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風(地質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國風(1933—1989年),湖北武漢人。中共黨員。教授,著名地質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國風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武漢
  • 出生日期:1933
  • 逝世日期:1989年
  • 職業:著名地質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地質學院
  • 代表作品:《礦產專輯》
人物經歷,著作刊物,個人榮譽,

人物經歷

1947年入漢口上智中學就讀高中。學習期間,曾參加學校進步的學生會組織並積極參加中共地下黨號召的護校和反南遷活動。從1950年起,先後在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北京地質學院學習。1953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後留校任教,擔任教學組長及礦物、礦床教研室秘書。從1956年9月起,在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一年半。1957年遭受不公正政治待遇,仍鑽研業務如常,同年編著出版《礦石的構造和結構》,並出版譯著《礦產專輯》等。1958年起在北京地質學院勘探系礦床教研室任教。1975年起在武漢地質學院(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礦產系礦床教研室任教。長期從事礦相學、礦床學及找礦礦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講授過結晶礦物學、礦物學、礦床學等多門課程,在礦相學和金礦床學方面作出貢獻。在他主持下,先後在北京地質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建起礦相實驗室,培養出一批礦相學、金礦床學教學科研人才。

著作刊物

1978年之後,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完成地質礦產部重點攻關項目10餘項。1980年晉升為副教授。1985年編著出版《金屬礦物的旋轉性研究》,該成果系統地研究金屬礦物旋轉性的基礎理論,闡述金屬礦物在反光顯微鏡下的旋轉光學效應,推導出鑑別金屬礦物旋轉性的一系列觀測方法,在理論和方法上有較大創新。運用於黃銅礦、針鐵礦等偏光色顏色指數研究,均見成效,填補了國際礦相學研究領域的空白。榮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並在國際套用礦物學學術會議上交流。1986年晉升為教授,同年主編出版高等院校全國統編教材《礦相學教程》。共發表《金礦找礦礦物學》、《金礦構造和金礦床新類型》、《世界金礦找礦新趨勢》等百餘篇論文,出版譯著百餘萬字,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其中《江西豐城徐山銅鎢礦床金屬礦物標型特徵研究》 獲武漢地質學院1981年度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並參加國際鎢礦地質學術讀者討論會,受到好評;《河南靈寶銀家溝鉬、多金屬硫鐵礦床礦石物質成分特點研究》和《陝西二台子金礦床礦物學研究》於1985年分別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和四等獎;《礦物標型性研究在探討金礦床成因及找礦上的套用》獲1986年湖北省地質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論金屬礦物偏光色顏色指數的鑑定意義和計算方法》獲1986年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參加和主持的《四川省松潘東北寨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徵、控礦因素及找礦方向研究》獲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獎。

個人榮譽

曾任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礦相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礦產部礦床學教材編委會委員及礦相學編審組組長,湖北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武漢地質學院礦產系學術及學位委員會委員、岩礦測試技術研究室副主任、金礦床科研組組長,《礦物學報》、《黃金》及武漢地質學院《地質科技情報》等雜誌編委。1986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列入《世界名人錄》和《國際有成就的學術帶頭人》;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為世界傑出人物,應邀加入國際傳記協會、美國傳記協會學術委員會、國際金礦聯絡組等國際組織。1981年11月,參加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主辦的國際鎢礦地質討論會。1986年7月,以中國礦物學家的身份出席國際礦物學協會第十四屆大會,並考察美國科羅拉多州金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