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應

微反應

微反應的全稱是“心理應激微反應”,它是人們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剎那,不由自主地表現出的不受思維控制的瞬間真實反應。

如果要為“微反應”這個心理學領域的新詞找個外國前輩辭彙來對應的話,那它的英文原文應該是“Micro-expressions”(通常譯為“微表情”)。另有一意,指微觀程度上的反應,(英文為Micro-reaction)在微反應器中直徑為幾十到幾百微米的微通道內發生物理或者化學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反應
  • 外文名:Micro reaction
  • 釋義:心理應激微反應
  • 別稱:微表情
簡介,廣義狹義之分,測謊,產生原因,狀態分析,主要表現,安慰反應,勝敗反應,凍結反應,逃離反應,仰視反應,愛恨反應,領地反應,戰鬥反應,反應釋義,科學研究,專家分析,啟發開課,閱讀拓展,

簡介

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
嚴格來講,“微反應”是個廣義的“大詞”,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微表情”,屬於“面孔微反應”;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夠映射心理狀態的身體動作,也就是常說的“小動作” ,可以彆扭地稱為“微動作”,屬於“身體微反應”;三是語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辭彙、語法以及聲音特徵,稱為“微語義”,屬於“語言微反應”。
狹義
但同時,“微反應”在通常漢語語境下,又會讓人直接聯想到身體的動作反應,即前面列舉的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微動作”。所以,“微反應”從這個角度講,也可以作為一個狹義的“小詞”,以便更貼近普通人的理解。
微反應

測謊

埃克曼教授確實用它來指面部微表情(時間非常短的或不充分的面部表情),用於判斷被測試人的真實情緒,可用於測謊
但是,通過查詞典可知,“expression”一詞的中文意思不僅僅指表情,而是涵蓋了表達、表現、詞句等多種意義。而分析一個人的真實心理狀態,也不應當僅僅限於面部表情,應當通過觀察並分析表情、肢體動作、語言意義等被測試人的表現,才能全面判斷。因此,我們在這裡使用“Micro-expressions”一詞,其內涵就不僅僅限於面部的微表情,此處的“expression”一詞更適合於翻譯為“表現”。

產生原因

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時,第一反應是減少身體動作,保持瞬間靜止,以便看清突髮狀況並判斷對策。從這種身體突然僵住或減弱活動的反應中,可以判斷出對方感到吃驚,隨後可能產生恐懼、憤怒或者喜悅的心理感受。當一個人完整的動作或表情被壓縮到極致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就不是一個誇張的表情或動作,而是一個極小的反應,極易被人們忽略,這種反應,就是一個微弱的反應。

狀態分析

其實,這種輕微呼吸的遠古本質是隱藏,是為了不引起獵手的注意。在被捕獵的過程中,弱勢的一方不能戰鬥(打不贏)則只有逃跑,如果跑得也不快,那就只能藏起來了。而隱藏的時候,如果呼吸不加以注意,氣流的流動和呼吸的聲音則會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給捕獵者,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因此,長期進化積累的本能是,隱藏自己的時候會減弱甚至停止呼吸。到了現代社會,視覺上的隱藏除了軍人、特工和罪犯之外,已經很少有人需要了,最多不過是尷尬的時候“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的心態。但遭到負面壓力的時候,心理上還是會希望通過隱藏的手段來保護自己,主動減弱或者停止呼吸,試圖減少對手對自己的關注(雖然客觀上不可能)。
因此,正常狀況下,遭遇負面刺激(比如挨批評)的人是會不由自主減弱甚至屏住呼吸的。
根據這個結論進行推導,如果老闆罵人的時候發現,挨罵的傢伙居然呼吸劇烈,這是應當留意的反常反應,往往意味著挨批的人有委屈、不服甚至反抗的情緒,需要進一步了解信息。
總之,如果在面臨刺激源的時候,被測試人的呼吸開始減弱甚至停止,說明其心理處於一種恐懼狀態,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但不敢逃跑,不敢反抗,被動等待結果的到來。這樣的心態,表示刺激是有效的。也就是說,我們問對問題了,這個事情被測試人很關心,關心則亂。而發現被測試人的關注點,是繼續施展有效刺激的前提條件,能夠通過這個關注點,測試出對方的情緒,以推導出其真正的心理狀態。

