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上生經

彌勒上生經

《彌勒上生經》全稱《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是(彌勒經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也是”彌勒淨土“信仰(非大乘)所依據主要經典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彌勒菩薩摩訶薩
  • 外文名:symbolizes
彌勒上生經,簡介,人物,初釋經文聊以五門分別,五門分別,贊曰,

彌勒上生經

簡介

內容敘述 彌勒菩薩摩訶薩 前往兜率天宮,為教化諸天,晝夜六時說法。其中對天宮之描寫較《彌勒下生經》為精彩,頗能動人心弦。又謂,欲往生天宮,必修行十善,念佛形像,口稱彌勒菩薩之聖名。以此功德並可超越九十六億劫五逆之罪。
彌勒上生經
由如《彌勒下生》之語,知本經當成於《彌勒下生經》之後。又有關本經之註疏有多種,如吉藏之彌勒經游意一卷、元曉之彌勒上生經宗要一卷、。[出三藏記集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五、彌勒三部經解集)]

人物

彌勒菩薩摩訶薩,又名阿逸多尊者,是繼 釋尊 之後的下一位世尊,民間稱之為未來佛。關於彌勒菩薩主要有《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佛說彌勒上生經》這三部佛經統稱為“彌勒三經”,是修學彌勒法門的重要經典(非大乘)。
作為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在滅度後,距離成佛之時尚遠,所以就上生至欲界第四天兜率天,此天有善法堂,清淨莊嚴,為一生補處菩薩不退轉說法之處所。古往今來,有很多大德都以其大菩提心往生兜率天,如印度的無著菩薩、天親菩薩,在我國有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現代的太虛大師等。作為一生補處的最後身菩薩,都能做到“無剎不現身”,宛如天月映千江之水,成千江之月,天月如法身之本,水月如應化之跡。悲心徹骨的彌勒菩薩,時刻都會以種種身份示現在我們面前。
彌勒菩薩摩訶薩 是下一尊在娑婆世界成 世尊 的 菩薩摩訶薩 ,與我們有很深的緣分,”彌勒法門“在佛教各種修行方式中,相對而言比較容易。
在台灣的波沙山法明寺為了大眾能夠了解受持這個殊勝的法門,傾力號召各地信眾募捐出資,希望能將“彌勒三經”用現代人通俗易懂的動畫方式(不如法)廣為傳播,利益大眾。
原夫性質杳冥超蹄象而含總。覺體玄眇絕視聽而融貫。方智雲法縠月察神理而猶迷。假慧仞於叢筠揆靈機而不測。至道圓而粹容顯。實際彰而真識淨。然後俯提十地疏海目於寶方。下控三乘挺仙儀於垢城。若鴻鐘之虛受應物扣以騰聲。譬皎魄以澄暉循器清而肆影。故有紹隆報佛即灌頂於甄台。纂業化身先貽神於紺殿。撫根熟而趨座待生機而降跡。斯乃三際受職之宏儀一生補處之靈范者也。今此經者灑群萌之一雨。濟眾獸之通津。運弱喪之大舟。引炎童之妙輪。雖復探幽曉秘歸乎異線之華。然而拯溺符機寔在此筌之葉。所以金光夕燭旗有景於昏徒。芳蘤前霧表無虧於後實。妙祥之儔波萎鶖子之輩雲趨。雖則稟訓一時實乃津梁千祀。若夫天宮聖境資莫限之因嚴。覺苑神幾協無強之德履。匪心樞而攬觀。豈語極之揚光教府自陳題衡息。讚揚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者:“六事齊修二因兼積,心勤妙境欣趣日觀,彌勒梵音此雲慈氏,母志悲纏蠢類,子性恤及懷生,宿願今誠俱以標號,道圓上果跡履下因,祈覺運生假稱菩薩,上生即往升兜率,言知足自在光潔神用名天,此由補處天宮端居利他,祈心住觀必獲瞻奉,經者攝也貫也常也法也。生資教攝永絕樊籠,理藉文貫長離散滅,百靈常軌千葉良規,利物詮真目為經也。”

初釋經文聊以五門分別

五門分別

一佛成權實,二慈氏所因,三時分有殊,四往生難易,五問答料簡
一、一佛成權實者。權謂隨宜接物。實謂究理往真。佛之身說皆有此二。只如法華經為引不定性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顯一乘教為實二乘教為權。即涅槃經半滿教也。勝鬘經中明決定義雲。若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說唯有一乘無有二乘。即唯說有一乘為權。說有四乘為實。謂大乘獨覺聲聞及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教既如是。身亦復然。故金剛般若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彼如來妙體即導師法身體不可見。彼識不能識。其論又雲。應化非真佛。彼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以法身為實。二身為權。法華經中執糞器而著垢衣喻權身也。現壽量而無邊際顯實身也。此以受用為實。化身為權。然此三身有二四句。有報非化謂自受用身。有化非報謂現八相身。有報亦化謂他受用身。多受法樂可言受用。隨機而現可言變化。有非報化謂佛法身。復有四句。有報非化謂自受用身。有化非報謂隨生類六趣化身。長者居士猿猴鹿馬種種之身。有報亦化謂他受用及八相身。前變化身亦此句攝。有非報化謂佛法身。雖此四句說身不同。權實二德總皆攝盡。略有二種。一者法身稱實。餘二並權。實者諸法體真。權者事相權跡。般若論雲。應化非真佛等是。二者法身及自受用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是身之本俱離差別。功德智慧一一無邊。不可以色形量而取。都無分限起盡之相。具真實德。修證實成。非應物現。名之為實。他受用身及八相化身隨生類所示現。然此等土必無二乘女人黃門惡趣等生。設有皆是佛及菩薩之所作化,故無量壽經論言,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佛地論雲。設有鸚鵡等莊嚴道場,皆佛菩薩為令他方菩薩來生喜心所以化作,鼓音王經雲,阿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魔王名無勝,調達名寂。既無女人,母非實女,佛等所化,如命命等,故是報土亦不相違。有解:“願自在力於傍生惡類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除彼失。三大勢生。稟性生時壽量形色種姓富貴最為殊勝。能斷眾生輕慢等過。四增上生。受十王界自在化導。隨所應示。五最勝生。此生資糧已極。圓滿如釋迦等。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諸佛事。今者彌勒住都史多天具後四生。或二三四。若下此洲第五生攝。此即第一佛成權實也。”
