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乾黃芽

莫乾黃芽

莫乾黃芽,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莫乾黃芽產於莫乾山,是采自竹林中的茶。莫乾山為西天目山東支余脈,森林覆蓋率達92%。大竹海構成一道天然屏障,營造了茶區小氣候,山區夏季平均最高氣溫26℃,適宜種植茶樹。莫乾黃芽(黃茶)外形細緊略曲、嫩黃顯毫;湯色嫩黃明亮;香氣清甜;滋味甘醇;葉底嫩勻、嫩黃明亮。莫乾黃芽(綠茶)細緊綠潤、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滋味鮮爽甘醇;葉底嫩勻、綠明亮。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莫乾黃芽”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乾黃芽
  • 產地名稱: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
  • 品質特點:湯色黃綠清澈,葉底嫩黃成朵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620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7年12月22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莫乾黃芽,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莫乾黃芽(黃茶)品質特徵:外形細緊略曲、嫩黃顯毫;湯色嫩黃明亮;香氣清甜;滋味甘醇;葉底嫩勻、嫩黃明亮。莫乾黃芽(綠茶)品質特徵:細緊綠潤、顯毫;湯色嫩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滋味鮮爽甘醇;葉底嫩勻、綠明亮。
莫乾黃芽莫乾黃芽

產地環境

莫乾黃芽產於莫乾山,是采自竹林中的茶。莫乾山為西天目山東支余脈,森林覆蓋率達92%。大竹海構成一道天然屏障,營造了茶區小氣候,山區夏季平均最高氣溫26℃,素有“清涼世界”之稱,年均降水1400至1800毫米,常年雲霧繚繞。山區以“黃泥沙土”為主,土層深厚,通透性好,土壤酸性,pH值5.5-6.3,適於茶樹生長;另有“紅黃泥土”、“石沙土”等;海拔600米以上山巔還有“山地黃泥沙土”和“山地烏黃泥沙土”,土壤肥沃、疏鬆,有機質含量在2.5%以上。
莫乾黃芽莫乾黃芽

歷史淵源

早在晉代佛教盛行時,即有僧侶上莫乾結庵種茶。清乾隆《武康縣誌》載:“莫乾山有野茶、山茶、地茶,有雨前茶、梅尖,有頭茶、二茶,出西北山者為貴。”西北山即為莫乾山主峰塔山。清道光《武康縣誌》載:“茶產塔山者尤佳,寺僧種植其上,茶吸雲霧,其芳烈十倍。”
1979年,《中國名茶》一書,將“莫乾黃芽”列入(第十二種),對“莫乾黃芽”採制歷史作了詳細介紹。
20世紀80年代,茶農將“莫乾黃芽”改為綠茶類進行製作。
2000年8-10月,由德清縣茶葉協會起草制定浙江省地方標準《莫乾黃芽茶》系列標準。
2008年,德清縣政府授權莫乾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向國家工商局申報“莫乾黃芽”證明商標。
莫乾黃芽莫乾黃芽

生產情況

2014年,德清縣有茶園面積2萬畝。
2017年,莫乾黃芽有3萬畝茶園。
莫乾黃芽莫乾黃芽

產品榮譽

1979-1981年,德清縣“莫乾黃芽”茶樣連續獲省農業廳“一類名茶”獎。
1982年,莫乾黃芽由省農業廳公布為浙江省首批“省級名茶”。
2010年,莫乾黃芽獲得國家工商局“莫乾黃芽”證明商標註冊證書。
2017年12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莫乾黃芽”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莫乾黃芽莫乾黃芽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莫乾黃芽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德清縣轄區內莫乾山鎮、洛舍鎮、阜溪街道、武康街道、舞陽街道、下渚湖街道總計6個鎮(街道)26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9°45′10″-119°57′34″,北緯30°26′58″-30°42′40″。