主要表現

安慰反應

眼睛緩解壓力
人在受到批評、壓力、否定等負面刺激時,經常無意識地表現出一些尋求安慰的身體微反應,以減緩內心的不適感。這些細微動作可以透露出他們緊張、焦躁、恐懼或者厭惡的負面心理情緒。
傳說中,如果嬰兒每天睜開眼睛的時候能看到媽媽(爸爸)的笑臉,他(她)將來就會很愛笑,很開心,而且會長得很漂亮。很多媽媽對這一點都深信不疑。
從科學的角度講,能不能長得漂亮這個問題,與嬰兒能否看到父母笑臉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不過不用失望,因為視覺上的舒適和寬慰,確實能促使一個人的心情好轉。小嬰兒如果經常能夠看到父母的笑容,的確會變得性格開朗,容易開心,愛笑,這些都源於不斷積累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一個人笑著的時候,就會變得比板起面孔漂亮很多。
當然,長大了之後,眼睛看到的不會每每都是父母溫柔的笑容,還會看到很多讓自己不高興的負面的東西。而且,年紀增長之後也不會單一滿足於父母的笑容,還會擁有更多的視覺需求,比如美人(包括男和女)、美景、藝術品以及能引發美好幻想的東西(比如鈔票)。不過,有兩條規律是不會打破的:一是從東西的角度講,所見之物一定是良莠俱存,本事再大的人也不能掌控;二是從看東西的人的角度講,一定是喜歡看喜歡的,不喜歡看不喜歡的。
第二條規律說出了人們最基本的心理偏好,它的深層實質內容是:看喜歡的東西,會讓人心情大好,看不喜歡的東西,會讓人心情變壞。這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在測謊實驗中,瞳孔實驗可以強有力地證明這一點。瞳孔是虹膜(也就是常說的黑眼球,當然,不同人種的虹膜顏色是多樣的)中間的一個漏洞,負責把光線透入到視網膜上。其物理功能是光線變強的時候,瞳孔就會縮小,以防過強的光線刺激視神經;光線變弱的時候,瞳孔就會放大,儘量讓更多的光線投射到視網膜上,以獲得清晰成像。這一切動作都是由控制虹膜的平滑肌來完成的,而平滑肌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無論你怎么努力,也不能進行主觀控制。
有意思的是,隨著進化的演進,人的瞳孔反應也變得更加複雜和高級。實驗證明,人在看到喜歡的東西時,瞳孔會放大(比如色男看到性感美女,或者賭徒看到一手好牌),以保證多看一些美好的景象;而看到不喜歡的東西時,瞳孔則會縮小(比如觀看血淋淋的外科解剖手術),以儘量避免受到負面刺激。當然,只有瞳孔變化的人,都算是城府很深的高手,即使內心波瀾壯闊,外表也不動聲色。對於一般人而言,看見美女肯定眼睛睜大,驚嘆不已;看見血淋淋的場景,早就緊閉雙眼,高聲尖叫。
這就是視覺應激反應的規律之一。

