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

後真相

“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客群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真相
  • 外文名:Post-truth
  • 屬性:網路流行語
  • 入選牛津字典2016年年度詞
詞語含義,發展經過,引用示例,

詞語含義

牛津字典把“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詞典編輯表示,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脫歐的大背景之下,“後真相”一詞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
後真相

發展經過

“後真相”一詞原本用來形容一種不正常的輿論生態,指的是媒體傳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動情感、強化偏見的作用,其所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只在意情緒或主張,而不管事實和道理。在2016年以後,有西方學者提出,傳統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奉為圭臬的“真相”已經衰落,逐漸失去了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西方社會已進入“後真相時代”。事實和真相的虛無化為秉持極端立場的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供了外部條件,他們僅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對事實進行重新包裝,隱蔽地設定觀點性而非事實性議題,由此放大和強化某種情緒或偏見。
從傳播學的視角來分析,“後真相”與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有直接關聯。如今,此類媒體已經取代傳統主流媒體成為歐美國家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網際網路巨頭占據了大部分的新聞流量和廣告收入,傳統主流媒體則陷入經營困境。據皮尤中心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公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達到70%以上的峰值,而2016年則跌落到32%的谷底。
造成“後真相”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交平台所依賴的算法推薦。其基本原理是收集用戶的狀態更新,包括其轉發的新聞以及點讚和評論等,並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相應的分數,由這個分數決定一條信息能否成為向該用戶推送的熱門新聞。算法推薦機制本身正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這些由人工智慧系統向客群推送的所謂新聞,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標準與價值判斷而被選中,公眾完全不知情,而且這些系統的內部工作機制也不透明。雖然把控這些平台的網際網路技術公司多次宣稱,這一算法機制是公平公正的,卻一直以保護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其運作過程。這樣一來,客群就無法確切知道這些公司是否與某些利益集團有勾連,用戶通過平台看到的新聞是否只是利益集團想讓他們看到的部分“真相”。
本應在網路公共領域開展的正常討論,也會因隱性的輿論操控而變味。相較於高高在上的主流媒體,網民們更願意依賴一個個“部落化小圈子”去獲得資訊、分享觀點。然而,由於圈內人擁有相似的價值觀,致使他們每天得到的信息大多經過了“立場過濾”,與之觀點相左的信息逐漸消弭。人們為了留在“朋友圈”內,不敢發表不同意見。換言之,社交媒體所具有的“回聲室”“過濾氣泡”等負面效應加劇了西方社會的觀念分歧。

引用示例

“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