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構雲

彭構雲

彭構雲,諱名雲、字構雲、號廷監,別號夢鯉,行亁一, 學者稱曰:“介亭夫子”。公元715年(唐玄宗開元三年)生,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人,江西著名的隱士之一,彭姓江西始祖。構雲先生精通黃老道家之言,注《通元真經》一書。公元768年(唐代宗大曆二年) 去世,享年53歲,葬袁州區新坊鎮合浦上村嶺(東原龍形)。袁州刺史鄭審為其撰寫墓誌

基本介紹

  • 本名:彭構雲
  • 別稱:諱名雲
  • 字號:字構雲
    號迋鑒,夢鯉,行亁一
  • 所處時代:公元715-768年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甘肅臨洮
  • 出生時間:公元715年
  • 去世時間:公元768年
  • 主要作品:注《通元真經》、《謝遣中史送還鄉表》
  • 主要成就:唐哲學家、易學家、道學家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個人作品,族屬分布,軼事典故,有關的詩詞,藝術形象,

人物簡介

彭構雲,彭景直之子;號徵(簡體字為“征”,zhǐ古為同一字))君公。735年(開元二十三年)乙亥科進士,唐玄宗於737年(開元二十五年)任命彭構雲(時年22歲)為袁州(即宜春)刺史。740年(開元二十八年)彭構雲致仕後,因愛袁州風俗敦美,物產豐富,遂率領全家紮根於袁州合浦,特別是袁州震山(馬鞍山),其山下岩壑幽深,風景優美,公常隱釣於此。公深居簡出,退避名位,淡泊錢財,不倚仗權勢。他秉節韜義,不求聞達,自號“宜春郡山人”,他研究陰陽圖緯之學,兼通黃老道家之言,通經史,曉易義,精天文,博學多才,尤善講《易》。著有《通元經解》一書,頗負盛名。他專志講易修行,教養子孫,整飭家規,恬然自守。彭構雲是唐朝江右著名高士,也是江西彭姓始祖。

人物評價

三辭皇帝徵召,被世人贊稱為“彭徵君”;構雲公於公元年740年(開元二十八年)致仕,743年(唐天寶二年),時任袁州刺史李璟知其德學,奏聞於朝,上遣中使齊延丘以及蒲輪禮征構雲公三次始行,唐玄宗命官大學傅士,構雲公堅辭不就而拂衣林下,繼續隱釣於袁州震山,時人號曰“彭徵君”。
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乃頒詔書曰:“朕嗣位以來,克綏先王之祿,永底蒸民之生。自文武功臣,記錄有次,而廉隅砥節,獎勵維殷。今宜春令劉尊具奏前官袁州令彭構雲,今為合浦處士,博學著述,聞達不乾。曩者遣使蒲輪載召,固辭不就,孤忠獨節,遽遁震山。朕今綜覆既確,豈靳殊榮。敕爾所居曰徵君鄉,尋贈袁州刺史。俾釣台與箕穎並著,潛德與嚴君俱永。用愧天下後世,貪位慕祿飾節矯廉者。” 固辭不就,孤忠獨節,遽遁震山。
755年(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時隔七年,到了唐寶應(762~763)年間,唐代宗派遣使者以玉帛召構雲公為官,但他仍不出山。當任的袁州郡太守命名他垂釣岩為“徵君釣台”。刺史李璟題其堂為“三召”。
構雲公可謂高韜不仕,三召辭歸,甘願終老林泉郊野,成為轟動唐朝的真隱君子。從此傳下與漢代嚴子陵徵召授官而不應同樣的佳話,也留下雷潭、震山兩座釣台勝跡憑後人瞻仰。“釣台煙雨”這一人文地理景觀,是“袁州八景”之一。
構雲公也留下了著名的《通元經解》、《謝賜歸表》名作。構雲祠原在袁州城內南軒書院左面,由後裔、時任郡守的江西都昌縣人彭方於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始建。彭方寫的祠堂記流傳至今。此事在地方志書與歷史文獻上都有記載。
袁州區文革前有“徵君路”,現在用“釣台路”紀念他。在宜春彭構雲與袁京齊名,北有袁高士的“袁山聳翠”、東有彭徵君的“釣台煙雨”。
“隱居”是古代高士的一種處事姿態;既不讓上猜忌,同僚嫉妒,也可免小人有機可乘而遭陷害,不僅明哲保身,而且惠及子孫後代,可謂智者之舉。

