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試驗

微核試驗

微核試驗是檢測染色體或有絲分裂器損傷的一種遺傳毒性試驗方法。無著絲粒的染色體片段或因紡錘體受損而丟失的整個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後期仍留在子細胞的胞質內成為微核。最常用的是嚙齒類動物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試驗。以受試物處理嚙齒類動物,然後處死,取骨髓,製片、固定、染色,於顯微鏡下計數PCE中的微核。如果與對照組比較,處理組PCE微核率有統計學意義的增加,並有劑量-反應關係,則可認為該受試物是哺乳動物體細胞的致突變物。人外周淋巴細胞微核試驗,可用於接觸環境致突變物的人群的監測和危險性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核試驗
  • 類別遺傳毒性試驗方法
  • 套用:評價藥物對人體細胞損傷
  • 技術種類:常規微核試驗
微核試驗的套用與方法,微核試驗的目的與意義,微核試驗發展的歷史,微核試驗的方法,

微核試驗的套用與方法

用微核試驗來評價藥物、放射線、有毒物質等對人體細胞或體外培養細胞遺傳學損傷仍是一個直觀有效可行的方法,在遺傳毒理、醫學、食品、藥物、環境等諸多方面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微核計數經濟,迅速,簡便,不需要特殊技能,可以統計更多的細胞並實現計算機自動計數。若採用核型穩定的細胞,確立統一的操作協定,進行實驗室間的合作建立資料庫,套用探針技術的微核試驗很可能被納入遺傳毒理學試驗。微核試驗技術的種類很多,包括常規微核試驗、細胞分裂阻滯微核分析法、螢光原位雜交試驗與DNA探針與抗著絲粒抗體染色等方法。

微核試驗的目的與意義

在化學物質中,有很多能引起染色體的異常。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並含有生物體全部的遺傳信息,染色體遺傳信息的異常可不同程度地影響生物機體的生存。輕者突變,重者死亡。同樣,對人類就會引起各種疾病和損害。對腫瘤細胞的詳細研究表明,大多數腫瘤細胞都存在染色體異常。此外,先天性染色體異常可引起多種遺傳性疾病。如:21號染色體三體就可引起唐納氏綜合徵(先天愚 型),而5號染色體短臂部分缺失(5P一)引起貓叫綜合徵。因此,染色體僅出現微小的異常變化,都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化學物質能否誘發染色體異常?有許多種評價方法。但最常用的是:直接觀察染色體異常(染色體中期相分析,chromosomal analysis,簡稱cA)和檢測由於染色體丟失或斷片形成而出現的微核(微核試驗,mieronucleus test,簡稱MNT)。MNT是公認的檢測染色體異常的簡便方法。特別是套用小鼠骨髓紅細胞微核(micronuclei,簡稱MN)檢測方法,已成為一種能獲得大量客觀數據的化學物質遺傳毒性評價體系。

微核試驗發展的歷史

回顧MNT的發展史,不能不提及19世紀末Howell與Jolly等的貢獻。Howell與Jolly分別在貓和大鼠外周血中發現一種小體,命名 為Howell-Jolly小體,並且發現這種小體也存在於惡性貧血患者外周血中。這一小體便是MNT中所見的被稱之為微核(MN)的小體。
1959年Evans等將蠶豆(V/c/a o)根端細胞暴露於電離輻射,觀察到輻射誘導MN形成效應,並據此間接推斷MN來源於輻射誘導的染色體異常。這篇文獻便是以MN發生率反映染色體異常來評價遺傳毒性的第一篇報導。作者認為約60%染色體斷片與MN形 成直接相關。
1970年Boiler和Sehmid用中國金黃地鼠觀察了抗腫瘤藥三亞胺~(triaziquone,Temimon)給予後骨髓與外周血細胞學的變化。並且提出用本來無核的外周血嗜多染紅細胞中MN發生率來作為微核試驗的基本指標,並正式命名為MNT。此後至70年代中期,Sehmid以及Heddle研究小組的工作,全面奠定了MNT的理論及套用基礎。

微核試驗的方法

1、動物體內細胞微核:主要有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試驗;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試驗。
2、細胞培養微核試驗;
3、蠶豆根尖微核試驗:實驗所用的蠶豆為松滋青皮豆,通過浸種、催芽、染毒、恢復培養、固定、孚爾根染色等步驟後,進行鏡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