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計

徐計,國家突出貢獻專家,教授級高工(國內有色冶金領域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次成功主持了包括09和051工程、8312工程在內的艦船、航空航天、原子能、雷達通訊、電力、電子、冶金化工、汽車等多個領域內國家重點項目的尖端材料開發試製工作,為國防事業和中國有色金屬材料工業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並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的有關獎勵和表彰。國內首批),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獎章獲得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計
  • 職業:教授級高工
  • 主要成就:國家突出貢獻專家
  • 研究:有色金屬材料技術
簡介,生平,榮譽和主要貢獻,主要論著,事跡收錄,

簡介

有色金屬及其合金材料開發領域的技術專家,有色金屬材料生產系統的設計專家,中國有色金屬材料技術發展的主要開拓者之一。
多次成功主持了包括09和051工程、8312工程在內的艦船、航空航天、原子能、雷達通訊、電力、電子、冶金化工、汽車等多個領域內國家重點項目的尖端材料開發試製工作,為國防事業和中國有色金屬材料工業的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並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的有關獎勵和表彰。
他開發的產品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在對複雜合金材料變形及缺陷形成機理、複雜異型斷面的管棒型板帶線等材料成型及工模具設計方面有著突出的建樹;此外他還成功主持並參與設計過多項重大技術改造項目。
歷任瀋陽有色金屬加工廠技術員、“一五”項目洛陽銅加工廠聯合籌建組設計科綜合組組長、洛陽銅加工廠新產品攻關組組長、技術組組長、技術處副處長、中央實驗室主任、管棒廠廠長、總工程師(副司局級),教授級高工;期間還兼任洛陽銅加工廠技術改造指揮部總指揮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理事、第二屆有色金屬加工學術委員會委員、89屆河南省質量管理協會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評審教授級高工專家組的金屬加工組組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評審突出貢獻專家的專家組專家評審等。
此外,九十年代中期,還受聘於新鄉金龍銅管李長傑董事長和姚冶集團諸建平董事長,作為其專家顧問。