二、二慈性所因者。依正梵本應雲梅呾利耶。此翻為慈。古雲彌帝疑或雲彌勒者皆語訛也。依賢愚經第十六捲雲。生波羅奈國劫波利村輔相之家。即上生經雲。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初生。便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輔相歡喜召相師相之。相師既見轉贊其善。因欲立名方問生時之相。父答之言。其母素性不調。懷子以來慈矜苦厄。相師占曰。此即兒志。因為立號名梅呾利耶。若釋此名應雲梅呾利曳尼。即舍家入山谷長發梵行。滿八千歲乞食誦經。時有星現錶王淫荒。彗星橫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空住。時林中有五百白菟。有一女菟。母子見仙無食而作是言。仙人為法不食多日。法山將崩法海將竭。我今為法應不惜命。便告諸菟。諸行無常眾生愛身未曾為法喪捨身命。今者欲為生類作大橋樑供養法師令法久住。
三、三時分有殊者。即說頌曰:“仙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啖肉。入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已投火而死。與菟母子並俱時命終。地六種振動。天神之力樹有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國土。眾生見光尋光來至。見仙與菟俱死火中。得所說偈並佛經。已持還上王。王遺遍宣令。聞皆發大菩提心。佛告梵志。時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兒者羅睺羅是。誦經仙人者今彌勒是。五百菟者大迦葉等五百人是。山樹神者舍利弗目揵連等二百五十人是。時千國王者今跋陀波羅等千菩薩是。彼國眾生得聞法者賢劫佛所得道者是。由是菩薩乃至成佛猶名彌勒。其所說經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此說初時。賢愚經說弗沙佛時。乃近代也。欲顯生生常習慈行相師立名遠符往性。今古合稱故名彌勒。若依此 第四往生難易者。且如西方天親淨土論無著往生論俱。言報土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又阿彌陀經雲。非少善根因緣而得生彼。又言。其中皆是阿鞞跋致諸大菩薩。又觀經雲。上上品生得無生法忍。須臾之間遍十法界。厭心深重故念福多。甚希奇。故雖知佛力念亦可生。聖教不同屢生心惑。知足天宮同在此界。外道內道大乘小乘所共信許。既是化身決定得生。由此經文四眾行六事法。八部聞名嘆喜。造諸惡業懺悔歸依修十事行。回願生彼一切皆得。菩薩處胎經第二捲雲。彌勒初會九十六億受我五戒者。次九十四億受持三歸者。後九十二億一稱佛名者。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經中說由十一業來生我所。一謂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毗尼阿毗曇。為他演說讚嘆義味不生嫉妒。
四、四往生難易者。故不願生。理亦不然。此經亦言。諸有敬禮彌勒如來。聞名稱名暫睹豪光。下至聽聞彌勒所說一句法義歸依。生彼定不退於無上正覺。無量劫罪皆盡消滅。無量善法運運生長。故見彌勒得生彼所。雖有天女種種侍衛。或佛菩薩所化為。或實天女彼聞能說不退之法。厭欲過患必無退轉。佛力所加心生決定。豈由欲界即皆退耶。位至不退處處皆不退。未至不退彼何必不退。且上聖上賢皆修此業。西域記說。西方即有無著天親師子覺等菩薩。高僧傳說。此方亦有彌天釋道安廬山慧遠慧持等。近親所見。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備神泰法師等。皆修彼業兼有上生靈感。或有身在現相。或有將終現相。或有生後現相。人所共知。具如別傳。西方勝處人所樂生。願於盲暗世界為作燈明。邪見眾中安立正道。但業行殘缺願往西方。萬一不生。恐成自誤。故當己行應修此業。
五、五問答料簡者。依上生。下文優波離問雲。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等。明知此等皆小乘經。大乘菩薩無是義故。今依上生。初列跋陀波羅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後陳化佛說陀羅尼。佛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復言。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又雲。令五百億天子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明知是等皆大乘經。小乘經中無是事故。由是古德或說。此經為小乘。從阿含離出說。慈氏佛猶是凡夫身故。或說。此經為大乘。說初列菩薩眾等。復非阿含中出。有雲。依大智度論雲。小乘經初唯列聲聞。大乘經初備兼菩薩。今上生經初既列聲聞菩薩。明知大乘經。下生雖略亦大乘雲。大捲成佛經中。三會說法皆有得證聲聞獨覺發於無上正等覺心。故知並大乘。其優婆離身處小位所解局跡。以己所知輒為此問。豈慈氏位次為彼所知。惡時出厭心深故。樂時出者欣心勝故。問何故釋迦剎帝利姓。彌勒菩薩婆羅門種。答釋迦出自惡時眾樂於富貴。彌勒出自好時眾生樂於淨行。由斯二佛生姓不同。問長阿含經雲。毗婆尸佛人壽八萬歲時出世。尸棄佛人壽七萬歲時出。毗舍浮佛人壽六萬歲時出。拘留孫佛人壽四萬歲時出。拘那含牟尼佛人壽三萬歲時出。迦葉佛人壽二萬歲時出。釋迦一百歲時出。彌勒佛人壽八萬歲時出世。豈前三佛同住劫耶。答五濁經明。賢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或雲。住劫中初五劫無佛。阿含經說佛出世時人壽長短。不說同劫,亦不相違。如是我聞。

贊曰

