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並重證。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乾黃,脈濡數或滑數。臨床常用於治療腸傷寒、急性胃腸炎、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膽囊炎等證屬濕熱並重者。

基本介紹

  • 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 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並重證
  • 分類:祛濕劑-燥濕和胃劑
  • 出處:《醫效秘傳》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禁忌,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濕熱時疫是主方。

組成

飛滑石、淡黃芩、綿茵陳、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

用量

飛滑石450g,淡黃芩300g,綿茵陳330g,石菖蒲180g,川貝母、木通150g,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

用法

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9g;丸劑,每服9-12g;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

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並重證。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乾黃,脈濡數或滑數。

方義

本方主治濕溫、時疫,邪留氣分,濕熱並重之證。濕熱交蒸,則發熱、肢酸、倦怠;濕邪中阻,則胸悶腹脹;濕熱熏蒸肝膽,則身目發黃;熱毒上壅,故口渴、咽頤腫痛;濕熱下注,則小便短赤,甚或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乾黃為濕熱稽留氣分之徵。治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陳、黃芩,其中滑石利水滲濕,清熱解暑,兩擅其功;茵陳善清利濕熱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藥相合,正合濕熱並重之病機,共為君藥。濕熱留滯,易阻氣機,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氣化濕,悅脾和中,令氣暢濕行;木通清熱利濕通淋,導濕熱從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熱利濕之力。熱毒上攻,頤腫咽痛,故佐以連翹、射干、貝母、薄荷,合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而利咽止痛。

配伍特點

縱觀全方,利濕清熱,兩相兼顧,且以芳香行氣悅脾,寓氣行則濕化之義;佐以解毒利咽,令濕熱疫毒俱去,諸症自除。

運用

本方治療濕溫時疫,濕熱並重之證,為夏令暑濕季節常用方,故王士雄譽之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臨床套用以身熱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黃,舌苔白膩或微黃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黃疸明顯者,宜加梔子、大黃清泄濕熱;咽頤腫甚,可加山豆根、板藍根等以解毒消腫利咽。

禁忌

若濕熱入營、譫語舌絳者,則非本方所宜。

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醫效秘傳》卷1:“時毒癘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其舌或淡白,或舌心乾焦,濕邪猶在氣分者,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2、方論選錄 王士雄《溫熱經緯》卷5:“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乾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並主水土不服諸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