生平

徐計,1932年1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籍貫浙江平湖。
家中本是浙江平湖望族。父徐以懋,復旦大學畢業,國內知名的財政專家,抗戰期間曾受我國著名會計學專家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會計局局長聞亦有親邀編撰了《審計學》一書。母親吳秀文,復旦大學中文預科畢業,上海番禺中學語文老師。堂叔徐以枋,我國著名土木工程專家。
童年時隨父母去了重慶。抗戰勝利後,遷到上海,轉入上海復興中學。
1951年在東北工學院有色金屬及合金壓力加工專業學習,師從蘇聯著名金屬材料專家吉里洛夫教授領銜的專家團隊,該專業當時為蘇聯援建的一個新型專業,1955年成為中國首批金屬材料壓力加工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四年學習期間,不僅全部學科優秀,而且在金屬加工領域還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被評為校級三好優等生。畢業論文“三千噸高鉛黃銅板帶車間設計”,採用三向壓縮應力的擠壓開坯,結合冷軋生產的設計方案,代替了當時國內外普遍採用的單純冷軋工藝方案;在答辯會上匯報時,受到了包括吉里洛夫教授和關廉昭在內的國內外專家的肯定和好評,給予了優秀的畢業答辯成績畢業。
1955年11月20日,被分配到瀋陽有色金屬加工廠(該廠是中國有色金屬加工業的搖籃,當時廠內擁有多名在有色金屬領域享譽國內的技術專家和生產技術能手)。先後在板帶壓延車間、中心試驗室、技術科工作。主要參與全廠新產品試製工作和複雜合金板帶材的技術攻關工作。成功試製開發了一系列新材料,並對複雜合金板帶材成型的相變理論進行了創建性的發展。由於技術開發方面的成績突出,1956年在全廠的技術交流大會上,被指派面向全廠技術人員做技術開發方面的經驗介紹報告。
1958年,受到洛銅籌建組領導的邀請,參加了在哈爾濱召開的會審蘇聯援建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壓延車間(現中鋁洛銅集團銅板帶廠的前身)年產三萬噸現代化銅板帶車間設計方案的審定會。
1958年底,受命調任到我國一五期間“156個項目”之一的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現中國鋁業洛銅集團的前身,以下簡稱“洛銅”)參加籌建工作,在聯合設計科(該設計科為洛銅和洛陽有色加工設計院聯合組建),具體負責工藝設備的選擇,和工藝方案、生產裝備平面布置方案的審定工作;後來又被指派為負責設計方面內外協調工作的設計科綜合組組長,重點負責138項國內配套設備的內外協調、生產準備協調以及各種設計會審會的組織安排工作。
期間還編制了銅板帶壓延車間擴建的設計修改方案,在經過蘇方專家組對多個方案的篩選討論後,得到了時任洛銅援建專家組組長,國際上知名的冶金專家,蘇聯國立有色金屬加工設計院總工藝師.. 齊爾斯和洛銅廠領導許世堯和巫成亮的肯定,而被採納於施工設計及後續的建設中;此外,還主持了複雜合金線材車間的設計、選型、籌建和試製開發工作,該生產線後來援建給了西北銅加工廠。
1960年蘇聯撕毀援建協定撤走專家後,其中欠交關鍵設備582噸,嚴重影響133項設備的安裝,同時原定40名支援專家中還有30餘名專家未到位,導致很多設計還須修改,還有很多設計工作沒有完成,籌建和設計工作受到了空前的挑戰。由於在補充完成遺留的設計任務和解決大量基建現場設計問題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有效保障了我國第一個現代機械化的重有色加工企業在1965年的建成並正式投產運行,徐計於1963年被評為廠級優秀工作者。
1965年,受命主持銅管棒材科研試製工作,在首項任務中成功主持試製軍工急需的23項大中型雷達用波導管,受到了國防工委和冶金部軍工辦的表揚;隨後幾年,又對波導管系列不斷拓展,在我國第一次實現了波導管的成系列化生產,並為我國矩形類管材成型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保障了當時雷達通訊的緊急需求。
之後又接受了上級領導布置的十多項欠交幾年的國防用關鍵新材料的開發任務,並把他領導的這個開發團隊正式命名為銅管棒車間的新產品攻關組。這些產品的技術要求和質量標準均超出了銅管車間原有設備的設計領域,徐計帶著攻關組在國內首次嘗試了很多新的工藝生產方法,並對擠壓和拉伸等設備進行了諸多設計革新,全部任務及時完成,滿足了國防諸多領域的迫切需要,受到上級機關的表揚。
其中,1968年前後,徐計帶領高元泰、丁富山、李紅軍、李寶芝、周善鉅、陸成漢等人,負責組建了我國第一條鈦及鈦合金管材生產線——洛銅管棒車間小管工段。成功試製了我國第一200×0.25mm的大鈦管、以及16×0.75、16×0.5毫米的TG2鈦管、大口徑鋯管、4×0.1毫米的航空用鈦管等一大批鈦鋯及合金管棒等產品,有效保障了當時09工程和051工程對鈦鋯材料的緊急需要。直到1972年,寶雞有色金屬加工廠正式建成開始投產,小管工段才拆除了自行設計的土設備,不再承接鈦鋯材料的開發任務。
從1965年末到1978年,徐計做為技術組組長,帶領董志英、譚雨軒、張劭、鞏慶剛、易茵菲、李紅軍等成功完成包括09和051工程、大中型雷達、航空航天、原子能工業、大型電站設備、大型整流器、大型熔煉工頻感應爐、環形加速器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用尖端材料的開發試製任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確立了我國各類複雜異型斷面和大中型銅管棒材料加工成型的理論體系、生產方法、以及國家標準。
其中1973年,在從國外引進汽輪機的商務談判中,徐計作為冶金部方面派出的組長單位代表,在與國外專家交流過程中,敏銳發現國外材料加工的技術創新,回來組織董志英、巴信來、易茵菲。鞏慶剛等反覆進行技術試製,攻克了生產直條長冷凝管的多個工藝難題,突破了國內遊動芯頭拉伸技術一直以來的技術攻關瓶頸,生產出了長達21米的77—2鋁黃銅冷凝管,不僅促使冷凝管質量和成品率相應大幅度提高,使得在原有裝備條件下,新增產能近一倍。同時洛銅遊動芯頭拉伸技術在整個冶金行業大力推廣,確立了我國長管拉伸技術的生產方法,推動了整個行業在盤圓管技術方面的進步。同時為了推廣交流,技術組還在1975年將易茵菲專門抽調出來,配合總廠技術科將各階段工藝總結報告進行整理,組織編撰了《遊動芯頭拉伸》一書,在1976年刊印
