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冰現象

當一塊的某一個表面受壓,壓力熔點降低,使得冰溶化成水。壓力一旦消失,熔點提高回原來的水平,水又凝結成冰。麥可·法拉第將這個現象稱為復冰現象(Regelation)。

基本介紹

簡介,例子,熔點,參見,

簡介

當一塊的某一個表面受壓,壓力熔點降低,使得冰溶化成水。壓力一旦消失,熔點提高回原來的水平,水又凝結成冰。麥可·法拉第將這個現象稱為復冰現象(Regelation)。
“當冰受的壓力增加時,熔點降低”是由詹姆斯·湯姆森提出,其兄弟威廉·湯姆森(開爾文勳爵)實驗證明。

例子

  • 將兩塊冰一面連著放在一起,將會變成一塊。
冰相接的表面受壓,熔點降低,冰熔化成水,壓力因而消失,水又變成冰,兩塊冰因而合成一塊。
  • 在一塊很大的冰上,放一條金屬線,金屬線連著兩個重物。金屬線將穿越那塊冰而不將冰斷開。
當金屬線在某部分冰上時,受壓的部分熔化,金屬線下跌;熔掉的部分因失去壓力熔點回到正常水平,變回冰。而變回冰時釋放的潛熱更會透過金屬線傳到下面的冰,幫助熔化。
  • 製造雪球
用手拿起一堆,在上面施加壓力,使得雪熔化,鬆手後水又再凝結。
冰川十分巨大,它的重量使得跟它表面相接的地或障礙物之間有巨大壓力,令熔點下降,部分冰熔化成水,向下流動。

熔點

熔點、液化點(M.P.)是在大氣壓晶體將其物態固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中固液共存狀態的溫度;各種晶體的熔點不同,對同一種晶體,熔點又與所受壓強有關,壓強越大,熔點越高。不過,與沸點不同,熔點受壓強的影響很小,因為由固態轉變(熔化)為液態的過程中,物質的體積幾乎不變化。
進行相反動作(即由液態轉為固態)的溫度,稱之為凝固點、結晶點(對水而言也稱為冰點),在一定大氣壓下,任何晶體的凝固點和熔點相同。習慣上,根據常溫(25℃)時物質的狀態使用凝固點或熔點稱呼這一個溫度:對於常溫下為固態的物質,這個溫度稱為凝固點;對於常溫下為液態的物質,這個溫度稱為熔點。
一般的,非晶體並沒有固定的熔點和凝固點。

參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