贊曰:今此經中總有三分。初從如是下至合掌住立佛前。說經因起分。次爾時優婆離下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是發請廣說。爾後爾時尊者阿難下至禮佛而退。是聞名喜行分。神光炬燭驚集有緣。舌相舒耀總持方演慈氏應時獨悟請記佛前。釋迦為益當來因斯記別。故名說經因起分也。婆離見悕記相。復念往昔佛言。所以發言申請。世尊為其廣說。故名發請廣說分。陳事既周時眾獲益。將冀流通後代。慶喜問其經名。聞法者積喜於胸懷。愛道者奉言以行學。故名聞名喜行分。初分之中復分為二。一說經通所因。如是我聞等諸經通有故。二說經別所緣。爾時世尊出廣長舌下是此經別有故。或初名證信序。委證此經破疑生信故。後名發起序。顯發此經起之所由。今隨義增各標別稱。不爾信起豈不通耶。若依古師通序有六。今依佛地通序有五。一為令生信總顯己聞言如是我聞。二說者聽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三法必有主。欲顯主尊法必勝益。故須稱佛四說必依處。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化身所居非報土也。五教所被機放光召集根宜聞。故阿難請其四事佛遣致其通。由世尊為斷眾疑。慶喜又陳別序。俱承佛教並利玄宗。觀教釋文何容一準。佛地論說。如是之言依四義轉。第二句如是此經離執無損減謗。第三句如是此經離執亦有亦無相違謗。第四句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痴謗。或分別不能離增減異分。結集法時。傳佛教者依如來教初說此言。為令眾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從佛聞。文義決定無所增減。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惟當勤修學一時。
贊曰:第二說教時分也。法王啟化。機器鹹集。說聞事訖總名一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假立名。論有二解。一道理時。說聽之徒雖唯現在五蘊。諸行剎那生滅。即此現法有酬於前引後之義。即以所酬假名過去。所引之義假名未來。並於現在法上假立。即說聽者五蘊諸法剎那生滅。前後相生事緒究竟假立三世總名一時。非一生滅名為一時。二者說聽二徒識心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自體。聽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不相應行蘊法處法界所攝。此中不定約剎那。亦不定約相續。亦不定約四時八時及十二時。亦不定約成道已謝竟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演說。聽事訖總名一時。由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得淨耳意聞一字義一切皆解。或說者少時聽者多時。或說者多時聽者少時。故不定說一念多劫之時節也。由於一會聽者之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或促多劫短念。亦不定。故但約說聽究竟名一時更無異義。問何不別說四時六時。答晝夜時分諸方不定。經擬諸方流通。所以不得別說。問何不別說成道竟後若干時節。答雖隨化相亦可言之。然凡聖所見佛身報化所說淺深成道近遠各不同故。經擬凡聖同行。所以不得定說。問處中有淨穢。隨機定說處。時中凡聖殊。何容不定說。答說處標穢淨。穢可定知。說時短長凡聖不可準一。會機宜有利有鈍長時短時。如何準定。故處定說而時總言佛。
贊曰:第三教主也。佛陀梵音。此略雲佛。有慧之主。唐言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稱為佛。如次不同凡夫二乘菩薩三種故以為名也。佛地論雲。具一切智一切種智。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即古所言無明惛睡覺法相理中覺空智有智理智事智真智俗智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之差別也。準依梵本。標薄伽梵。即第十號。以此一名總標眾德。由此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此以翻譯之主意存省略隨方生善故稱佛名。問此三身中何身所攝。答準所施化即是化身。文殊在中亦通報佛。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推功歸本即是法佛。由機不同一處見異亦非定準。彌勒八相之尊說者故成化佛。理通報法義亦無違。今顯主尊教。隨最勝初標勝主。令生喜故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繞祇陀苑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
贊曰:第五教所被機也。於中有二。初放光集眾。後矚光眾集。問何故此經放光集眾。余經不爾。答彌勒上生因深果遠。若不警召有緣。有緣無由聞見。又無明昏夜覺照難生。不警群機無由自悟。故放光召集不類余經。集眾中有三。初放光。次雨花。後化佛說言。此即初也。於中有六。一明化主世尊。二明時在初夜分。三明處舉身。四明神變放光。二眾聞經。於當來世彌勒佛所普得度故。言七匝者。表令出家者現在未來破七隨眠故。除身語七諸惡業故。持七支戒故。當超七生得七覺分故。法應如是有金色光猶如霞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華。
贊曰:第二眾集也。於中有三。初四眾集。次二眾集。後八部集。國中有四。一苾芻眾。二苾芻尼眾。三近事男眾。四近事女眾。苾芻眾中有四。一耆舊尊宿眾。二少欲杜多眾。三神通外化眾。四智慧內德眾。此即初也。梵雲阿若多解也。憍陳那婆羅門姓中之一性也。憍陳如訛也。梵薩縛遏剌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雲悉達多訛略也)太子逾城之後。棲山隱谷己身殉法。父王淨飯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濕婆此二馬勝。二拔提。三摩男呴利。舅氏二人。一憍陳那。二十力迦葉。王雲。我子舍家修學孤游山野。故命汝曹隨知所止。內則叔伯舅氏。外則君而且臣。凡厥動靜宜知進止。五人銜命相望營衛。因即勤求欲期出要。每相謂曰。夫修道者苦證果耶。樂證果耶。宣唱從禪定起趣世尊所。舊經或雲尊者了本際。或雲解無智。皆得。阿若多義。不正得名。又不解憍陳那之姓故也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
