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畫派

彩墨畫派

彩墨畫派,中國畫現代畫派之一。最初,由上海畫家林鳳眠借鑑西洋繪畫色彩的光色,使用中國畫宣紙與水墨加色表現自然,首創。今人 胡朝水、袁運甫、黃永玉、吳冠中等做了大量的探索,將此畫風發展較大。現如今“彩墨”這個詞常常掛在我們嘴邊,這說明“彩墨畫”這種形式在當今的中國畫壇已占有一席之地,並成為一種令人矚目的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彩墨畫派
  • 創始人 :林鳳眠、徐悲鴻等
彩墨這個概念,彩與墨的歷史嬗變,

彩墨這個概念

但這也僅僅是近幾十年的事。在古代,代表畫體或語言樣式意義的“水墨”、“筆墨”、“丹青”等詞語在畫史、畫論中俯拾即是,卻並不見“彩墨”這個詞。與之相近的“墨彩”這個詞經常出現在畫史畫論中,但意義與“彩墨”的意義相去甚遠。“墨彩”是用“彩”來修飾“墨”,指的是“墨之神彩、風韻”,主要是表述墨色的效果。而“彩墨”是一個並列結構的詞,指的是“彩”與“墨”,表述的是中國畫彩、墨並舉,墨、彩交融的語言樣式。

彩與墨的歷史嬗變

在晉唐時期,繪畫是以色彩為主的,那時稱繪畫為“丹青”,就反映了這樣的繪畫史實。顧愷之、展子虔、大小李將軍等的作品中,把色彩當作繪畫語言的主體,它通過精勾細染而傾情投入到色彩的天地中,打造了中國古典色彩的輝煌時期。這時的人們不知墨趣為何物,因此,唐以前的中國繪畫是由發達的色彩與欠發達的水墨構成的。在這樣的格局中,追求色、墨並舉,墨、彩交融是不可能的。
五代以後,歷史進入“墨彩”時代。正如荊浩《筆法記中所說:“夫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吾唐代。”他評價李思訓“雖巧而華,大虧墨彩”,這表明了當時畫史畫論的一種共同態度:推崇水墨、貶低色彩。這種態度,最終推動了色彩向水墨的轉移。在後來的發展中,占據中國畫語言中心地位的水墨與處於邊緣地位的色彩共同構成了中國畫壇並不平等的彩墨格局。“墨彩”取代了“丹青”擁有了主流話語權,色彩繪畫開始退居到民間繪畫和非文人畫家的創作中。色彩在文人畫中,成為可有可無的附麗:“墨暈既足,設色亦可,不設色亦可”。在這種格局中,追求色墨並舉,墨彩交融同樣是不可能的。
因此,融會墨彩,就不僅僅是形式創造的問題,而是顯現出了繪畫史的意義。這種融會所結晶的樣式就是“彩墨”畫。
彩墨畫”一詞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指稱一種融合中西而區別於傳統中國畫的作品。五十年代中葉,徐悲鴻的彩墨畫形式作為改造傳統中國畫的成功範例,被正式納入美術學院的專科教學體系中。但這種“彩墨”畫基本上是寫生+素描+色彩,在中國畫材料、形式與西洋畫的技巧之間作了一種並不十分高明的結合,而其設色方式基本上還屬於“隨類賦彩的範疇”。但在當時卻是十分新鮮的事情,影響也十分巨大。而“彩墨”這個稱謂卻沒能延用下來。直到八十年代末,隨著中國畫語言探索空間的擴大,“彩墨”又被賦予新的內涵,相對於三四十年代的彩墨畫,它更強調與古代中國畫的傳承脈絡。我的“彩墨”畫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試圖對中國畫傳統的“彩”與“墨”的表現進行一種嘗試性的轉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