個人作品

注《通元真經》、《謝遣中史送還鄉表》
謝遣中史送還鄉表;
臣聞:“大德曰生,非慈無以宏其用;含容曰道,非聖無以闡其功。伏維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陛下,以慈子育,以君道臨,呼韓稽顙,禎祥應化,巍巍蕩蕩,豈容臣言。而夢寐賢才,搜訪岩谷。臣濫聞天聽,近赴闕廷,處臣以仙廚玉食,勸臣以入仕,慰臣以遠來。臣固辭無能,乞歸養疾。賜臣以束帛,榮臣以副衣,而更憫其疲羸,送臣以遄使。非大慈何以安斯惴惴歟?非至道何以被斯稊稗?光寵之極,於臣實超。以今月二日到郡,延望城闕,犬馬之戀,長深感戴。衣縑閭里之歡交集,徒知手舞足蹈,無怠晨昏。實慚滴露微塵,尤增結戀。謹因中使房嘉進送臣回,附表陳謝以聞。
天寶十三載七月十三日

族屬分布

彭構雲娶妻歐陽氏,唐贈"廬陵郡夫人"。歐陽氏於開元三年乙卯(715-795)八月十六日子時生,德宗貞元十一年乙亥五月十日午時歿,壽81歲。生五子:一、東里(涇),名僑,字東里,配商氏;二、南容(治),名招,字南容,配孫氏;三、酉華(江),名郝,字西華,配雷氏;四、北叟(海),字北叟,配楊氏;五、滋,字世臣,號中理,配李氏。不什麼原因,徵君前四子後代都已失考。只幼子滋,傳承延續構雲的一線香火。
彭滋之子彭伉(其孫)為宜春第一個進士、彭任過宜春令。彭倜之孫彭玕歷任永新制置使、吉州刺史、郴州刺史、武平軍節度使、太保安定王湘西土司制度從彭玕之弟彭瑊入主溪州起,到清雍正年間永順土司彭景燧“改土歸流”止,子孫相傳28代,歷時818年,彭氏也成為土家族大姓之一。
彭姓在江西繁衍,彭玕的子孫分布於吉安、永豐、吉水、峽江、安福、永新、泰和、分宜等地。後裔遷徙到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如彭玕後裔彭延年歷任福州推官、大理少卿。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任廣東潮州刺史,後定居於揭陽縣浦口村(今揭陽市揭東縣登崗鎮浦口村),為彭氏廣東始祖。自清代開始,閩粵彭姓有部分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遷徙至東南亞及歐美。
彭構雲十三代孫彭汝礪(字器資),生於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卒於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科狀元,著有《易義》、《詩義》、《鄱陽集》。彭汝礪去世後被安葬在湖北省陽新縣木港鎮,其後代廣泛分布於湖北陽新、大冶、黃石、鄂州、武漢等地。
如今,從袁州分支出的彭姓分布最多是江西、湖南、四川、湖北、廣東等省,這幾省的彭姓約占全國漢族彭姓人口的近一半
古籍記載族屬分布;
一;
