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論

循環論

循環論是一種形上學的發展觀。認為事物發展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飛躍,象走馬燈一樣,不斷循環往復,只有數量的重複,沒有性質的變化。這種思想古已有之。中國古代《周易·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老子》(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內中有事物經過否定達到周期性變化的思想,但亦帶有循環論傾向。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關於火變為萬物,萬物又復歸於火的思想,亦有濃厚循環論色彩。循環論的錯誤,在於只表面地看到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些特徵的重複現象,不懂得這不是簡單重複,而是在對舊質“揚棄”的更高級基礎上的重複;不是單純的循環運動,而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前進發展過程。它否定了發展的前進性質,把發展變成了毫無實際內容的空洞過程。循環論用於社會歷史領域,就是“歷史循環論”。它反對社會革命,否定社會進步,把社會歷史發展看成是沒有質的差異的循環運動。我國戰國末期鄒衍的“五德始終”說,是這種歷史循環論的典型代表。循環論是沒落階級、復辟倒退勢力的思想理論工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循環論
  • 外文名:Cycle theory
  • 局限性: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相對立的
  • 性質:發展觀
  • 學科:道家哲學
循環論-簡介,詞源,局限性,循環論-相關,

循環論-簡介

循環論,道家哲學理論,一種形上學的發展觀。認為事物的發展只有量的變化,而沒有質的飛躍,象走馬燈式地從一點出發,周而復始地回到原來的出發點。否認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質,否認事物的發展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螺旋形上升運動。其根本錯誤在於:只承認事物的量變,否認事物的質變;只看到曲折性、迂迴性,看不到前進的總趨勢,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不是前進和上升的,而是從一點出發再回到原來出發點的簡單重複,因此其實質就是否認發展。明代哲學家朱熹就提出:“氣運從來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環去。”(《朱子語類》卷一)而把循環論的觀點貫徹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中就產生了歷史循環論,這種理論否認社會進步,反對社會革命,視社會歷史為沒有質的差別的循環運動,宣揚人類必將退回到以前的時代,並且明確提出了“回到原始時代去”的反動口號,成為一切反動階級和復辟倒退勢力的理論工具。朱熹就認為人類社會歷史同樣是“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戰國時期思想家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就是這種歷史循環論的典型代表。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在其發展中雖然有某些特徵、特性的重複出現,但是這種重複決不同於循環,它雖然似乎重新達到了原來的出發點,但這是在更高階段上達到的。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運動。循環論錯誤的根源在於,片面地抓住事物發展中某些重複現象,把它誇大為絕對的循環,並且說成是一切事物的正常秩序。把個別的重複說成全部重複,把形式上的復舊說成是內容上的等同。循環論和直線論一樣,都是一種形上學的觀點,它對實際工作是極為有害的。

詞源

論古已有之。《周易·爻辭》的“無平不陡,無往不復”,《老子》的“逝日遠,遠日返”等都有濃厚的循環論色彩。赫拉克利特的“火變金,金變水,水變土”而又“土變水、水變金、金變火”是循環論的典型。歷史循環論是循環論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運用,它把社會看成是個封閉的循環圈,反對社會進步、社會革命。戰國時,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就是這種歷史循環論的典型代表。循環論是反動階級、復辟倒退勢力的理論工具。

局限性

循環論是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相對立的。事物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會出現某些重複,但這絕不是原來事物的簡單循環,而是對舊質的揚棄,在高一級基礎上的重複;不是簡單的循環圓圈,而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循環論只承認事物發展的曲折性,而否認事物發展的前進性,結果把事物的螺旋式上升運動變成了周而復始的循環,把事物的發展變化歪曲成毫無內容的空洞過程。

循環論-相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