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標誌我國世界遺產增至48項!“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事發時間: 2015年07月04日
  • 事發地點德國波恩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土司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土司遺址申遺的價值,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土司遺址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

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的最高職級機構——宣慰司的治所遺址,永順宣慰司土司為彭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永順老司城遺址永順老司城遺址
永順老司城遺址,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城東20餘公里處的靈溪鎮老司城村。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是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4年)永順彭氏土司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老司城分內羅城、外羅城,有縱橫交錯的八街十巷,人戶稠密,市店興隆,史書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鎮,萬里之邊城”的記載。老司城遺址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遺址。其核心城區面積25萬平方米,隨行就勢分為首領生活區、衙署區、文教區、街市區、信仰區、墓葬區等功能區。遺址為“三縱五橫”的棋盤式布局,有河街、左街、右街、正街、半坡街、五屯街、魚肚街和東門街八條街道。街道全由紅褐色花紋卵石砌成的圖案,有三角形、菱形、直線、直角形等。這些圖案隨地勢而變,整齊勻稱,古樸大方,表現出濃郁的土家民族風格。
老司城是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是中國古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的活標本,於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9月老司城遺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錄。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永順老司城遺址“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

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是播州宣慰司楊氏土司專用的山地防禦城堡的遺址,與播州宣慰司治所穆家川土司城配合使用,是戰爭時期播州土司的行政中心,其屬民以仡佬族、苗族為主。海龍屯遺址位於貴州省遵義老城北約30里的龍巖山東麓,始建於1257年,毀於1600年。遺址所在山峰相對高度約350米,三面環水,一面銜山,地勢險要,如今周長約6公里的環囤城牆尚存,囤東銅柱、鐵柱、飛虎、飛龍、朝天、飛鳳六關,囤西後關、西關、萬安三關依然屹立。囤頂平闊,囤內遺有“老王宮”和“新王宮”兩組重要建築基址,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此外尚有金銀庫、四角亭、採石場、校場壩、環囤馬道和敵樓等遺蹟。海龍囤遺址是貴州境內目前僅見的一處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的遺址,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
唐朝時,以當今遵義為中心的“播州”廣大地區被“南詔國”彝人占領,公元876年,朝廷派楊端前來平亂。事平後命楊端“世襲”播州,建立了持續七百餘年、共29代的楊氏土司政權。
海龍屯遺址海龍屯遺址
政權初建,為“設險以守其國”、並作“保固之根本”,於州治西北15公里之“龍巖山”建“龍巖囤”,平時練兵,戰時作行政、軍事中心。南宋末年,為防“元兵”來犯,擴建加固,增修“養馬城”“養雞城”等形成體系,又與附近的“婁山關”、“鼎山城”形成縱深防禦系統。明朝時又重修。
明朝末年,楊氏29代“土司”、驃騎將軍、播州宣慰使楊應龍與川、渝地方發生矛盾,後激化為軍事衝突、演化為叛亂。1600年,國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後傾全力調8省之24萬軍隊分8路發動“平播之役”。戰爭初期,北面川軍3000人在婁山關全部被殲、片甲不留,南面的烏江之戰,消滅聯軍3萬人馬。相持兩月,播州各地關隘相繼失守,楊應龍只好帶領1.7萬人馬退守海龍囤,各路官軍圍而攻之。由於守軍有天險可憑,有積儲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傷頗眾。幾經努力,苦戰114天,官軍終於爬上“後關”,攻占了這座“堅不可摧”的軍事要塞,“斬級22687顆”,“招降播民一十二萬”。“龍巖囤”被焚毀,後又被易名曰“海龍囤”。意為“龍困於海,不能再興雲復雨”。播州從此“改土歸流”、分為兩府,一曰平越府,劃與新建的貴州省;一曰遵義府,隸屬四川省。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鹹豐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較低的職級機構——長官司的治所遺址,唐崖長官司土司為覃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鹹豐縣唐崖鎮(原尖山鄉)東3公里處,是湘鄂川黔少數民族地區最典型遺址。該遺址始建於元代初期,歷時470餘年。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規模宏大,氣勢恢弘,現存遺址東西長770米、南北寬750米,占地57.75萬平方米。
唐崖土司城遺址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
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發的石牌坊,是明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下面刻首“荊南雄鎮”,反面刻首“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咤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倌、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嚴肅穆。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數十處景點。土司城前臨唐崖河,後傍玄武山,地勢險要,風光獨具。
經過歲月的洗禮,唐崖土司城主體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僅剩下墓園、石牌坊和部分殘垣及幾條主街道上被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但隨著近期文物專家對遺址的考古發掘,氣勢恢宏的建築遺蹟將逐漸重見天日。 2006年,唐崖土司城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國家文物局、財政部正式公布《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唐崖土司城遺址名列其中。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土司遺址申遺的價值

2015年07月04日月4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4項世界文化遺產。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此次聯合申報的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土司”的行政與生活中心聚落遺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貴物證,見證了古代中國對多族群聚居地區管理和多元文化保護的獨特智慧,對全人類關注文化多樣性保護及族群間的交流與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