境,今日淡水,

地理位置

淡水街道位於廣東省惠州巿惠陽區南部,是惠陽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惠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臨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距惠州港12公里,東至惠東縣平山街道37公里,西與深圳接壤,北至惠州市城區37公里,2006年4月淡水撤鎮設街道辦事處。全街道總面積8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4平方公里,下轄16個社區居委會和8個村委會,總人口226703人(第六次人口普查)。

行政區劃

淡水街道辦事處下轄17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即紅星社區居委會、前進社區居委會、東風社區居委會、河背社區居委會、上塘社區居委會、南四社區居委會、上圩社區居委會、張屋社區居委會、大埔社區居委會、橋東社區居委會、草洋社區居委會、松嶺社區居委會、排坊社區居委會、壩尾社區居委會、萬順社區居委會、司前社區居委會、白雲社區居委會;洋納村委會、古屋村委會、新橋村委會、淡環村委會、東華村委會、石橋村委會、土湖村委會、橋背村委會、星河社區居委會。

基礎設施

淡水區域優勢明顯,是靠香港深圳特區最近的城鎮之一,與深圳市區相距50公里,至國家一類口岸惠州深水良港僅12公里,離惠州城區37公里,是參與港深產業分工,接受大亞灣大項目輻射的最直接地區。淡水交通發達,深汕、平龍、惠澳等公路幹線貫穿其中,經惠州港至香港中港城碼頭僅47海里,方圓五十公里內有惠州機場、深圳黃田國際機場可供使用;電力供應充足,建有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輸變電站各一座以及10萬千瓦燃油發電廠,並使用大亞灣核電站電網供電;城市供水採用西枝江引水,日供水量達20萬噸,可保證50萬城市人口用水需要,郵電通訊與國際同步發展,電話裝機容量10萬門,已開通4.6萬門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配套的文教、衛生、金融、服務、海關貨檢、治安管理體系均已建立並日臻完善,保證了淡水邁向現代化城市發展需要
淡水街道淡水街道
經歷改革開放十多年的淡水街道辦事處,已建立起高效能的有利投資辦實業的管理機制,相繼制訂出一系列支持發展工商業的優惠互利政策,從資金到項目審批,到用地用水用電,人才招聘以及減輕企業負擔等各個方面都作了傾斜和規定,淡水已成為國內外眾多工商人士共同參與建設的新興城鎮。美國、日本、港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包括東風本田汽車、聯想電腦等二百多家外資企業相繼在淡水紮根發展,使淡水城鎮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目前全鎮已創辦工商企業1200多家,從業人數10萬多人,建成工業廠房100餘萬平方米,工業擁有食品、服裝、機械、電子等24個行業,上了一批投資超千萬元的工業項目,70%以上產品實現外銷,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一、二、三產業並舉,外引內聯一起上的多層次、多模式、多元化的外向型經濟格局。
淡水,這片極具開發潛力的寶地,隨著全鎮83平方公里現代化濱海城市規劃的加緊實施,必將以她獨有的風姿吸引著更多的投資者前來創業圓夢,在二十一世紀的大亞灣畔放射出璀璨奪目的光芒。