古者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故無轉徒他鄉之慮。迨後兵凶迭臻,遷移靡定,...。我彭氏始居彭城,封居淮陰,會稽,又繼居安定河間,亦可見其遷徒不一矣。唐開元時,徵君遷宜春合浦。越三世,伉之子居大和,又徒南塘,再傳徒雩(yu)田,維岳五世孫世昌,隱修仁鄉,其後析嚴田、車溪、南村等處。倜居廬陵北鄉隱源山口。五世玕,與淮寇戰敗,寓湖南,得北江二十州之地。瑊子孫世刺溪州。至雍正六年宣慰肇槐改士歸流,仍歸吉水祖籍。六世彥昭居永豐沙溪,生子十五:曰帥庠,沙溪北岸派;曰師遇,鏡方派;曰師簡,羅鎮香岡派;曰師旺,彭山、禾溪、上彭、攸縣派;曰師服,寧都派;曰師孔,隴頭雙櫓派;曰師連,沙溪社圍派;曰師旦,瀧江木口夏邑派;曰師奭,仍歸山口;曰帥盂,撫州蘭源派;曰師亮,沙溪院背派;曰師浩,汾田韶江派;曰師建,赤岸菰塘派;曰師範,清江塔前南坑派;曰師俊,東螺廖源田瑖馬源派;此十五院子孫之所析也。由是居山口者為五大房,吉之後居鄱陽,又居店前滄灣;堯之後居歷陽,又居龍潭田心;嘉之後居佐護,居雍和門;喜之後居南昌,居溧陽。惟壽仍居山口。壽生七子,嗣興徒居白珏,其派為上湖大屋;嗣簡居白珏,其派為上湖大屋;嗣簡居長塘坪;嗣慶徒珠溪;嗣元徒漳源,又分老岡衍口,月瀝塘等處;嗣藹其派為豐塘;嗣嚴其派為福塘,又分蘆坑潛江等處。惟嗣邦居山口門下,其子文諝(xu)後居禮陵,艾辣後居高垣中庵;文允後居七里,又徒江背湖頭湘潭白龍;文炳後居岸溪;文皋後居岡下;文憲子舉正,宋天聖間(1023-1031)由山口下徒萍北彭家橋。宋末兵亂,洋祖之後害長平里彭家村,禮祖之後居金山里下坪洲。迨後居彭家村者,分為上境下境兩支;居下坪洲者分為井灣、馬沖、泉陂三處。況彥良之後宦居潮洲上元;習詮之後徒居禮東水口。復有流寓四川、廣西、長沙、杭川者,是皆自萍鄉而他徒者也。且夫宗法既廢,數典或忘,於是攀援冒認之風日以滋大。然韋鼎之於世康同出杜陵,而竟以宗族南徒非其所知,又豈仁人孝子之用心哉!謹就其支派最著者錄之,俾後之人得以覽焉。
二;
後世宗子之法不立,士之貢於天朝者必官至宰相乃有世系表。今則並此而無之,則譜牒之學不可以不講也。我彭賜姓受氏,出目顓頊,其世系甚明。然而錢鏗以下則有不可知者矣。長平侯彭宣漢書有傳斷,自可知尊為始祖。至十九代樂,以武功顯封陳留王,北齊書有傳。二十五代景直,以狀元任禮郡侍郎,列唐書儒學傳。景直子構雲,唐開元(713-741)間隱居宜春,尊為肇遷一世祖,人物誌有傳。子涇、治、江、海、滋。注改名蟾,有詩見《宜陽集》。滋子伉、倜、維岳,聯登上第。伉之後方兵部侍郎,《人物誌》有傳。維岳之後世昌,世昌之後俞,自號連山子,《人物誌》俱有傳。倜始徙廬陵山口,生子輔,輔子珏、彬、虧、玕、瑊(jian)。珏子彥章,見通鑑。玕任吉州刺史,屢封安定王,附唐書《鐘傳傳》。瑊孫師杲(gao),《南唐書》有傳。玕十一子,長子彥武,次子彥暉,其後震龍,人稱為勤王忠義之家,人物誌俱有傳。三子彥昭,墓載吉安志。蘿昭十五子:師旺之後天益,大學博士。師旦之後教,天順狀元。師孟之後興宗、朱陸、弟子,人物誌俱有傳。師範之後龜年,吏部侍郎,宋史有傳。師奭(shi)子德顒(yong),德顒子吉、壽、堯、嘉、喜。吉之後汝礪,吏部尚書。堯之後思永,戶部侍郎,宋史俱有傳。喜之後醇與元祐黨籍,人物誌有傳。壽一名潛,官至節度使,見吉安志。壽子七,嗣邦以懦學立門戶,見《謝諤良齋集》。