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土司

彭氏土司

彭氏土司政權始建於後梁開平四年(910年),鼎盛時期轄20州,範圍涉及等省市邊區,止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歸流”,歷經五代,歷時818年,歷經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氏土司
  • 始建年代:公元910年
介紹,歷史沿革,考古發現,

介紹

老司城興建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彭氏第十一世首領彭福石統治時期。土司制度是元明清(13-20世紀)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一種新政管理制度。“土司”在中國古代官銜的最高級別是宣慰使,為從三名。老司城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權的司治所在地,作為高等級土司永順宣慰司治所近600年之久。

歷史沿革

湘西土司自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彭瑊為溪州刺史開始經營世代基業。五代晉天福五年(937)溪州刺史彭士愁與楚王馬希范立溪州銅柱銘誓起,以彭氏為首,據有湘西南北兩江(沅水自辰溪以上,包括各個支流稱南江,酉水及其支流稱北江)和澧水、漊水流域一帶,彭氏主要地區在北江。他們自置官吏,擁兵自統,世代承襲,在五代和宋則稱刺史或知州,入元以後則稱宣慰使、宣撫使、長官等司,統稱土司。
彭氏土司
彭氏為湘西眾土司之長,史稱:“北江諸蠻,彭氏為大。”他是在晉天福前就雄長於五溪地區的了。銅柱記稱:“溪州彭士愁,世傳郡印,家總州兵,布惠立威,識恩知勸,故能歷28代,襲任35世(其中有兄終弟繼者),歷時818年,從而使溪州地區的社會秩序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可算得上是一個長壽的土司王朝。
據《永順縣誌》記載,永順在春秋時期屬楚巫中地,戰國屬楚黔中地,秦為黔中郡,漢置酉陽縣,故城在今王村鎮,王村是當時土家族“土王”居住的地方,歷有“楚蜀通津”之稱。吳永安六年(263),魏誘諸蠻效忠於魏,並進攻酉陽,即今王村。梁改大鄉縣。周天授二年(691),設溪州,天寶元年(742)改為靈溪郡,(以猛洞河支流靈溪水而得名)故城在今老司城。乾元元年(758),又復為溪州。五代時彭士愁置永順州,宋為羈縻州。元置永順州。明洪武元年(1368),升為水順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歸流後置永順府永順縣,並遷建縣城於猛洞河畔,即今永順縣城。
唐末農民起義,唐地方政權崩潰。溪州土家族首領彭瑊崛起,逐漸統一酉水流域各部族,後聯合漫水(湖北來鳳)土官之弟向伯林等,以武力趕走老蠻頭吳著沖,並將其困死於龍山洛塔山洞,隨後相繼征服惹巴沖等土酋。彭瑊基本上統一溪州土家族地區後,於後梁開平四年(91O)為溪州刺史(轄現在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地)。彭鹼死,其子士愁繼位,經過二十餘年的經營,彭氏逐漸強盛,擁有上、中、下溪州,又有龍賜、天賜、忠順、保靖、感化、永順及懿、安、遠、新、洽、富、來、寧、南、順、高等20州,為南北江(沅水、酉水)靖邊都誓主,設都城於會溪坪(酉水河岸),用木柵圍城,謂誓下州。後晉天福四年(939),彭士愁率錦(今麻陽)、獎(今芷江)和溪州諸蠻萬餘人征戰辰、澧二州,楚王馬希范派劉京力(註:京力合為一個字)、廖匡齊率大軍鎮壓,史稱溪州之戰,彭士愁據險與楚軍作戰,擊斃楚軍將領廖匡齊。天福五年(940),劉京力增兵圍剿,切斷彭軍水運糧道,彭軍戰敗,退守錦、獎。彭士愁遣次子師杲攜帶溪、錦、獎三州印綬,與楚議和結盟,立銅柱於會溪坪野雞坨(因修鳳灘電站遷至王村鎮)。銅柱鐫刻溪州之戰的經過及雙方盟約條款,彭士愁仍為溪州刺史,取得合法地位,為其政權統治溪州八百餘年奠定了基礎(附《復溪州銅柱記》於後)。
溪州之戰的結局,從表面上看,彭士愁主動求和,似乎是失敗者,但從雙方簽訂的盟約來看,彭士愁不論在政治上或在經濟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權益。諸如:楚國對溪州屬地不征賦稅;不抽兵丁;楚國軍人和百姓不能隨意進入溪州;彭士愁屬下的各部落酋長如有冒犯朝廷之處,只能由彭士愁科懲,楚國不能發軍攻討;彭士愁溪州刺史的職務亦由楚國王朝任命等等。這些條款明顯地有利於彭士愁,不僅為其統一酉水流域建立傳世八百餘年的小朝廷奠定了基礎,而且使酉水流水流域的社會軼序在較長的時間裡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符合當時酉水流域人民的利益。
後周顯德三年(956),士愁死後,長子彭師裕襲靖邊都誓主兼下溪州刺史。

考古發現

湘西古屬溪州,2010年,湘西古溪州老司城列為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引起世人關注。老司城主人翁彭仕愁家族統治湘西818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宋、元、明、清九朝,史跨中國羈縻制度與土司制度,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