勝敗反應

勝敗並非常事
戰鬥結束之後,勝利者會產生喜悅、炫耀和放鬆等積極情緒,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因此身體表現出抵抗重力的向上反應;而失敗者神經系統進入壓抑狀態,全身能量喪失,因此看上去垂頭喪氣,身體重心向下並收縮。
重力是所有生物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同時也是各種生物需要想方設法對抗的第一阻力。重力原理的第一個內容是:想要抵抗重力,需要神經系統有意識(不一定是用“想”的意識)的控制。舉例而言,昏迷狀態的人之所以會倒地不起,是因為控制平衡和骨骼肌的神經系統進入無意識狀態,人體用於保持站立狀態的骨骼肌失去命令,無法繼續抵抗重力。重力原理的另一個內容是:對抗重力,需要至少等同於身體所承受重力的能量。如果能量充沛,超出身體所承受的重量,就可以做出反重力運動,比如跳躍、高舉雙手的大肢體運動,以及抬頭、挑眉毛、嘴角上翹等小肌肉運動。相反,能量不足的時候,就會導致身體向下“垮”掉,比如坐、蹲、摔倒、躺或者趴等大肢體運動,以及軀幹彎曲、低頭、眉毛和臉上的肌肉下垂等小肌肉運動。
我們經常會看到,戰爭或者比賽的勝利者通常會習慣性地做出一些動作,比如高舉雙手、高聲嘯叫,這些消耗很多能量的動作,原始動力旨在獲取更多的關注。
勝利是值得喜悅的事情,所以勝利者接受到積極刺激之後,會產生積極情緒,情緒會調動能量儲備。戰鬥的時候,身體會儲備大量的能量用於腦力或者體力的較量。在戰鬥結束之後,需要將多餘的能量釋放出來,同時舒緩緊張的神經,使身體恢復到平常的正常狀態(長期興奮會導致神經系統與循環系統負擔過重)。
當然,如果戰鬥的過程非常艱難,消耗掉了全部能量,也就不會有什麼慶祝動作。但只要還沒暈過去,嘴角的微微翹起,還是經常可見的。
很多慶祝動作,都是反重力動作,由於神經興奮和充足的能量。
雙手高高舉起是常見的表達勝利的動作。球場上,如果運動員打入關鍵一球,觀眾經常可以看到進球後的各種慶祝動作,其中一個就是高舉雙手,躍起後撞胸。兩個人一起慶祝的時候,還會互相高高舉起一隻手,做出擊掌相慶的動作。
跳起來歡呼基本上是勝利後一套固定的組合動作,成語謂之“歡呼雀躍”。跳起來是經典的反重力動作,而歡呼則是獲取更多關注的一種炫耀方式,同時還能起到調整呼吸、消耗能量的作用。有的運動員在獲得勝利之後,還會來一個複雜的跳躍——後空翻,來表達內心的喜悅興奮
與跳起來相同的反應是取得勝利之後的登高。常見有比賽獲勝的運動員興奮之餘攀至高處或者繞場跑動,高高舉起一隻手向觀眾致意(其實是炫耀)。海拔高度的增加和跑動引起的被關注面積增加,能夠吸引更多的人看到並讚美。
比較隱晦的“登高”反應是舒展身體。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做過這樣的動作,在完成一個比較有價值的工作之後(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情況也算勝利),會面對著窗外的朝陽(夕陽,或者可能是深夜的城市燈光)長長地舒展身體,伸個懶腰。一方面可以活動頸椎和腰椎,鬆弛神經;另一方面,也會有成就感和對美好未來的期望(也許是更大的挑戰)油然而生。
其實,在高舉雙手表達勝利喜悅的同時,軀幹和腿就會自然挺直,讓整個人達到自然身高的極值。不能想像駝背腿彎曲的時候,怎么會把雙手高舉來展示自己(先天殘疾除外)。
女孩子在得意的時候,經常會滿臉笑意地將頭輕微地晃動幾下(不是搖頭的轉動,是左右傾斜的晃動),但幅度很小,頻率很高,整個動作全部在一秒之內完成。這個動作貌似微小且快速,但其實需要比較多的能量才能故意表演出來,只有在情緒使然的時候,才會油然而生,當事人自己都不一定會注意到。

凍結反應

身體的第一種防禦戰略就是凍結反應。移動會引起注意,一旦感到威脅時立刻保持靜止狀態,這是邊緣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最有效的救命方法。這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時的第一反應。突如其來的刺激,會讓人瞬間出現短暫的停頓,用來看清狀況,判斷對策。如果在一個問題後,對方出現瞬間的行為停滯,說明這個問題讓對方感到意外,意外的刺激是打破對方心理防線的有效手段;
羚羊豎起耳朵|-凍結反應羚羊豎起耳朵|-凍結反應

