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長史

官名。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由御史中丞改置。東漢仍改為御史中丞。又東漢建安中罷三公官,復置丞相、御史大夫,大夫不領中丞,以長史為佐官。魏再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御史長史之名遂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史長史
  • 類型:官名
  • 年代:漢哀帝元壽二年
  • 官職名人:秩千石
由來,設定,元朝御史長史,官職名人,

由來

忽必烈召見由廉希憲推薦的漢人張雄飛,當議論到任職者多非其材,政事廢弛時,張雄飛建策設立御史“為天子耳目”。同時,西夏儒者高智耀也向忽必烈建議,仿效前代,置御史台。忽必烈接受他們的建議,於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七月,初立御史台。以中書省右丞相塔察兒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以下,設御史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御史台的長官,照例也是專用蒙古人元史·太平傳》載:“(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拜御史大夫。故事台端非國姓不以授,太平固辭,因特賜姓而改其名”。太平非蒙古族,順帝任命他為御史大夫,還得“賜姓而改其名”才行,可見非蒙古人不可任其職
御史台設立時,忽必烈詔諭說:“台官職在直言,朕或有未當,其極言無隱”。御史台不僅“糾察百官善惡”,也有指陳“政治得失”的職責。忽必烈敕令中書省、樞密院,凡事要與御史台官員同奏,這與宋制略有不同。御史台建立後不久,曾奏言:數月間“追理侵欺糧粟近二十萬石”。可見,撿括、料理財賦也是御史台的重要責任。

設定

御史台之下設殿中司察院,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統領,主管糾察朝廷百官。察院監察御史若干人,“司耳目之寄,任刺舉之事”。
御史台稱內台(又稱為中台),另設“行御史台”,置官品秩同於內台,稱為外台。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始置於揚州,稱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閏五月遷於杭州,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二月又徙於江州,同年五月,再徙杭州。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四月徙建康,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五月復徙揚州。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置雲南諸路行御史台,至此始有二行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移雲南行台於京兆,稱陝西行台,而雲南改立廉訪司。

元朝御史長史

元建國初,曾立提刑按察司四道(即山東東西道,河東陝西道,山北東西道,河北河南道),分隸於御史台、行御史台,掌管監督糾劾地方官吏之不法行為,兼勸農事。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二月改稱肅政廉訪司,後來增至二十二道:內道八,隸御史台;江南十道,隸江南行台;陝西四道,隸陝西行台。

官職名人

秩千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