嗣興之後齊,仁宗稱為江西三瑞。嗣慶之後繼凱,元末義士。嗣元之後應雷,以循吏稱,人物誌俱有傳。嗣簡之後宜之,蕭大山有詩序。嗣藹之後方迥,文丞相有祭文。嗣嚴之後端,司馬溫公有書。嗣邦子六,五曰文憲,文憲子舉信,其後合任京西總領,人物誌有傳。舉正始徒萍鄉,為我族開派大祖,以辟薦知衡州,祀鄉賢,見尚友錄,府縣誌有傳。舉正公子汝襄,鄉舉遺,有《楚昭王廟記》,載府縣誌。汝襄子以功,知崇仁縣,見撫州志。以功子雄飛,鄉舉。雄飛子大年,進士,俱見通志。大年有詩,載尚崇年縣誌。大年子公修,創立義倉,朱子有跋。公修有從兄公信,進士,知臨江軍,見臨江志。公修子世范,進士,龍圖直學士,見通志。世范子祥祖,號別蜂,善太極數,見《信國集》。與其弟禮祖,一居長平里,一居金山里,此我彭氏分派之始也。敢不參稽故典,考證源流,以見世德之有自哉!
三;
我彭氏世祖徵君生五子,惟滋與子伉、倜、儀皆成進士。伉生達、遠,倜生輈、輔、霽,儀生彝,是為三大支。子孫繁衍,幾遍大江南北。其先後遷萍與鄰封之接壤者,皆十六彥之裔。如彥榮六傳為思俞,以進士官朝散郎,思俞六傳為念祿,今萍北視沖派;二十三傳為祚十,今萍西彭家源、萍北秋江派。博士彥和,十四傳為保仁,今宜春塘霞派。刺史彥讓,十傳為大蔚,以進士官編修。大蔚三傳為禹二,今萍北石溪派;五傳為高,今宜春霞苑、萍東白石塘派。此皆伉之後也。彥玖十傳為大慶,今萍北山口派;二十九傳為志倚、本初,今萍南丹江彭家壩派。司空彥章,二十七傳為霞嶺、壽先,今萍東三灣派。刺史彥韜,七傳為汝合,以進士官總領。汝合九傳為宣仁、宣義、金聲。金聲今萍北邊塘派。宣義再傳為子安、子旭。子安永康令,今萍北泉塘下、萍東滄溪派。子旭今萍北桐木、萍西橫江派。宣仁三傳為仁傑,今萍西麻山派。刺史彥華,八傳為攀龍,協律郎,為新昌三奇之一。攀龍八傳為盛五,今萍東兩江邊派。大尉彥武,十傳為仲文、仲楨。仲文以進士知茶陵,十九傳為仕浚,今萍西溫盤派;仲楨十七傳為舍關、金關,今萍南源頭派。大保彥昭,生子十五,聚族於斯者六人。縣巫師遇,十傳為景山,今宜春中溪派。制置師孔,七傳為周泰,以進士知長豐,今醴陵丁家坊派。師奭生允顒,尚南唐公主。是生文吉、文壽、文堯、文嘉、文喜。文吉金陵尹,再傳為仕和、仕泰。仕和再傳為汝礪,以狀元官尚書。三傳為大雅,以進士官制置。大雅十傳為輝鴻,今萍東陳家灣派。仕泰州判。十四傳為古清、復安,古清再傳為時,以狀元至大師;復安傳為華,以會元至少保。時八傳為發,今萍南石上派。華六傳為回,七傳為進偶,今萍東張家坊、瑞源派。又仕泰十七傳為可邛,今安福坳頭派。二十三傳為茂昌,今萍東水峽源派。又古清四傳為楚賢,今萍東台洲上派。十一傳為良三,今萍西橫澤沖派。誠略為萍西桐岡站派。十三傳為明我,十五傳為來楨,今萍南夏岩、姜沖派。文壽,節度使,長子儒邦,沈邱令,生仕允、仕炳、仕憲。仕皋。仕允二十二傳為仲勉,今萍東石鼻上、安源派。仕炳、教授,二十四傳為茹山。尚友,今萍北雜下、長岡派。仕憲生思實、思賢。思實運判,十八傳為處順,今萍西排溪派。二十一傳為日崇、文明,今萍東喬嶺、許家源派。思賢即舉正,知衡州,再傳為以功,以勤。以功,崇仁令,再傳為大辛、大年。大辛十傳為敬。今萍北沽塘派。大年以進士官侍制,生公修、公偉。