贊曰:第二少欲杜多眾也。摩訶大也。迦葉波飲光也。略故云迦葉。此婆羅門姓。飲光仙人種。昔有婆羅門獲證仙果。身皮金色飲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種。以姓標名。又迦葉身光飲日月光故以為名。付法藏傳雲。。得既到夫家夫婦相對。各皆清潔了無異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嚴塗一房令其同舍安置一床。迦葉語婦。我若眠息汝當經行。汝若眠臥我當經行。後次婦臥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葉見已以衣裹手舉著床上。婦便驚悟而責之異。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復何緣竊舉我手。迦葉答言。有蛇來入恐傷汝手妨廢修道。是故舉之實無染意。即指蛇示。婦意乃悟。夫婦節操深厭世間。啟辭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見已遂便聽許。於是夫婦俱共出家來至佛前。佛為說法。即於此時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婦於後時亦得阿羅漢。迦葉在世常與如來對座說法。佛滅度後所有法藏悉付迦葉。迦葉後時結集三藏竟至雞足山。全身不散。後彌勒佛出世之時。從山而出。在大眾中作十八變度人無量。然後滅身未來成佛號曰光明。如法華中佛為授記
贊曰:第四智慧內德眾也。梵雲設利弗呾羅。設利此雲春鶯亦云鶖鳥。弗呾羅雲子。今訛略故云舍利弗。母未懷子前言詞訥鈍。每共弟摩訶俱絺羅論議。常不如弟。懷子以去辨捷難酬。捔論恆勝。以母多辨號曰春鶯。。舍利子見其威儀閒雅即而問曰。汝師是誰。曰釋種太子厭世出家成於正覺。是我師也。舍利子曰。所說何法可得聞乎。曰我初受教未達深義。舍利子曰。願說所聞。馬勝乃隨宜演說。舍利弗聞已即證初果。遂與其徒一百人。亦云二百五十人。往詣佛所。世尊遙見指告眾曰。我弟子中智慧第一彼來者是。至已頂禮願從佛法。世尊告曰。善來苾芻。聞是語時戒品具足。過半月後復聞佛為長爪梵志說法聞餘論而鹹悟。遂證阿羅漢果。後阿難承佛告滅期。展轉相語各懷悲感。舍利子深增戀仰。不忍見佛入般涅槃。遂請世尊先入寂滅。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告謝門人亦至本生里。侍者沙彌遍告城邑。未生怨王及彼國人莫不風馳。皆悉雲會。舍利子廣為說法。聞已而去於後夜分正意繫心入滅盡定。起已而寂滅焉摩訶婆闍婆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
贊曰:第二苾芻尼眾也。梵雲摩訶缽剌闍缽底。摩訶雲大。缽剌闍雲生。缽底雲主。即大生主。舊雲婆闍婆提。此雲大愛道。皆訛謬也。佛母摩訶摩耶夫人此雲大術。早為遷壽。生主是佛小母。故稱為姨母。為育養世尊因證正覺。佛之所化三乘聖人名曰大生。或大者眾義。一切眾生皆為佛子。姨為佛母。大生賀賚故言大生主。佛許出家事如律說。梵雲苾芻此具五義。一曰怖魔。二雲乞士。三雲淨持戒。四雲淨命。五雲破惡。尼者女聲。女有五德名苾芻尼。言比丘尼者音訛略也。與其眷屬一千人夜矚神光俱來佛所。
贊曰:第四近事女眾也。梵雲毗舍佉。此雲黑鹿。因兒得稱名毗舍佉母。鄔婆斯迦雲近事女。斯女聲也。業行清潔皆能親近苾芻尼眾大阿羅漢尼故。鹿子因緣如經廣說 復有菩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 贊曰。自下二眾也。梵雲菩提薩埵。此略雲菩薩。菩提覺義。智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依弘誓語故名菩薩。又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或薩埵者勇健義。不憚處時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薩。又菩提即般若。薩埵謂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樂一切有情故名菩薩。摩訶大也。薩埵如前。今此菩薩位居十地。為簡於小故言大薩埵。梵雲跋陀婆羅。跋陀者賢義。婆羅者護義。此雲賢護菩薩。具大賢德護念眾生弘護佛法故名賢護。與其徒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贊曰。梵雲曼殊室利。此雲妙吉祥。文殊師利音訛也。鴦掘摩羅經言。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諸有聞名敬禮歸命種種事業菩薩皆能為作吉祥。神用無比名妙吉祥。法王子者久應證覺跡履因位。紹繼灌頂佛之太子。由此獨標法王子稱。亦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此二因緣如經所說。前大智眾此大悲眾。前今聖眾此先聖眾。前十地眾此紹位眾。故名二眾。法花論雲。跋陀波羅等十六人威儀不定具種種行。故此別標。何故先列聲聞後彰菩薩。聲聞等類形像同佛。出家威儀常親近佛。令諸菩薩於聲聞眾生恭敬。故舍憍慢故天龍夜叉乾達婆等一切大眾睹佛光明皆來集會。
贊曰:第三八部眾也。八部者。一天。二龍。三藥叉舊雲夜叉。四犍達縛舊雲乾闥婆。五阿素落舊雲阿修羅。六揭路荼舊雲迦樓羅。七緊捺路舊雲緊那羅。八莫呼路伽舊雲摩睺羅伽。藥叉者此雲勇健或雲暴惡。飛行空中食啖生類。亦攝地行諸羅剎婆。羅剎婆者此雲可畏。犍達縛者此雲尋香行。諸作樂神中有此等輩。由此西方呼諸散樂名犍達縛。不作生業尋食香氣作樂乞求。阿素洛者此雲非天。阿之言非。素洛雲天。提婆之異名也。多行諂詐無彼天行故云非天。揭路荼者妙翅鳥也。翅羽嚴麗雜色莊挍特異眾禽。禽中最大。舊雲金翅鳥。一切飛禽皆此所攝。緊捺洛者此雲歌神。莫呼洛伽此雲大腹田父。蝦蟆蟒蛇等類皆此所攝。此中且舉彼類之首。其中一一各有無量形容異類。如是等輩一切大眾睹佛光明皆來集會。由佛智悲廣為引化。有靈之類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潤萌牙。冀智藥而除眾苦。如歸慈父若趣醫王。但由平等慈非恩沾動植故也。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
贊曰:上明說經通所因。下明說經別所緣。於中有五。一出舌放光。二有多化佛。三化佛說法。四釋迦自陳。五彌勒領悟。此即初也。將說深經先出舌者。明授彌勒記濟度有緣不妄語也。三十二相中舌廣博相。凡時舌相但覆面輪至發等際。若作神通或覆大千。或更無量。智度論說。佛與阿難從舍衛國向婆羅門城。時婆羅門城主信屬外道。佛即問言。樹種大小。彼即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復語言。誰當信汝。婆羅門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非虛妄也。佛即語言。我見此女淨心施佛得大果報。亦如此樹因少報多。時婆羅門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即時舉手大聲唱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諸人聞已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請佛供養。即破制限。王與群臣亦歸依佛。佛為說法悉獲道果。故今出舌顯授當記眾生修行願至彼所定得往生。表不妄語故。般若論解。不妄語者雲於授記曾不妄語。放千光者表小千界。各有化佛破諸眾生愚痴暗故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佛。
