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溪鄉

德溪鄉

德溪鄉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轄鄉。1951年置德溪鄉,1972年改德溪公社,1984年復置德溪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溪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
  • 面積:35.3平方公里
簡介,經濟,民族教育,地圖信息,

簡介

德溪鄉位於縣境東北部,隔金沙江與雲南省相望,距縣城40公里。面積35.3平方公里,人口0.5萬。沿江公路過境。轄德姑、德渣、體古、單坪子4個村委會。

經濟

德溪鄉農業主產玉米、水稻。種植甘蔗、紅薯、花椒、魔芋、油桐。畜牧業以生豬、羊為主。特產紅糖、金江芋角。

民族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要發展,教育必須優先發展。經濟制約著教育,教育把促進經濟。貧窮落後的地區,要發展經濟,必須優先發展教育。民改前的涼山,是一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奴隸社會。民改後,要從奴隸社會飛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由一個記時看太陽、記數靠打結的時代,跨越向千年的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其間跨度之大,困難之多是不言而喻的,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重視涼山的民族教育,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創辦民族教育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但是,由於歷史、經濟的原因,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發展過程。德溪鄉的民族教育,也同全州、全縣一樣經歷過曲折的發展。遠的不說,就談八十年代,八二年由於經濟體制的改變,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包乾到戶,有的民眾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普遍地把孩子(主要是適齡兒童)用來放牧養畜或帶小孩,好讓父母到包產地里勞作。一時間,學生流失嚴重,使得部分學校停辦。當時,德溪鄉有八所國小,停辦了四所,380名學齡兒童,在校的只有180名,入學率為47.3%。教師去動員學生入學,有的家長公然放狗咬老師。有的飢笑說:“少一個學生你們要少一元工資,少一斤糧食”(當時糧食國家計畫供應)。弄得教師苦不堪言。
學生流動大、缺課多、教學效果差、教學質量低劣。一九八二年全縣進行統考,檢測教學質量。德溪鄉各校各年級的成績與全縣同類學校、同等班組相比,排名倒數第一、二名。在全縣教研會上,受到縣教育局的點名批評。
生產體制的改變是為了促進生產、經濟的發展,也是更好地使教育得到發展。如果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教育不能發展,對今後的經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看在眼裡急在心頭。通過學習分析,大家認為必須教育民眾,看眼前、顧長遠,在搞自家糧食、經濟的同時,還必須送子女入學,以便將來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學校領導深入民眾進行調查,民眾反映,現在土地包乾到戶,四大牲畜分到戶。大人去放牧影響到田間耕作。大孩子不帶小孩子、母親不能下地幹活。以前合作社吃大鍋飯無所謂,現在收不到糧食就要餓肚子……。民眾反映的也是實際問題。
學校領導把全鄉的教育情況和民眾反映的問題向鄉黨委、鄉政府作了全面的匯報。鄉黨委、鄉政府通過認真的研究認為目前民眾看問題有些片面,不適應新的形勢。必須對全鄉民眾大力進行宣傳教育。要顧眼前,更要看長遠,必須克服困難,讓子女入學,如錯失學習機會,再過十年二十年,這一代人將成為新的文盲,對國家建設、對自己都是不利的。我們將有愧於國家、有愧於人民。並決定成立德溪鄉教育委員會,由鄉黨委書記任主任,鄉長、中心校校長任副主任,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各村黨支部書記為委員。各村建立教育領導小組。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村長、學校負責人為副鄉長,各村民組的組長為成員。還對民眾反映的放牧畜、帶小孩問題進行了研究,牲畜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把各家牲畜集中起來,由大人輪流放牧。帶小孩由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的老年婦女帶領,她家的農活由有小孩的家長負責。1983年7月全鄉分村召開了教育工作大會,鄉上的幹部分片包乾到村。親自參加動員大會。通過宣傳動員,民眾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重要意義,更認識到了要顧眼前利益,更要看到長遠利益,民眾的實際困難又得到了解決。都紛紛送子女入學。有的一家送兩個三個子女入學,白坪村小,送二至三個子女入學的就有六戶。學齡兒童入學34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1%。學校由四所發展到九所。(恢復了四所,新辦了一所)學生來了,校舍破爛不堪。缺教室、缺桌凳,教學設備十分差,沒有教室桌凳,沒有活動場所怎么進行教學工作?怎么提高教學質量?鄉教委專門進行研究,向國家要,國家有困難,不能提供大量資金,怎么辦?這時新聞媒體報導了外地很多依靠民眾發動民眾投資投勞,捐資辦學的好經驗。我們也像外地學習,發動民眾投資投勞、捐資辦學。全鄉又分村召開民眾動員大會,計明我們存在的問題和國家目前的困難,學習外地經驗,號召大家投資投勞,不等不要,自力更生辦自己的學校。通過宣傳動員,一個民眾辦學的熱潮興起了。有的村組到遠離學校幾十華里的地方去背瓦、背石灰、背水泥修學校德渣村尾子組一戶農民本來他家缺勞力,沒有安排背運任務,可他賣了家中的四十個雞蛋,找了一匹馬到老寨子(有三十多華里的路程)去運水泥。他說:“這是表示我的一點心意”。在全鄉廣大民眾的努力下,全鄉九所學校面貌煥然一新,都是青瓦、石灰粉的牆。新修教室二十一間,六百多平方米,維修教室十二間三百六十多平方米。新修男女廁所十四間,沒有活動場地的都修起了活動場地。修起了圍牆。德渣村還把一樓一底磚瓦結構的集體社房(當時價值二萬多元)無償地捐贈給了學校。長向坪村民組也把一樓一底土木結構的社房無償地捐給學校使用(當時價值一萬多元)。全鄉民眾投勞二萬多個,集資現金一萬多元,捐房投料折合人民幣五萬多元。還做了課桌凳一百套,實現了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有活動場地。校校有廁所、有圍牆。這些除了省州獎勵的八千元外,其餘都是民眾自己辦的。1983年10月洛覺全區在德溪鄉召開了教育工作現場會。12月全縣在德溪鄉召開現場會。

地圖信息

地址: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