公修子世范以進士至安撫。世范子祥祖,官主簿,今萍北彭家村派。世范三傳為層城,官署正,今萍西井灣、馬沖派。祥祖四傳為彥良,海豐令,今萍北橫嶺、醴陵富姑里、美吉壠派。公修九傳為玟政,今萍北上游派。十傳為秀遠,今萍北蘆塘派。公偉六傳為達祥,今萍西凰岡派,以勤三傳為公信,以進士知臨江。公信五傳為苫叟,今萍西愈家坊派。吉庚今醴陵石屏派。以勤十一傳為泰旺,今萍西水美洲派。十九傳為啟六,今萍南牛氏塘派。仕皋四傳為知古、知新。知古官巡轄,六傳為震龍,勤王殉難。震龍十一傳為楚盛,今萍西山田派。又知古十五傳為烈,為上迎。上迎今萍南妙泉派。烈以進士官布政。四傳為正甫,今萍北小塘派。知新六傳為宗可,今萍西江仔邊派。九傳為子英,今酷陵黃沙派。文壽次子儒興,奉禮郎。一傳為仕明。以進士官洗馬。再傳為思齊、思箆。思齊以進士官大傅,為江兩三瑞之一。再傳為聞明,以進士任軍推,六傳為世明,今醴陵蓼田湖派。八傳為名仲,今萍西彭家沖派。二十傳為清吾、奏三,二十一嬉為賢貞,今萍南大沖、長湖頭派。二十四傳為景星,今萍南田壠閭派。思箆以進士官尚書,再傳為忠復,以進士知潭州,二十三傳為旭華、於纘、山錫,今萍西湘東王家道派。文壽四子儒慶,三傳為汝持,以進士官提舉。汝持二十二傳為恭達,二十三傳為仕福,今萍北石峽塘、河口泉派。文壽五子儒元,五傳為延年、永年。延年以進士知潮州,十傳為鈞和、鈞玉,今萍北神下、仙跡嶺派。十一傳為真男,今醛陵水口、萍西井沖派。永年十傳為辰保,今醴陵插嶺關派。文壽七子儒嚴,武陵令,十三傳為萬,今萍南火食沖、南門派。文堯,評事,再傳為仕求,以進士官中允。子思永,以進士官侍郎。思永二十三傳為惟梅,二十四傳為春生、麟趾、世玉、君美,今萍北月山下、馬欄口楓樹嶺、姚家山、西源派。文嘉,參軍,五傳為忠醇、忠蔭。忠醇以進士知賀州。十九傳為祥炫、祥炳,今萍城磨盤石、萍西駱家塘、趙家店派。忠蔭二十傳為尚瑞,二十二傳為帝先、丙善,今萍東西沖、茅背、萍北冬瓜窩派。彥昭十子師建,四傳為仕輝,以進士至閣學。十傳為定可,今萍北白竹塘派。彥昭十四子招討師範,八傳為龜年,以進士官侍郎。龜年九傳為繼寶,今醴陵拓塘坪派。十九傳為祖壽,今萍東洋谷塘派。彥昭十五子參軍師俊,十八傳為安生,今醴陵高灣、萍南禮讓坪派。其他如中丞彥文,九傳為念典,官參議。念典八傳為遠,今萍東鋪背派。震十七傳為甫通,今萍北上埠派。尚書彥探,再傳為允繡,今萍東熊嶺、園背、五保、萍北田心派。司空彥規,再傳為允茂。允茂十傳為遠疇,以進士知南康。遠疇八傳為光正,今萍東袁家坊、石塘派。大保彥睎,三傳為儒猛,左僕射。儒猛二十傳為廷會、廷用,今萍東九洲派。二十六傳為良四、昌仁,今萍東易灣塘、萍北梓木塘派。彥圖十一傳為世修,今萍東大坪前派。十二傳為世亮,解元。世亮子宗文,今萍東葛溪派。此皆倜之後也。常侍彥貞,二十六傳為應一,今萍北澗山古家坊派。柱國彥誨,十傳為廷琛,以進士官評事。廷琛七傳為憲斌,今萍東覃田、蘆溪派。十傳為巨弼,今萍東蛇峰嶺、沈子派。十一傳為仁沖,今萍東開城源、澗口派,十三傳為不四,今萍東江霞派。此皆儀之後也。籍萍以來,門闖益大,宋則登進士者四魁,解試者一;清則入翰林者二。其他舉鄉試膺明經以及出仕州郡者,至百有奇。可謂食先人之舊德者矣。