贊曰:第二有多化佛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各有千化佛。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者表大千界。當來同有百億彌勒一時生故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
贊曰:第三化佛說法於中有二。初總後別。此初也。身別故異口。語等故同音。清淨諸大菩薩者。謂第十地因已圓滿障亦微細名為清淨。或八地已上一切煩惱皆不行故名為清淨。或初地已上證性淨理能伏諸惑令總不行名為清淨。此三解中初解圓得。次解任運相續而得。後解分證。一切無違。甚深者微妙義。不可思議超分別心言說道故。梵雲陀羅尼此雲總持。念慧二能總含眾德以為體性。識達簡擇明記不妄。能以少略含多廣故名為總持。法者教也。說彼法故也。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門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
贊曰:此下別列也。此四別者。一喜有。二解空。三於因無礙性。四於果大解脫。解脫即無相。或第三謂四無礙解。外化辨才。第四謂諸福慧內德解脫。或八地任運得初二。九地得第三。十地得第四。或四總持。一法。二義。三能得菩薩無生法忍。四諸明咒。如次配之。教法名有。所詮義名空。無生法忍名無礙性。得此忍已於一切法無礙達故諸咒名為大解脫。無相能解脫障縛不可分別名無相故。如幽贊中略已顯示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
贊曰:第四釋迦自陳。欲明所記不虛故今化佛同說。如說法花。能寂自陳猶恐他惑。多寶塔涌為證方明。今亦如是。非但我言。化佛同唱。欲令彌勒深悟解。故佛以法義二持廣宣教理。故以一音演其百億。以略含廣名總持也。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億陀羅尼門。
贊曰:第五彌勒領悟也。於中有二。一明領悟二明請記。此初也。因行久圓果今示證。微假資習多有所成。釋迦一音才宣。百億彌勒領悟萬倍解生。由此應時即得百萬億也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下。爾時優婆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
贊曰:上明說經因起分。下明發請廣說分。一生補處受記非輕。示相勸生嚴因寔重。若不因請而說。補處之相未尊。若無請而自談。欣當生心不重。故放光集眾普召有緣。假請談經令興重業。於中有二。初辨外果後辨內果。辨外果中復分為三。初波離啟請。次世尊廣答。後佛告優婆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下結勸生彼。請中有二。初明請軌後明陳請。此即初也。梵言優婆離此雲近執。佛為太子。彼為佛大臣親近太子。執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人。非也。今雲優波離訛也。亦從座起者。既見彌勒位立。優波離垂斯啟請。是故稱。亦表聞彌勒之事當證菩提故。從座起頭面作禮者。屈己首尊禮佛卑足。一心頂戴虔恭深故。憍慢久除為顯成佛尊貴因故。無見頂相之妙業故也。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
贊曰:下明陳請。於中有二。初舉昔生今問。後顯今征後問。此初也。前言世尊呼佛。又言世尊談佛。談佛往昔說彌勒故。世出世尊略言世尊。即是第十薄伽梵號。梵雲毗奈耶此雲調伏。調和控御身語等業。制伏滅除諸煩惱故。即是廣律本也。古雲毗尼或雲毗泥皆訛也。近執明究律藏頗亦諳經。受記多在律中。因斯起問。阿逸多者此雲無能勝。彌勒字也。名彌勒字阿逸多。往昔佛在耆山說。次我後當成佛者名曰彌勒。時有菩薩名曰慈氏。從座而起白言世尊願我未來作彼彌勒。佛言可爾。故今騰昔而生後問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
贊曰:顯今征後問也。文有其二。初舉今征後生之處所。後舉今征後生處淨穢。此初征也。波離下器情局小乘。以己所知輒揣尊極。小宗說於菩薩三劫猶是凡夫樹下三十四心方成聖者。欲恚害覺時亦未已故言凡夫。未斷諸漏。漏有三種。如法華贊。生何處者。三界何界五趣何趣四生何生九有何有。觀因驗果未遣心疑。唯願法王指陳生域。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贊曰:征淨穢也。從緇落飾形貌出家。常現威儀不修禪定。受姨母之妙服。欲貪未遣。矚毫光而不識。尚有無知。佛記果圓理深難測。命終生處淨穢何方。但以菩薩不起滅定而現威儀。將繼法王。遂取金疊讓。推光位等問豪光。波離不知乍謂。無定情粗睹相真疑有惑。禪定有九。煩惱有十。如余處說。然且成佛之先必在睹史一生補處大小共同。波離挾己下心輒量上位。示有不知以發今請。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贊曰。下佛廣答有二。初敕聽許說。後依問具申。此初也。諦者審諦。聽音察理。貴在審情。恐聽不明。重令諦聽。極妙作意名善思念。如來者第一號也。涅槃經雲。如過去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等來至涅槃故云如來。應者第二號也。應已求害煩惱賊故。應不復受分段生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正遍知者第三號也。正知遍知名正遍知。非邪小知。正滿知故。具二種智知空有故。上來三號如次斷德恩德智德。阿耨等者。阿之言無。耨多羅雲上。三言正。藐言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諸法莫先名無上。理事遍知名正等。離妄真照名正覺。或智斷圓名無上覺。簡異生邪智名正覺。簡小乘分智名等覺。簡菩薩缺智復名正覺。下一覺字貫通上文。彌勒當圓證此獨得全名。記者識也驗也。佛自稱三德。今為汝等驗識分別慈氏菩薩當來成佛之事。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贊曰:下依問具申有二。初答生處。後答淨穢。此即初也。從今十二年後者示受記。已求超生死十二緣。故生兜率天而為補處。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婆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