社會民生

近年來, 淡水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惠州市建設“惠民之州”的總體要求, 從打造惠民街道著手,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街道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積極探索並實施惠民富民的新路子、新辦法、新舉措,努力構 建了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淡水街道
教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淡水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堅持實施“科教興鎮”發展戰略,全力發 展教育事業,使全淡水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一個從幼教到成教、從普教到職教的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並於2005年,順利通過廣東省教 育強鎮督導驗收組的評估驗收,成為惠州市第一個省“教育強鎮”。近年來,淡水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惠陽區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區”為契機,積極籌措資金,不 斷完善辦學條件,校園校貌有了很大改變,大量增加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信息化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社會效益取得了可喜的 成績,整體實力大幅提升。
全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注重加大文化設施投入,不斷完善街道、村和社區文化設施。轄區內相繼 建成了文化體育公園、體育會展中心、市政廣場、人民公園、大劇院、圖書館、棕櫚島高爾夫球場等多個大型的文化娛樂場所。堅持開展多種形式的民眾文化活動, 不斷挖掘人才,完善文化隊伍建設。堅持每年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推動文化藝術“三下鄉”工作,堅持開展淡水人民公園免費放電影和送戲下鄉入廠進校活 動,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廣場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和節日文化,和諧文化氛圍逐漸濃厚。同時,結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突出抓好市民思想道德 教育,引導公民講文明話、乾文明事、做文明人,倡導文明、節約的生活方式,人民文化素養日漸提高。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多年來,淡水街道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為切入點,不斷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農村道路、水電、通訊、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實現美化亮化,社會風氣得到顯著改善,村民的飲水難、上學難、行路難 等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各項支農惠農補助政策得到有效落實,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三農”工作穩步推進。通過不斷調整農業農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市場占有量 大、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生產,提高農民的收入。深入開展“村企共建”活動,促進了資金、技術、人才不斷注入農村,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紮實推進農村勞動力轉 移培訓陽光工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2008年,實現農民人均收入6907元,與1978年的人均收入73元相比,增長了94.6倍。

經濟發展

淡水街道歷屆黨委、政府審時度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地理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後提出了“工業立鎮”、“商貿活鎮”、“教育強鎮”、“優二提三”等發展戰略,使淡水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 化,逐步形成了以工業園區為依託,以服務業為主導,三大產業並舉,外引內聯、集體、私營、個體齊發展的多層次、多模式、多元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格局。 2009年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41億元。
淡水街道(惠陽淡水)
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工業園區經濟是淡水經濟騰飛的依託所在。多年來,淡水立足於人緣、地緣等 優勢,不斷加強外引內聯工作,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完善管理機制,使淡水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前期,先後建成了由土湖、泗水、 東門等20多個工業園區形成的組團。年來,又相繼建成了白雲坑、石徑、洋納汽車電子信息產業園、新橋行誠科技園等4個初具規模的新興工業園區,作為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同時,不斷加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把園區建設成為投資環境好、基礎設施齊的產業集聚區,引入了深圳賽瓦特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惠翔車業(惠州)有限公司、勝宏科技有限公司等較為高端和創稅大戶企業。2008年,四大工業園區的工業總產值達8.93億元,占全街道工業總產值的 42%,工業園區已成為淡水街道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嚴把“關口”,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把好項目的投資強度和環保標準兩大關口, 著力引進一些科技含量高、財稅貢獻大、少污染、低消耗的項目,有效提升了淡水工業經濟的總量和質量。截至2009年6月底,淡水有各種類型工業企業200 多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涉及食品、服裝、機械、電子、化工等多個行業。
服務業欣欣向榮。多年來,淡水認真貫徹落實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淡水的餐飲、 商貿、休閒娛樂等服務業以優越的競爭優勢和巨大的輻射力,吸引著香港、深圳、東莞等周邊地區居民紛紛前來消費,日益成為惠陽一張響亮的名片,並繼續保持了 迅猛增長的態勢。商貿業的持續暢旺,酒店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房地產業的強勁攀升,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針對已有的發展優勢,大力發展 物流倉儲、信息諮詢、會展商務、文化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第三產業升級轉型。當前,淡水的服務業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成長和吸收勞動力就業的重要載體, 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初步形成。凱悅大酒店、家路大酒店、世紀華園大飯店、麗景花園酒店等星級酒店相繼建成,沃爾瑪、嘉信茂、國美電器、人人樂、天虹 購物廣場等零售大企業以及東城(國際)物流園、國信證券紛紛落戶淡水,淡水已成為眾客商投資置業的沃土。
2011年,全街道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9.73億元,同比增長13.8%;工業增加值12.33億元,增長24.6%;第三產業增加值63.07億元,增長12.3%;固定資產投資(包含房地產開發投資部分)45.69億,增長19.7%;稅收收入13.5億元(含區級收入部分),增長26.1%;契約利用外資3143萬美元,增長74.6%。