軼事典故

1、《征君公墓誌》 鄭 審 撰
彭公名構雲,宜春人。天寶間,王命三召,不受爵祿,乞歸養疾。釣游震山之下,人稱為徴君。蘊顏子之操,飲水何嫌?繼車公之勤,積雪無悶。藜杖瓮牖而益明其儉,灌園種木而罕見其勞。陰陽圖緯,盡能精究。不出環堵三十餘年,前後良二千石皆式其閭而嘉嘆之。注《通元真經》,識解尤超。春秋五十三卒,葬郡東原上村嶺。夫人歐陽氏,子五:東里、南容、西華、北叟、世臣。孫伉、倜、維岳皆舉進士。
2、《震山岩記》 盧 肇 撰
盧肇(盧肇,字子發,江西宜春袁州人,會昌三年(八四三)狀元及第,為江西第一個狀元)為彭構雲作《震山岩記》內容為;
宜春郡東十五里,有山。望之正若冠冕,同麓而異峰,在東方如畫震卦。郡人名之曰“呼岡”,意者謂其若長幼相呼,同在一處,其義不顯,予無取焉。其西北有石室,臨游溪之涘。邑人彭先生嘗釣岩下。先生諱構雲,善黃老言。寶應中,詔以玉帛召先生,不至,時太守命其鄉曰“徵君鄉”,岩曰“徵君釣台”。鹹通七年,予罷新安守,以俸錢易負郭二頃在震山之西,又得楓樹之林於溪南。日與郡守高公游其下。公名厚,衣纓之茂士也,為政嚴簡,民悉安之。予以“震山”易“呼岡”之名白公,公喜,命刊其事於岩下,予既得西林而羅鳥網兔,挾彈走馬於其間,亦請命其林曰“盧氏弋林”,以其對東“彭氏釣諸”也。因謂高公;使郡人無得樵漁。於是林之檀、櫟、杉、檜不日豐茂,以冠於郡。高公因戒吏以丹書貽盧氏,使西疇之人世世掌之,郡民相率言曰:“二刺史俱好事者,吾儕幸寓目焉。”
3、《構雲公紀事》 彭汝礪
徵君公,—字構雲,我彭氏始遷太祖也。景直公,唐永昌已醜,蓄文瀠之思,科鼎元。為太常博士,常辨三陵日祭之非。又言和思皇名以招魂,非定陵不可,請如橋山藏衣冠故事,朝廷從之,轉禮部侍郎。公生而沉靜,不求名利,喜讀書,湛深易學,凡陰陽圖緯之說,皆能精究。注打通言經解。所居在仰山秀水之間,秉節韜義,自號宜春郡山人。天寶元年,改袁州為宜春郡,太守李景如知公德學,奏聞於朝,上遣中使齊延邱以蒲輪禮征三次,公始就召。應對稱旨,留京師十三載。上欲處以官爵,堅辭不受,乞歸故里,養病,因厚賜玉帛副衣,遣中使房嘉送歸宜春。其所作《還鄉謝恩表》,後人傳頌焉。公既歸,常釣游呼罔之下。呼罔者,在郡東五里,一名馬鞍山者也。其下有岩,幽、深、陰、僻、廬,狀元子發,改名震山崖。時河南房琯守袁州,嘉其行誼,因號其鄉曰“徵君鄉”,崖曰“徵君釣台”。故人皆呼曰;彭徴君。公生於開元初,應聘時年未三十,知朝廷奢欲,天下將亂,天寶十三載辭歸,越一年而禍作矣。春秋五十有三,葬東源上村嶺。剌史鄭審志墓,所謂不山環堵三十餘年,前後糧二千石,皆式共閭,而嘉嘆之者,良不誣也。夫人歐陽氏,以賢淑稱。子茲,孫伉、倜、維岳皆登進士。唐末有安定王,其四世孫也。子常至袁謁墓,游徵君鄉,登釣魚台,見其與袁山若相拱揖者,未當不?幸然想見其為人。詩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百世之下,猶將興起, 而況其子孫乎?
4、《唐徵君彭公祠堂記》彭 方撰
範文正公記嚴子陵之祠,謂﹕其心出乎日月之上,故能泥塗軒冕,不事王侯,使貪夫廉,懦夫立,大有功於名教。豈非清節之士。所重者道義而寵榮聲。利不以動其心,乃為君子之所尚歟。唐宜春彭徵君構雲博學隱居,尤善講易,而不求聞達。天寶中刺史李璟以其名聞於朝,天子遣中使齊延丘以蒲輪召之,凡再始行,上欲官之。辭乞歸鄉里。賜以束帛副衣,遣中使房嘉送還。自是往來震山,釣乾石室岩下,終其身不仕。夫玄宗搜訪岩谷,尊禮隱逸,固謂其有益於人國也。而徵君浩然歸志,萬牛莫回,回欲與草木同腐,而不不明君臣之義,其何故哉?蓋當時玄宗侈心已萌,而憂勤求治之意已衰,徵君見幾而詐,甘心肥遯,自非其德操方正,內重而外輕,焉能審富貴而安貧賊也,如此哉!其視漢子陵之節,可謂異世而同符矣!郡建南軒書院成,釋菜末幾士有以徵君立祠為請者,方應之曰:昔日南軒先生來游東湖,大書介山二字,且釋其義於傍,深有取於豫六二之旨。然則徵君之知幾不屬,豈非先生之尚友者乎!學者瞻其像,思其人,而孟子所謂:百世之下,猶將使人興起是亦,所以教之者也。方家廬山,而上世本宜春人,自本朝大中祥符後徙居散出,而譜系莫考。今承上命,分符假守是邦,獲訪徵君舊事,倘佯釣台之間,挹清風於千載,而起敬焉。故聞士友之論,而樂為之記,以教夫將來者。