贊曰:下答淨穢有二。初正答淨穢。後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下結此所因嘆處勝妙。國中有三。初五百億天子造外眾寶宮。次一大神造法堂內院。後五大神於此二宮種種嚴飾。夫諸天福力果出自然。況補處之宮豈更須他造。欲顯福異余天果從他作諸天敬重發願嚴因。又諸天資具凡業所生。知足宮園必由勝行。外陳他作內表修因。譬人王之內苑似天帝之喜園。不說自然之報唯陳他造之果。皆是菩薩未上生前。預知欲生髮願先作。國中有三。一諸天植因發願。二時諸天子作是願已下明天願果。三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下龍王守護。初復有三。初明植因。次我今持是等下正明發願。後如是諸天子等下明行願皆同。國中復二。初明所因。後明植因。此即初也。修願行之所因者。一為修檀度。初業之妙行故。二為供養菩薩故。菩薩盡此一生必定成佛福田既大。故應植因。因者檀度。緣者願助現傍資者。天之福力由現。天福傍資因緣二種力。故變成天宮因緣之果。冀在良田天之福資變成宮殿。五百億者。由信精進念定慧五根為勝因緣內證法苑樂外感五百億天為造宮殿。修余萬行資此五根。故以百億為稱。或是菩薩化預莊嚴。準報土中所有嚴飾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故。此所說五根為因
贊曰:此有二嚴。六地作十二因緣觀。厭生死苦樹。感七寶樹故。思慧風動樹觀緣起故。七寶樹者七十七智觀所引。故七地純作真無相觀。證法性色感妙色故。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
贊曰:此有二嚴。八地相土皆得自在故能現起閻浮金光。此於諸金最為第一。近閻浮樹水下而有色蔽諸光。故偏舉此。九地成熟四無礙解。化利眾生出生善根感寶女故。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
贊曰:此第十嚴女執諸寶及眾瓔珞。此寶瓔珞出妙音樂。第十地中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無礙神通感寶瓔珞貴莊嚴故。雲雨說法感樂音故。此上十嚴皆由內具彼德外招彼果。十善業道十力智等隨應釋相。時音樂中演說不退轉地輪之行。
贊曰:重顯前嚴有四。一廣第十樂音說法。二廣第六七寶行樹。三廣第四破暗光明。四廣第二垣牆高厚。此初廣樂音也。不退有五。一未信者信。信不退故。二未定者定。位不退故。三未得者得。證不退故。四未修者修。行不退故。五已斷者不生煩惱。斷不退故。此乃三乘通不退地*輪之行。*輪能詮。行是所詮。正*輪者。唯所詮行。摧滅移轉行周圓。故行即*輪。今言*輪之行。故知教名*輪。說彼五位所修行也。以彼聽眾具三乘故*輪有五。一自性。二眷屬。三因。四境。五果。如章中說。今明行者。即攝初三或攝一切。其樹生果如玻璃色一切眾色入頗梨色中。
贊曰:第二廣樹。頗梨色者。謂紅赤色此為根本。一切寶色為此所含皆入此色。顯所化眾生究竟位皆歸一乘
。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
贊曰:第三廣破暗光明。右旋宛轉表菩薩行一切不離智慧光明及慧所引拔苦與樂大慈悲法。大慈以無嗔為性。大慈以無嗔無痴為性。此各有三。一有情緣緣假有情。二法緣不見有情但唯有法。三無緣法相亦無唯有真理。或有情緣緣有情起。法緣緣十二分教起。無緣緣真如起。無所緣故。彌勒慈尊導萬物故演慈悲之法。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贊曰:第四廣垣。垣謂圍墉。高六十二由旬者。顯生彼者逾破六十二見故。厚十四由旬者。御摧十四不可記事故。此四嚴中初二進行皆歸一乘。發心證果有差別故。次一破嗔痴濟有情類。後一永斷外道邪見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
贊曰:造宮之中下第三段龍王守護有三。一明守護。二雨寶樹。三次樹說法。此初也。法王教化天神警衛。恐致外侵龍王守護。五百億者。顯內具五力四魔不能屈伏。外有龍王非人不能逼害。內持五戒諸惡不侵。外感龍圍橫災自滅。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
贊曰:明雨寶樹。因五力起七財故。感龍王雨樹嚴飾。七聖財者。謂信戒聞舍慧慚愧。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掁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贊曰:明樹說法。風喻大悲。任運所擊真俗智樹棠觸談演如是等法。所謂一切有漏逼迫自性皆苦所執。法體都無名空。有為起盡遷流生滅無總自體。一常實我。由此能令諸修行者越到彼岸名波羅蜜。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
贊曰:明外果中次下第二明大神為造法堂。慈氏內院也。以堂為主名造法堂。據實而言。具造內院。至下當悉。於中有三。一發願。第二既發願下所願果遂。第三爾時十方無量諸天下諸天睹勝發願往生。國中有二。一明儀軌二明發願。此初也。普憑威力遍禮十方。欲解廣大發弘誓願。雖知凡聖同感內院方成菩薩。力增多由聖現。一大神者。表無漏智慧型起妙土。佛地經雲。勝出世間善根所起如如意珠有神用。故亦是凡夫發菩提心加行智感。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
贊曰:正明發願。宣妙義舍名善法堂。表親尊重。珠從額出。內院宮字如下自陳。法堂尊勝故標願首。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百億寶珠琉璃玻璃一切眾色無不具足如紫紺摩尼表里映徹。
贊曰:下明願遂。於中有五。一明作宮。第二時諸園中下作園。第三亦有七寶大師子座下作座。第四時宮四角有四寶柱下作柱。第五如是天宮有百萬億無量寶色下天宮天女寶色皆同。作宮中有八。一明作宮。二欄楯。三天子女。四手生花。五光明。六樂器。七起舞。八說法。作宮殿中有二。初出珠後作宮。此初也。琉璃碧色。頗梨紅色。一切眾色皆具足者。額上之珠舉碧紅為首。自餘眾色一切皆足。或此二寶一切色類皆悉具足。紫謂紫色。紺者說文雲。帛深青而陽赤色含紺也。青而含赤色。今此紺者與彼稍異。如紫青色。如意神珠表里映徹。
贊曰:內修解脫智見蘊。外感大神名曰正音聲。智順正理。如正音聲故。出眾水者。智水潤渡正覺牙故。五百億花嚴眾德故。二十五玉女者。利益出生二十五有諸善根故。此諸玉女出諸聲者。二十五有一切眾生皆歸念故。出世間聲美妙可愛故。勝天魔後所有音樂。或五大神凡持五戒之所感得。亦是五通之所招集。神通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次之所感現。