淡水領導

陶偉軍, 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 ,主持街道黨工委、人大工委全面工作, 駐新橋村;
陳燕雄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 ,主持街道辦事處全面工作, 駐淡環村;
練偉賢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 ,分管黨群、政法綜治、信訪維穩、社會建設和人口計生等工作 駐張屋社區、前進社區;
羅傳澤 ,街道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 ,分管紀檢監察、審計工作 駐司前社區、河背社區、上圩社區;
鄧 欣 ,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 ,分管財貿、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消防、統計、公共資源交易等工作 ,駐草洋社區、萬順社區;
楊偉軍 ,黨工委委員、武裝部長、宣傳委員 ,分管武裝、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教育、衛生、宣傳、文體、科普、旅遊、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 駐石橋村;
鄧萬瑞 ,街道黨工委委員 ,分管農林水工作, 駐古屋村;
徐文彪 ,街道黨工委委員 ,專職分管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駐淡環村;
刁偉科, 街道黨工委委員、黨政辦主任 ,分管黨政辦工作 ,駐上塘社區、大埔社區、排坊社區;
李旭燕 ,街道黨工委委員、人大工委副主任 ,分管人大、婦聯工作 ,駐東風社區、橋東社區;
魏榮坤, 街道黨工委委員、組織委員 ,分管組織人事工作 駐壩尾社區、松嶺社區、白雲社區;
鄧勇光 ,街道黨工委委員 ,分管國土、盤整工作,協管規劃建設工作, 駐土湖村;
張尤祝 ,街道黨工委委員、團工委書記 ,分管團工委、工會工作,協管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消防安全、規劃建設、環保工作 ,駐南四社區、紅星社區;
李國昌 ,街道黨工委委員 ,分管“兩違”巡查工作,協管政法綜治、信訪維穩、社會建設工作,駐東華村;
黃迪光, 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分管規劃建設、環保工作 駐橋背村;
李國雄, 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分管企業、工業、外經、民營經濟、打私打假、生豬屠宰、節能減排等工作 駐洋納村;
陳志鵬, 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分管社會事務、統戰、老齡、社區居委會、愛國衛生、社醫保、交通、電力、電信、公路等工作,駐新橋村。

和諧淡水

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促進社會和諧、民眾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 一樣,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近年來,淡水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把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基本目標,切實維護社會穩 定和解決關係百姓的民生問題,讓廣大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建立覆蓋全街道的社會保障網路。多年來,淡水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 好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構築覆蓋全社會的保障網路。紮實開展救濟、救助、優撫、五保戶供養、殘疾人幫扶等工作,社會保障和救助機制不斷健全,切實維護 了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積極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緩解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統籌規劃,規範引導,穩步推進,建立覆蓋全體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 解決廣大人民民眾的醫療保障問題;全力推進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的開展,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免除農民的後顧之憂。積極開展創建“衛生健康強 鎮”工作,加強農村、社區和鎮級衛生院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保障民眾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 衛生服務,讓民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區”。
築牢基層穩定和諧防線。堅持加強社會治安治理,深入打擊“兩搶一盜”等多發性犯罪,確保不發 生重大的刑事案件,確保各類治安案件明顯下降,破案率明顯提高,增強民眾的安全感。堅持解案與安民同步走,重點解決好民眾反映強烈的土地糾紛、企業改制、 環境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熱點難點問題,加強信訪工作,健全完善社會矛盾排查調處機制,加強普法和法制教育,完善人民調解制度,促進社會突出矛盾的解決。 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堅持不懈地抓好消防、食品、藥品等方面的安全監管,加強道路交通秩序管理,維護廣大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大 力推進依法行政,健全黨務、政務、村務、社區事務、廠務、校務的民主管理制度,提高政務公開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水平。同時,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法 律援助,推動民眾糾紛依法維權,為淡水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人文環境