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管理方式
1.1莫乾黃芽定義:是指採用德清縣產地規定範圍內的茶樹嫩梢,經“鮮葉攤青—殺青—揉捻—悶黃—初烘—做形—足乾—乾茶整理”的黃茶工藝或“鮮葉攤青—殺青—揉捻—初烘—做形—足乾—乾茶整理”的綠茶工藝加工而成的茶葉。
1.2品種範圍:以莫乾黃芽的當地群體種等有性系茶樹良種為主,也可用龍井43、迎霜、橫嶺種等適制的無性系茶樹良種。
1.3茶園管理樹冠管理與改造
1.3.1輕修剪:剪去成齡茶園樹冠面上突出枝條和晚秋新枝。輕修剪每年可進行1次-2次,時間宜在春茶後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進行。
1.3.2深修剪:適用於投產多年、產生大量雞爪枝或受嚴重凍害、病蟲危害致蓬面枝葉枯焦、脫葉的茶園。修剪深度為在蓬面下10厘米-20厘米。夏秋茶多年留養、茶行過高茶園,剪口離地高60厘米-80厘米。時間應在春茶後5月上中旬進行。
1.3.3重修剪:適用於樹齡15年以上、樹冠上部已衰敗的投產茶園,剪口離地面20厘米-25厘米,保留一、二級骨幹枝。應及時清理樹冠。時間應在春茶後(5月底前)進行。
1.3.4台刈:用台刈鋏或鋒利柴刀,將衰老茶樹地上部分枝條,在離地一般10厘米處全部刈去,重新全麵塑造樹冠。宜在春茶後進行。
1.4施肥管理
1.4.1追肥時間:春茶後4月底至5月中旬;如采秋茶7月上旬再施一次氮肥。基肥時間: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高山茶園適當早施。
1.4.2施肥量
1.4.2.1幼齡茶園:以基肥為主,建議施用菜餅等有機肥。追肥氮、磷、鉀三要素配比宜為3:1:2。
1.4.2.2投產茶園:以有機肥為主,輔以磷鉀肥,氮、磷、鉀三要素配比宜為4:1:1。施肥量根據土壤肥力及全年乾茶產量指標確定。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少量複合肥。
1.5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根據病、蟲、草等有害生物發生、發展規律,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因地制宜、合理採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等措施,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草害,將茶葉農藥殘留降低到有關標準規定的範圍。
1.6鮮葉與加工
1.6.1鮮葉質量標準:根據老嫩程度從一芽一葉初展為主、到一芽一葉為主、到後期一芽二葉為主。
1.6.2採摘方法:分批按標準及時采。鮮葉採摘採用提手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應掐采、捋采、抓采。
1.6.3鮮葉盛裝、運輸、貯存
鮮葉採摘後用清潔、透氣性好的竹籃、竹簍盛裝,不應加壓。茶籃中不應存放雜物。鮮葉採摘後應及時送至加工廠,做好防鮮葉發熱、劣變措施。鮮葉運送途中應避免日曬、雨淋,禁止與有異味、有毒或有污染的物品混裝。
1.7加工工藝
1.7.1黃茶類:鮮葉攤青—殺青—揉捻—加溫悶黃—初烘—做形—足乾—乾茶整理。其獨特的加工工藝是“邊烘邊悶、固質揮香”。
1.7.2綠茶類:鮮葉攤青—殺青—揉捻—初烘—做形—足乾—乾茶整理。其獨特的加工工藝是“火里搶金、定色揮香”。
1.7.3具體工藝要點及技術參數
1.7.3.1鮮葉攤青:鮮葉進廠時應按標準驗收、分級後立即攤青。不同等級鮮葉應分別攤青。鮮葉應攤放在竹匾或通風槽上,均勻薄攤。避免陽光直射。攤青失重率一般為13%-18%。
1.7.3.2殺青:殺青要點高溫、快速,以殺青葉保持綠翠為原則,程度勻、透,無紅梗紅葉、焦葉焦邊。殺青失重率一般為40-45%。殺青後立即攤涼。
1.7.3.3揉捻:加壓掌握“輕—重—輕”原則,防止芽葉斷碎。特級茶成條率為85-95%,其它級別成條率80%以上。
1.7.3.4加溫悶黃:將揉捻葉用專用清潔純棉布包裹茶團,悶黃設備為悶黃過程提供穩定的溫度,烘悶茶團至轉黃,中途可適當翻動透氣。
1.7.3.5初烘:揉捻(悶黃)葉初烘掌握溫度先高后低。烘乾葉含水量一般為30%。烘乾葉及時分篩、攤涼後理條。
1.7.3.6做形:可用平鍋或理條機等進行。二級茶可用斜鍋或曲毫機成形。溫度先高后低。理條程度以茶條緊結、勻整、失重率為10%-15%為度。
1.7.3.7足乾:理條葉適當攤放後烘乾,製成的乾茶含水量≤6.5%。
1.7.3.8乾茶整理:乾茶及時分篩、去片末,乾茶碎末茶含量≤1.5%。
1.7.3.9乾茶入倉:乾茶倉庫應符合避免陽光直射,具備防潮、防鼠、無污染功能。長時間保存宜冷藏,溫度在0℃-5℃,空氣相對濕度在50%以下。
  • 產品品質特色及質量安全規定
2.1品質特色
2.1.1基本要求:產品應具有莫乾黃芽的自然品質特徵,不含有非茶類物質,無異味,無劣變。
2.1.2感官品質指標
理化指標應符合表1規定。
理化指標(表1)
項目名稱
含水量
(%)
碎末茶
(%)
粗纖維
(%)
胺基酸
(%)
水浸出物
(%)
指標值(黃茶)
≤6.5
≤1.5
≤13.5
≥2.5
≥32
指標值(綠茶)
≤6.5
≤1.5
≤13.5
≥2.5
≥36
2.1.3衛生指標:污染物含量指標、農藥殘留限量指標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標準要求。
2.1.4淨含量:定量包裝規格由企業自定,淨含量指標應符合JJF1070的規定。
  • 標誌使用規定
莫乾黃芽地理標誌保護地域範圍內的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莫乾黃芽地理標誌的,須向德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生產經營者應自覺接受德清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監督檢查,並保證和維護莫乾黃芽的品質和信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