贊曰:自下第二答生彼天。於中有六。一生處。二生相。三身量莊嚴。四異聖神變。五相好光明。六說法利益。此即初也。七寶台者。七財飾故即法堂也。師子座者。於彼台中法王位極得無畏故。忽然化生者。四生中最勝故。自余諸天於父膝上忽然化生。彌勒乃於師子座生。凡聖異故。欲顯菩薩離欲生故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
贊曰:第二生相蓮華上者。於師子座上更有蓮花。一切佛座淨土等中皆坐蓮花。表出生死之淤泥秀二乘之濁水故。結跏趺坐者。如盤龍居。以左押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既將說法顯作吉祥。身色如金表可寶重
有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門常出最上殊勝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圓妙好。如末達那亦猶天蓋。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紺青光淨如孔雀項。紅暉綺飾色類赤銅。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隨眾大小不增不減。應理無差。是六十五。世尊頂相無能見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約分明莊嚴。妙好如赤銅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時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現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衛。身無傾動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遠震。一切噁心見喜恐怖見安。是第七十。世尊音聲不高不下。隨眾生意和悅與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隨諸有情類言音音樂而為說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觀諸有情類。贊善毀惡而無愛憎。是七十五。世尊所為先觀後作軌範具足令識善淨。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無能觀盡。是七十七。世尊頂骨堅實圓滿。是七十八。世尊顏容常少不老好巡舊處。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綺畫。色類朱丹。是第八十。善現是名八十隨好。善現如來應正等覺成就如是諸相好。故身光任運能照三千大千世界無不遍滿。若作意時即能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照面各一尋。若縱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現。諸有情類便不能知晝夜半月月時歲數。所作事業有不得成。佛聲任運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時即能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世界。然為利樂諸有情故聲隨眾量不減不增。善現如是功德勝利我先菩薩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已能成辦。故今相好圓滿莊嚴。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皆獲殊勝利益安樂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財法二種布施攝諸有情。是為甚奇希有之法。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發心二長時三無間四殷重五無餘之所感得。如瑜伽論三十七說。故一一相有五百億光。八十隨好中由行八萬四千教行。逗八萬四千根病。因之所感。故一一好艷出八萬四千光明雲。艷者美義。非是焰義。雲者出生蔭覆之義。三百五十法皆行六度。合二千一百。除貪嗔痴及等分。行由此復成八十。四百又各能除四大六塵所生過失。故總合成八萬四千。
贊曰:第二教回願。文勢有二。初嘆業勝。雖諸凡夫不斷結使異於聖者。若修六事神用廣大必定往生。如得六通聖者無異。
贊曰:第五生彼利益中有二。初滅罪也。無間罪劫一增一減。余處罪劫歲數為之末劫。凡夫行多庸鄙能超惡境祈彼淨方。夙運不殫生為上品。況乎靈景獨在毫光心專諦觀不超生死者也。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贊曰:四值星宿劫佛也。小乘中說。初劫逢七萬五千。第二劫逢七萬六千。第三劫逢七萬七千佛。依涅槃經第六卷行四依中。初依在地前逢五恆沙佛。第二依在前六地逢六恆河沙佛。第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恆河沙佛。第四依在第十地逢八恆河沙佛。初地菩薩得值百百億佛。二地千百億乃至十地無量無邊。故生彼者因見彌勒得逢星宿劫千佛。此何疑也。受菩提記者。此句通上。賢劫諸佛亦為受記。受記有六。如菩薩地說。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
贊曰:此第二段八部聞名敬喜往生。即是第二中品生也。於中有二。初明敬喜發願往生。後明不願生聞名亦利益。此即初也。四眾八部先不犯戒亦不造惡。罪輕微者聞名心喜語發恭敬身禮拜者。由因勝劣當果雖殊。天贊罪除不退值佛。與前無異。具三業者中上品生。唯具二業中中品生。若唯一業中下品生。恒生正見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
贊曰:此明有善有三。一恒生正見。翻前邪見。二眷屬成就。翻前不作諸惡律儀。諸惡律儀者惡眷屬故。三不謗三寶。翻前不墮闇處。不生邊地恆逢三寶生信向。故不但中品無四惡有三善。上下品生隨應亦有。欲明聞名者改八部之異形受四生之勝體。偏於中品而獨明之。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贊曰:此第三段二眾犯戒悔淨往生。即是第三下品生也。於中有三。一悔歸罪滅修行往生。二見得不退。三未來值佛。國中有三。一罪滅罪滅有二。一者先受戒禁而後犯之。二者先不受戒造眾惡業。聞名歸禮兩手二足及以頭首五體投地至誠懺悔罪速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