惠陽的淡水鎮是歷史悠久的古老集鎮。相傳在宋朝末年的時候,這裡是個小墟場,名為“上墟”,後改名“鍋篤鎮”。明朝的時候,為了警衛海疆,設定淡水衛城,用於保護大亞灣沿海區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加上水運及陸路交通的便利,到了清朝乾隆初期,這裡已經成為較大的集鎮,改為淡水墟,並設有“司署”等行政管理機構。鴉片戰爭後,這裡又成為惠陽和香港貿易進出口的地方,商業貿易發展較快,並形成了“大魚街”、“豬行街”、“燈籠街”和“米街”等商品交易專業街道。
淡水鎮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客家人生活居住的地方,明末清初的時候,受清兵南下的影響,居住於梅州一帶的部分客家人向東、南、西遷移,有的客家人就到了惠陽這些地方,這時候遷移至惠陽、惠東一帶定居的客家人世世代代一直講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客家話。數百年來,客家話憑著自己優勢影響著鄰近方言,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又受鄰近方言,尤其是受粵語的影響,接受這些方言的某些因素,逐步形成與梅州話稍有差異的惠陽客家話

今日淡水

惠陽區淡水鎮地處廣東沿海,歷史悠久。她位於珠江三角洲東南部,南邊緊靠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與深圳接壤,北與惠州毗鄰。全鎮總面積83平方公里,人口30萬。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18萬人,是珠三角經濟區重點衛星鎮,惠陽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惠陽是惠州市唯一與深圳、東莞相鄰的縣區,是惠州對接深圳、東莞等地的橋頭堡,同時也是珠三角生產要素向粵東地區輻射的主要通道。境內交通四通八達,緊靠惠州港,坐擁惠州機場和廈深鐵路惠州南站,潮莞、深汕等6條高速公路和廈深等2條鐵路穿境而過。
惠陽淡水位於惠陽區南端, 緊靠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並與深圳市接壤,是歷史悠久的古鎮,又是著名的僑鄉。全鎮 總面積8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4平方公里,下轄18個社區居委會 和8個村委會,總人口約30多萬人,是惠陽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是“深莞惠”一體化和環大亞灣新區的重要組團。淡水城區各大小道 路縱橫交錯,深汕高速及廈深鐵路、惠大高速等貫穿其中,方圓50公里內有廈深鐵路惠 州南站、惠州機場、深圳機場和惠州港可供使用,海陸空交通非常便利。電 力供應充足,通信系統優良、娛樂服務設施完善,科技、文教、衛生、金融、服務、海 關貨檢、社會保障和治安管理體系配套齊全,保證了淡水邁向現代化城市發展需要。
惠陽淡水鎮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運輸網路,豐盈的電力供應,優良的通信系統,完善的娛樂服務設施,以及配套完善的科技、文教、衛生、金融、服務、海關貨檢、社會保障和治安管理體系,是參與港深產業分工,接受中海殼牌石化項目輻射的最直接地區,是發展現代工業、物流業和“三高”農業、“城郊型”農業的理想之地。
經歷改革開放多年的淡水鎮,已建立起高效能的有利投資辦實業的管理機制,相繼制訂出一系列支持發展工商業的優惠互利政策,從資金到項目審批,到用地用水 用 電,人才招聘以及減輕企業負擔等各個方面都作了傾斜和規定,淡水已成為國內外眾多工商人士嚮往和共同參與建設的新興城鎮。美國、日本、港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的客 商,包括東風本田汽車、聯想電腦等二百多家外資企業相繼在淡水紮根發展,使淡水城鎮綜合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全鎮已創辦工商企業1200多家,從業人 數10萬多人,建成工業廠房100餘萬平方米,工業擁有食品、服裝、機械、電子等24個行業,上了一批投資超千萬元的工業項目,70%以上產品實現外銷, 初步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一、二、三產業並舉,外引內聯一起上的多層次、多模式、多元化的外向型經濟格局。
串串喜人的數據,囊括著不盡的汗水;一個個驕人的成效,凝聚著不懈的力量;一組組感人的鏡頭,記錄著不息的追求……淡水澆開文明花, 一座秀美、宜居、和諧、文明之城正在南國大地上悄然崛起。淡水是一個讓你來了就不想走、走了時時想念的地方,淡水是企業家的樂園,淡水是新時期的樂土。適天時、倚地利、藉人和。揚盛世之風,乘文明之光,惠陽淡水正意氣風發, 繁榮昌盛!
2017年,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淡水街道堅持把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區委各項決策部署,全力以赴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著力統籌城鄉發展、努力改善民生福祉、不斷最佳化生態環境,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