逃離反應

是人感受到厭惡或恐懼的時候會產生的反應。如果面對的刺激具有威脅性(可能傷害到自己),而自己又沒有改變局面的信心,則會出現逃離反應。遠古時代的逃離是跑,現代社會的逃離則多數比較隱晦。出現逃離反應,可以判斷出行為人內心對刺激源所持的負面心態,厭惡或恐懼;

仰視反應

是對自己能力高低、地位差異、勝敗預測、優劣定位進行判斷後的反應。進化積累的本能,使得人會仰視比自己高大的對象,蔑視比自己矮小的對象;反之,人也會本能地儘量抬高自己的身體以期建立優勢,也會在認慫的時候,把自己的身體放低。所以,觀察一個人的體態高低,可以判斷其內心的自我定位;

愛恨反應

是人際之間心理距離的兩個極端——愛和恨所主導產生的反應。愛的時候會希望對方也能愛,會擔心對方不愛;恨的時候會主動拉開距離,會咬牙切齒地質問“為什麼不愛我”,還會幹出更瘋狂的舉動。身體間的距離,?以體現出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的某些行為,也可以體現出其內心的喜愛與厭惡;

領地反應

是人在自己的“領地”中所表現出來的領導風範。自己的地盤裡,人會表現得放鬆、自在、威嚴,還可以絲毫不費力地指揮。如果有人敢於挑戰自己的領地範圍,則會引起強烈的警覺和反擊。觀察人的姿態和動作,可以判斷出其內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戰對方心中設定的領地範圍,可以激起強烈的憤怒,這些可以幫助建立心理測試中的有效刺激;

戰鬥反應

是憤怒的最強體現。引發憤怒和戰鬥的原因,無論多么具?,都可以歸結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脅,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對生存的威脅,“衝冠一怒為紅顏”則可以溯源到對繁衍的威脅。一旦戰鬥反應出現,除了可以逆推出憤怒情緒之外,還可以預見到“不會輕易放棄”的行為趨勢;

反應釋義

1.單肩抖動------不自信;
2.注視對方眼睛------撒謊中(為了看看自己的把戲是否得逞);
3.中斷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謊(回憶中);
4.回答時生硬的重複問題------典型謊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尷尬;
6.揉鼻子------掩飾真相(尤其是男人的鼻子裡的海綿體在撒謊時容易癢);
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憶,向右看是在思考謊話(一般情況下);
8.驚訝表情超過一秒就是假驚訝(對於普通人會有例外);
9.人右肩微聳一下就是在說假話(一般情況下);
10.當不能倒著將事情回憶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編造的;
11.用手撫額頭-----表示羞愧;
12.瞳孔放大-----恐懼,憤怒,性慾;
13.話語重複聲音上揚-----撒謊;
14.肢體阻抗向後退一步,表示剛說的話不可信;
15.抿嘴經典的模稜兩可的動作;
16..摸脖子人撒謊的時候會摸脖子,典型的強迫行為;
17.縱火與強姦本質是相同的,都屬於宣張自己的力量;
18.撒謊的時候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表情,往往沒有任何表情;
19.一般在學校越受歡迎的學生越會撒謊;
20.手一直摩挲,一種自我安慰的姿態,當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說什麼的時候,使自己安心們說謊的時候會摸脖子,這是個經典的動作;
21.當真正的兇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時候,會表現出噁心、輕蔑甚至是害怕。但絕對不會是吃驚;
22.要是有人要將要實施血腥的罪行,就會出現這樣的表情:眉毛朝下皺緊,上眼瞼揚起,眼周繃緊;
23.伸出中指(fuck的手勢),這是象徵性的還有特定意識的下意識手勢,充滿敵意;
24.鼻孔外翻,嘴唇緊閉,生氣;
25.下巴揚起,嘴角下垂,自責;
26.眉毛向上,拉緊,恐懼;
27.當你不相信自己在說什麼的時候,就會摩挲自己的雙手來使自己安心;
28.如果先突然大聲說話,然後再用手猛拍桌子,這是對可怕事情反應的手勢時間差。如果是真的發火,這兩個動作會同時進行;
29.提高右邊的眉毛,表示你很疑問;
30.嘴唇左邊向撩起,假笑。臉部74%的真實感受往往會在左臉暴露(左撇子相反)。

