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黃

悶黃

悶黃是黃茶製作特有的一道工序,是指將殺青或揉捻或初烘後的茶葉趁熱堆積,使茶坯在濕熱作用下逐漸黃變的特有工序。按茶坯含水量的不同又分為濕坯悶黃和乾坯悶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悶黃
  • 外文名:heaping for yellowing
  • 所屬茶種:黃茶
  • 分類:濕坯悶黃和乾坯悶黃
分類,工藝,歷史,

分類

悶黃是黃茶製作特有的一道工序。根據黃茶種類的差異,進行悶黃的先後也不同,可分為濕胚悶黃和乾胚悶黃。如溈山毛尖是在殺青後趁熱悶黃;溫州黃芽是在揉捻後悶黃,屬於濕胚悶黃,水分含量多切變黃快;打晃茶則是在初乾後堆積悶黃;君山銀針在炒乾過程中交替進行悶黃;霍山黃芽是炒乾和攤放相結合的悶黃,稱為乾胚悶黃,含水量少,變化時間長。

工藝

葉子含水量的多少和葉表溫度是影響悶黃的主要因素。濕度和溫度越高,變黃的速度越快。悶黃是形成黃茶金黃的色澤和醇厚茶香的關鍵工序。

歷史

明代聞龍《茶箋》在記述綠茶製造時說:“炒時,須一人從傍扇之,以祛濕熱,否則色黃,香味俱減。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擋時,置大瓮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這是制茶中色澤黃變現象的最早記載。同時,也對黃變的原因,防止黃變的措施,黃變對綠茶質量的影響作了正確的闡述。隨著制殺技術的發展,人們進一步發現,在濕熱條件下引起的“黃變”,如果掌握適當,也可以用來改善茶葉香味,因而導致了黃茶的發明。黃茶從綠茶演變而來,起源於明末清初。至於唐、宋時的“黃芽”,則是幼嫩芽葉的天然黃色而得名,兩者是有區別的。
黃茶悶黃過程中的濕熱條件和理化變化,在綠茶製造過程中也有發生,更不必說黑茶了。只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採取種種措施,把黃變的條件和黃變的程度,控制在一定的限度範圍內,以保持綠茶“綠色綠湯”的品質特點。與黃茶相同,綠茶製造過程中葉綠素破壞及多酚類化合物氧化也有發生,只是變化程度輕些。
由於制茶科學的發展和對悶黃技術研究的深入,人們已能正確套用悶黃技術來改善茶葉香味,提高茶葉質量。為了改善粗老茶和夏、秋茶的苦澀味,在綠茶製造中,對二青葉進行適當的堆積,以促進滋味醇和。為了改善警制花茶原料—素坯的“茶口”,採用高溫蒸氣和堆積處理,創造濕熱黃變的條件,消除茶坯青氣,也有利於花茶的花香和茶味的協調。這些都是制茶中成功地套用悶黃技術的實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