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錫

徐用錫[清](公元一六五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以後)字壇長,號晝堂,江蘇宿遷人。生於清聖祖順治十四年,卒於高宗乾隆元年以後,年八十餘歲。康熙四十八年(公元一七o九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引年歸。用錫工書,治學以李光地為宗,服膺最篤。著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見《四庫總目》。徐用錫,原名杏,字增長,號魯南,清代宿遷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進士,改任庶吉士,授編修,預修《朱子全書》、《周易折衷》、《性理精義》等書,乙未(1715年)分校會試不久被免官歸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讀,以80歲高齡參與纂修《三札》,後以原來官職的品級而告老還鄉,卒於家。

基本介紹

  • 本名:徐用錫
  • 字號:字壇長
    號晝堂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江蘇宿遷
  • 出生時間:1657年
  • 去世時間:1736年
個人生平,閱歷逸事,

個人生平

徐用錫(1657~)字壇長,號晝堂,清代宿遷人。生於清聖祖順治十四年,卒於高宗乾隆元年以後,年80餘歲。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引年歸。從李光地游,究心樂律、音韻、歷數、書法。康熙五十四年,分校會試,嚴絕請託,銜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闈事,聖祖原之,終以浮議罷歸。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讀,年已八十。尋告歸,卒於家。用錫鄉舉出姜宸英之門,與何焯同為光地客,論書多與二家相出入。精於鑑別古人,言筆法亦多心得,著字《學劄記》二卷,載《圭美堂集》中。著有《圭美堂集》二十六卷,《四庫總目》傳世。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進士,改任庶吉士,授編修,預修《朱子全書》、《周易折衷》、《性理精義》等書,五十四年(1715年)分校會試不久被免官歸里。乾隆初年,授翰林院侍讀,以80歲高齡參與纂修《三禮》,後以原來官職的品級而告老還鄉,卒於家。

閱歷逸事

據宿遷文史資料記載,徐用錫在宿遷城內有別墅一處,位於極樂庵草園南,華陀殿北。有徐氏木主,額曰:“念祖堂”,下款張照書,字從董、趙。有山門、中堂、後堂。
徐用錫自幼即以好學知名,後遊學京師,遂入大興縣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舉人。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聘請他教自己幾個孫子,並時常同他一起討論治學的道理和方法。於是徐用錫學問大進,於經、史、性、理,旁及樂律、音韻、歷數、書法,都有精深造詣。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宿遷,駐蹕宿遷皂河行宮,忽然想到自己的老師徐用錫就是宿遷人,便叫御史傳報要去登門拜望。徐用錫聞之,想起當初在翰林院任侍讀,由於治學嚴謹,對乾隆皇帝因年幼貪玩曾予以嚴厲的體罰,不由地嚇出一身冷汗。於是,他與家人商議好,令全家人披麻戴孝,高搭靈棚,謊稱自己暴病身亡。乾隆皇帝駕臨徐府,一見老師突然過世,心裡非常悲痛,便決意要上前祭拜。徐用錫於靈榻上聽得真真切切,因為是裝死並未入殮。他想,要是乾隆真的拜了他,事情就鬧大了,便急忙折身爬起,撲跪到乾隆皇帝面前請罪,說明自己裝死的原委,請求乾隆皇帝治罪。哪知乾隆皇帝聽了哈哈一笑,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大加讚賞他當年治學有方,如果不是先生昔日諄諄教誨,乾隆哪有如此的長進呢?言罷,君臣、師徒重新使禮共敘舊情。為此乾隆皇帝宿遷拜老師故事,一時在城鄉傳為佳話。
徐用錫死後葬在宿遷北馬陵山西麓(今屬新沂市),就是人們常說的翰林墓。墓三面環山,前臨綠水。在墓的東面右側另有9座小山丘環繞墓地,當地人稱為“九龍抱珠”。墓前有碑,碑文鐫刻的是“清侍讀徐公用錫之墓”。過去,墓地有族人出錢請塋人看管,現墓與碑保存完好,是馬陵山名景點之一。
相傳乾隆皇帝少時刻苦讀書,落下了頸椎不適的毛病,看書久了就會脖子酸脹,肩背不適,重的時候還會頭暈頭重,遍傳太醫,效果卻不明顯,很是苦惱。一次下江南途經宿遷,拜訪他的老師徐用錫先生,師徒閒聊時提到這事。乾隆說完沒當回事,徐用錫卻用心了。原來徐用錫也曾經有過這個毛病,後被宿遷一土郎中用藥治癒。但是顧忌到乾隆身份,古時和眼下不一樣,伴君如伴虎啊,一不小心就可能惹來殺身之禍,考慮湯藥風險過大,念及“外治之理,亦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就讓郎中製作成藥枕進獻。結果乾隆皇帝枕了一段時間後,這個毛病不知不覺的就好了。時至當下宿遷還流傳著藥枕枕頭治頸椎的土辦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