有關的詩詞

陸 經
《雷 潭》
山郭五里余,氣象忽異色。蛟龍嘗此蟠,潭水至今黑。變化驗莫窮,白晝起霹靂。山形抱江來,怪石多傾側。有寺出其間,戶牖立丹壁。微雲垂鑒中,異彩畫不得。小閣才數弓,吐納半江碧。日光涵游魚,到底如不隔。老竹風蕭蕭,長根擘青石。隨風送哀弦,往往動魂魄。載酒同游遨,逢奇得搜尋。形體相與忘,山林信吾適。
陸 紀
《震山岩》
鮮日媚晴靄,泉石間融融。酒味釀於春,挹翠迎春風。坐映圭璧秀,六合開情悰。昔人袖全璞,傲睨追冥鴻。里閭瞻前跡,慨慕滋無窮。蓄蘊非一身,出處罔異同。
李原古
《雷 潭》
城東僅十里,靈跡傳古今。兩山夾寒潭,秀水清且深。山光與水色,上下相浮沉。旁有釋子廬,高低托叢林。停艫叩門扉,勝概閒追尋。殿宇隨石級,危檐巧相嶔。是時秋已高,霜雪卷微陰。輕風弄黃葉,村塢鳴疏砧。高閣瞰空迥,影落澄波心。晴輝射窗壁,爽氣飄衣襟。寮友盡佳士,璞玉兼渾金。設席具餚果,酒盞仍自斟。天高白日晚,欲去又狂吟。誓將樹微績,此地須投簪。
嚴 嵩
《彭征君釣台懷古》
當年垂釣幾經春,寵錫翻令愧隱淪。濟世無心煙水痼,聖朝有道帛書掄。
十行御札馳中使,一瓮閒雲戀逸民。漫道征君同鄭老,至今猶說舊絲綸。
夕陽衰柳不成春,四野風悲變古今。惟有荒台明月在,至今誰復論淮陰。
劉而實
《釣 台》
磻石翳古苔,下臨江水碧。沿沂竹嶼間,傍岸松徑窄。
雲霞自卷舒,風月任朝夕。想見垂釣人,忘機隨所適。
江自崞
《釣魚台》
江畔釣魚台,片石何瀟灑。竹籟發山巔,蒼苔蔓其下。
佇望秋月清,徘徊秋月瀉。暮色復蒼然,時逢荷鋤者。
陳聖謨
《詠釣台》
釣台高處草蒙茸,萬古常留處士蹤。沙鳥有情依渚宿,苔磯無主任雲封。
瓊珠碎滴河邊柳,爽籟遙吟剎後松。幾度疏鐘聲乍起,寒潭驚動老潛龍。
陳廷枚
《釣台煙雨》
一抹江天白鷺飛,中流若個釣魚磯。眼前勳業誠餘事,竿上絲綸聊樂飢。
騷客偶留河畔醉,漁人空趁夕陽歸。蒲帆十幅來何暮,煙雨桐江似此非。
易曰廉
《釣台煙雨》
昔人幾載釣魚去,此地猶堪泛釣船。古蹟摩挲餘一石,荒台寂寞已千年。
灘聲雜沓芳洲雨,樹影微茫遠渚煙。更有輕裘兼短笠,依稀來往白雲邊
李其明
《釣台煙雨》
釣翁遺蹟今安在?台石無言水自流。煙柳依依懷舊友,雨花點點送新舟。
彭傑明
宜春勝景古今愛,煙雨千秋一釣台。盧肇岩文今尚在,雲公蓑釣可重來?

藝術形象

隱士、哲學家、易學家、道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