一直到1977年,徐計帶領技術人員們在當時困難的條件下,共完成了1437項新材料開發項目。使得洛銅管棒車間實現了從原設計的20種合金牌號40個品種,到129個合金牌號425個品種的歷史性跨越,其中以波導管、雙孔管、偏心管、八腳管、鎳波導管、航空用鈦管、薄壁方鈦管、大口徑薄壁黃銅管、B30冷凝管多數產品為代表的產品,多數是國防建設或國家重點工程急需的關鍵產品,很多產品都突破了原生產線的設計領域,不僅填補了我國在銅、鎳、鈦、鋯及合金管棒材領域的多項空白,也極大豐富了我國有色金屬材料的加工成型及檢驗檢測方面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它基本囊括了同時期國內外各種管棒材的加工方法,構建了我國銅管棒生產的工藝體系和方法,以及質量檢驗檢測的標準體系。大多數產品屬於國內首次成功試製,很多工藝方法在國內有色金屬行業是首次實踐套用,相當多產品在性能方面達到同時期國際先進水平,突破了國際列強對我國金屬材料工業的技術封鎖和壟斷禁運,保障了國家在艦船、航空、航天、軍工、雷達通訊、電子、電力、冶金、化工、核能等領域的諸多重點工程順利完工。
同時這些項目也鍛鍊培養了一大批國內冶金領域的專家隊伍,像技術組的譚雨軒、張劭、鞏慶剛和易茵菲;攻關組和小管工段的高元泰、李寶芝、周善鉅、丁富山和李紅軍等;雙革組的趙寶良、巴信來、孔昭文、陸成漢、陶克、嚴加倫、楊根雲、石蘭芬、張清鳧、尹承厚、魏書美等;及當時在管棒車間生產工段中的技術骨幹劉永亮、卞富國、劉超文、蘭俊武等;還有後來調到總廠技術科主管管棒技術的董志英和總廠技術科負責科研試製任務協調和管理的王碧文。十來年時間都成長為國內有色金屬銅管棒加工領域能夠獨當一面的知名專家或技術能手。
這支隊伍使得洛銅管棒車間成了我國國防重有色加工材料領域的試驗開發基地,平均每年要完成軍工試製任務近百項,為國防建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貢獻。
1978年8月,徐計被抽調擔任江西貴溪銅加工工程引進談判機構的臨時負責人,帶領楊海雲、陳德基開展熔鑄、管棒、板帶加工廠的設計、選址和設備選型等相關工作。隨後又被抽調組織編擬了多項洛銅技術改造的規劃和方案。
1979年12月徐計被調到總廠技術科副科長(目前中國鋁業洛銅集團技術質量部前身),分工主管科研試製和標準。期間在冶金部領導下,擔任重有色組組長,審定編擬了1960~1980年全國冶金新材料的投產目錄中的重有色金屬部分;並組織領導了跨部委的無氧銅質量聯合攻關項目,後來該項目獲得國防科工委和冶金部頒發的聯合攻關獎。
此外,多年來還為中科院各所屬單位成功開發各種粒子加速器用特種導線管材料。從1978年,徐計就組織譚雨軒、張劭、鞏慶剛、蘭俊武和劉超文等人,對環形加速器主磁導線用TU1無氧銅外方內圓管的試製開發,充分滿足中科院粒子加速器的研究進程。
1981年,被抽調入洛銅板帶攻關工作隊進駐板帶車間,負責H65出口黃銅帶工藝技術攻關,該產品成功打入國際市場,並在1982年獲國家優質金牌獎。
1983年4月,被任命為洛銅中央試驗室主任,成功的解決了鎂材檢測瓶頸,保障了軍工的任務急需。
同年10月,被任命為洛銅銅管棒廠廠長。期間,連破生產紀錄並多項產品創優,其中高精度空調管和HSn70—1冷凝管分別在1984年和1985年獲得國家優質產品金牌獎,首創了國內銅管棒材獲國家金牌獎歷史。此外,亦成功組織了包括8312工程所用特種導線管等新產品開發工作。
期間,聽說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建設的重粒子加速器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建設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所需要的外方內圓長管要從日本進口,就向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和國防科工委反映,主動請纓開發。組織王碧文、董志英、林效農、劉亞蘭、蘭俊武、林庭槐、杜澤斌、楊偉聲等反覆試製在1985年試製成功,經國家重大裝備辦公室組織的鑑定會鑑定認為工藝先進,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空白,產品分別滿足了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重粒子加速器和北京電子對撞機的磁場線圈要求。此項目在1986年度獲有色金屬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因為在北京電子對撞機建設中做出重大貢獻,1991年徐計還獲得國務院李鵬總理簽署的嘉獎令。
1986年3月,被任命為洛陽銅加工廠總工程師(副司局級)。
“七五”期間,他組織全廠技術人員完成研製新產品890項。其中24項填補國內空白,74項頂替進口,並完成了超輕超強高溫鎂合金等七項國家級攻關項目。
同時,他協助廠長主抓全廠TQC活動,連獲省部級質量獎,1989年獲得國家質量管理獎企業稱號,實現該獎項在河南省和中國有色行業的“雙零”突破,徐計作為洛陽銅加工廠的代表,在中南海國務院小禮堂接受了授獎。
八十年代末,徐計受命帶領陳德紀、周國桓組建了專家考察團,以北京中國有色進出口公司名義組團出國考察銅基合金引線框架材料和異型帶(這是一個國家發展信息產業的心臟部件——大規模積體電路晶片所必須的核心關鍵材料之一)項目。
在這次考察期間,結合我國的生產技術條件及引進技術的難度,在比較了世界上關於生產引線框架材料的兩大加工方法——美國奧林公司的拉伸成型法和法國的高速錘鍛退火壓延法,確認了歐洲方面的技術更加適合我國當前裝備水平和技術條件,並進而選擇了法國的高速錘鍛退火壓延法作為發展我國的銅基引線框架材料和異型帶的技術發展方案。
並且隨後在1991年12月以北京中國有色進出口公司的名義,正式與法國的Aubervilliers Griset工程公司簽訂了引線框架材料和異型帶生產技術及設備的引進契約,從此開始了我國自主研發引線框架材料的歷程,為保障我國在九十年代後期能夠獨立自主的成功開發並批量生產出大規模積體電路創造了條件。
此外,徐計還兼任洛銅改造指揮部總指揮長,主持了多項現代化技術裝備改造項目,並主持了我國首條引線框架及異型帶材料生產線籌建和生產裝備選型及引進工作,實現了洛銅技術裝備與當時國際水平的接軌。
1990年2月5日,全國第六屆技術進步大會會議秘書處印發了洛銅的兩份典型經驗材料:“抓新產品開發,創世界級質量”和“搞好技術改造推動技術進步”。徐計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被指定進行經驗介紹。
1991年獲得國務院李鵬總理簽署的嘉獎令。
1992年,正值退休,由於我國第一個大型現代化銅盤管生產線項目的籌建投產試車進展到了關鍵時期。為了企業發展,他拒絕了多家國內外企業的高薪邀請,毅然留下堅持到1995年項目建成並成功試車後,才正式退休。
此外,在1992年被授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獎章,並被評為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待遇。在1990年至1996年期間,多次擔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評審教授級高工專家組中金屬加工專業組的組長,其中有一次擔任評審有色行業領域評審國家突出貢獻獎的專家評審。