科學研究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體的動作表現都是可以進行主觀控制的,當然也有極少數例外(如瞳孔)。但是,因為人的動物性,在受到刺激的時候所作出的第一反應(各種表現)卻不太容易作假。在刺激有效的情況下,被測試人的最初瞬間反應絕大多數都是不受思維控制的,真實可靠。當然,這些反應很快就都被控制和修正了,且動作幅度很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只著重研究微小瞬間反應的原因。
因此,要想讓被測試人表現出真實的心理狀態,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有效的刺激。鑒於針對“有效刺激”的研究與針對“表現”的研究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我們最終決定用“反應”一詞來涵蓋“刺激—表現”這個完整的過程,並把全部的內容提煉成一個詞,中文叫做 “微反應”,英文叫做Micro-expressions。

專家分析

姜振宇稱,在國外,微反應多用於協助司法機關查案、商業談判、心理諮詢等領域。在學校開設選修課,不僅是教授如何識別一個人是否在說謊,還要教授在與人交流中,“讀懂”對方的神態和肢體動作,進而揣摩人物心理,在正確的時間點,提出自己的觀點,“知道他什麼時候能聽進我的意見……讓學生增加人際溝通的能力。”犯罪心理分析、心理測試技術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武伯欣介紹,“微表情”研究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在大學裡開設這門課,有助於心理科學的普及,但教授者一定要把認知心理學、情緒心理學作為基礎教給學生。“研究微表情,可以作為溝通的技巧,但不要去以此判斷人與人之間是否真誠、忠誠,不要藉此去試圖揭露謊言。否則會搞得人人自危,傷害人際關係。”武伯欣稱,“微表情”研究和測謊一樣,不能作為法律意義上的證據。

啟發開課

美劇《Lie to me》風靡全球,主角卡爾·萊特曼博士是世界頂尖的測謊專家,能從一個人的面部表情、不自覺的肢體語言、說話的聲音和言辭中,讀出一個人的想法。他不僅能從某人聳肩、擺手或撅起下嘴唇中,知道某人在撒謊,而且知道其為什麼撒謊。
lie to melie to me
此劇的播出,使很多人知道了有“微表情”的存在。劇情中“微表情”的運用和萊特曼博士測謊能力“淋漓盡致”的表現,使《Lie to me》的冬粉們對“微表情”測謊深信不疑。也有人認為,依據劇中類似“眼睛緊盯著對方的反應”來推斷一個人是否在撒謊,缺乏科學性,“微表情”為“偽科學”。
“對微表情極度信奉或者極度否定,都是不正確的。”姜振宇稱,早在《Lie to me》熱播前,他和同事們就一直研究能夠用於司法套用的心理測試方法,並對國外“非語言信息”的研究內容保持關注。該劇播出後,姜振宇有了開課的想法。“讓學生能夠秉持科學的精神來學習和套用微反應,相信使用微反應分析人類心理,是有科學依據的。”姜振宇稱。
2010年3月,姜振宇正式成立政法大學微反應研究小組,計畫2011年9月,在大學開設中國第一門“微反應研究”選修課。

閱讀拓展

《微反應——姜振宇教你察言觀色》
微反應
姜振宇首部全彩漫畫版微反應
郭德綱 孟非 樂嘉傾情推薦
本書是一本從微反應入手講識人術的圖文書。每一章從情境展開,按照人們學習微反應的步驟進行講解,首先寫在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情境中哪些表情是人內心真實的反應哪些是用以蒙蔽我們的假表情;然後的講解不同情境會出現什麼樣的微反應和微表情;人的不同經歷造就了不同的微反應和微表情,怎樣結合人的不同經歷判讀微反應顯示出的內心;最後,將人和環境相結合,講述在複雜情況下如何使用微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