榮譽和主要貢獻

其一、1966年工程師,1982年高級工程師,1989年教授級高工;1992年享受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
其二、學術組織任職
1989年被選為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理事;河南省質量管理協會89屆理事;有色金屬加工學術委員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其三、省部級獲獎
1988年,頒發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書和獎章;
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親自簽發的嘉獎獎狀,以表彰其在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中的重大貢獻;
1988年,河南省先進質量工作者;
1989年,河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2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優秀科技工作者
其四、技術成果獎項
1980年,組織並參加“冶金部和四機部攻關改善無氧銅質量”項目,獲得國防科工委聯合攻關三等獎;
1986年,組織並參加8312工程彎轉磁鐵用外方內圓導線研製,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洛銅被列入北京電子對撞機項目的主體單位;
1991年,高精度波導管工藝研究,有色總公司二等獎
1987年,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研究設計項目獲得國家特級獎,大口徑薄壁黃銅管和B30冷凝管是其中的關鍵材料,洛銅被列入該項目的骨幹單位,

主要論著

徐計.線材軋機考察報告.廠情報內刊專集,1963年3月.
徐計.鈦合金型材的擠壓.國外鈦合金文集,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72年10月.
徐計,董萬餘,楊海雲等.日本銅加工現狀. 銅加工技術.洛陽:洛陽有色設計院,1979年.
徐計、王福宇等. 重有色金屬加工新材料轉產目錄.1960~1980年全國冶金新材料轉產目錄.北京:冶金出版社,1981年.
徐計.獲得高質量波導管的途徑. 銅加工.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業協會重有色分會,1989年.
徐計.抓新產品開發,創世界級質量.第六屆全國技術進步工作會議典型經驗材料之二十一.北京:第六屆全國技術進步工作會議秘書處,1990年2月5日.

事跡收錄

1989年,嚴濟慈和張光斗主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中國工程師名人大全”;
1992年,中國人事部專家司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名錄”92年卷;
1997年12月,改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專家名人辭典”;
2003年4月,洛陽政府地方史志辦編撰的“洛陽當代英才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