贊曰:二修行也。設不作罪懺悔願生。但修十行定得生彼。一聞名稱。二造形像。三香供。四花供。五衣服供。六繒蓋供。七幢供。八幡供。九身恆禮拜。十心口繫念。此人慾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贊曰:三往生也。犯戒造惡。悔歸清淨聞名修行。命欲終時菩薩放白毫之妙光滅其罪暗。雨綺花之麗色長其道種佛天來迎。表慈深故須臾往生。顯業勝故。此中有三。懺悔造像供養禮拜及繫念者下品上生。懺悔造像供養禮拜不恆繫念者下品中生。懺悔造像供養而已不恆禮拜不常念者下品下生。雖歸懺悔罪得銷除。不造形像供養禮拜等。或但形像或但供養或但禮拜或但繫念或一稱名亦下下品。說不生彼三會之中亦得度脫。值過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贊曰:第二見得不退轉也。善根久熟見便禮敬。慈悲自起疾得聞法。除不信心速得不退。於未來世得值恆河沙等諸佛如來。
贊曰:第三未來值佛也。上來三類明九品生。並內眾中親得見佛速聞法也。若生外眾。雖第九品任運後時還成不退。佛號慈尊。善自長故。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當為未來世一切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受記。
贊曰:第二勸行也。且論持戒不論餘業。舉其極小一日至七日亦得往生。何況多年多生修行。以一切善十善攝盡故思念之。行據重者名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
贊曰:第三教願也。有行無願。而行心孤未必得生慈氏所故。有願無行而願必虛。前既無因果不生故。所以教願與行相扶。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坐一蓮華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贊曰:第四滅罪有三。一逢緣駐想。二聞名起敬。三禮拜投誠。此即初也。初緣有二。一有情二諸法。見一天人者。隨遇一有情緣即念彌勒。有苦念拔。無樂念與。惡者念除。善者念攝。勝者欣求。劣者念厭。善友念崇。惡友念拒。見一蓮花者。隨遇一法即念彌勒。好法思供養。惡法思不遇。染法欣斷。淨法欣修。此中且舉有情及一法即念彌勒。此意總顯作上生業。二品修者逢緣思念。一切時念不暫休廢。若一念頃念滅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慈氏宿願念者心專故致於此。阿彌陀佛八十劫滅。彌勒昔願力不同。慈悲深淺樂苦土殊。欣心輕重有差別故。如前校量中說。
贊曰:此明不樂生業力未滿者龍花三會亦發道心。其前樂生三品業滿龍花三會悉得道。此唯發心故成差別。菩薩處胎經第二卷說。汝生快樂國。不如我國苦。汝說法甚易。我說法甚難。初說九十六受我五戒者。次說九十四受持三歸者。後說九十二一稱南無佛。據實上品生修六事法。彼經唯言受我五戒。初會度者但舉行者修六中一。威儀不缺攝。上下品生唯一事故。受持三歸第二會度者中三品中中上品生。具三業故。一稱南無佛第三會度者下三品中下下品攝。唯口念故。彼經且舉三中各一。粗俗所修非具顯。故不相違也。說是語時無量大眾即從座起頂禮佛足禮彌勒足繞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
贊曰:勸生彼中自下第二大段眾發希願有二。初眾發希願。後佛記生。願中有二。一明威儀。二明發願。此初也。從坐起者。表生於彼從生死起。禮二足者。舍煩惱故。繞佛菩薩百千匝者。顯百千生常不離故。未得道者各發誓願我等天人八部今於佛前發誠實誓願於未來世值遇彌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贊曰:此發願也。未得道者但舉凡夫。聖隨願故不還無學等神通可往。勵勸末代故唯舉凡不談聖往。未來值遇三會得度。舍此身已方願生上。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贊曰:下佛記生。汝等及未來下品行者乃至一念稱彌勒名皆得生彼。況能修福持戒上品不生。三乘五乘皆度脫故。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贊曰:勸生彼中第三大段結成正觀。為度末代殷勤勸往。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說彌勒所有功德亦記未來修福眾生所得果報我今隨喜。
贊曰:一部之中第三大段聞名喜行分。於中有四。一問。二答。三時眾獲益。四喜退流通。國中有二。初贊說隨喜。後正問持名。此初也。嘆凡及聖功德業果。故成前說皆通二感。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當何名此經
贊曰:此問持名。唯然者敬諾詞。此經要妙如何受持。行之儀軌復何名之。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
贊曰:第二隨答為二。此答受持。我今滅度末代無依。故勸受持敕令不妄。為令未來近受天中之法樂舍四趣之淪喪。遠示菩提之妙相出三界而超驤。經在有善植根法。滅便斷佛種。佛謂圓覺。種名為因慧。學故慧生。不學種斷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亦名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如是受持。
贊曰:此正答名。說彌勒菩薩涅槃之事故以為名。示生彼相令有瞻觀。勸發道心流通萬代。依名釋義。如是受持。受謂領納之在心。持謂任持之不妄。佛說是語時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
贊曰:第三時眾獲益有二。一聖益後凡益。此初也,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皆願隨從彌勒下生。
贊曰:此凡益也。不但當時發心。亦願未來隨下。佛說是語時四部弟子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贊曰:第四喜退流通。得未曾有由此歡喜事訖。依教故退流通。惡果惡因生於季俗之末。佛前佛後長於無暇之中。欣生淨土妙行不成。若冀天宮恐勝因無結淨土。雖無惡染聖教自有參差。天宮雖有欲樂。道理定無疑惑。厭塵境者觸事染而不染。耽欲樂者是事不染而染。戒業缺然福慧淺薄。佛既應物機而現穢。凡亦契聖境而欣生。上聖上賢皆為此業。下凡下位何得越之。故行同者皆應專習。率已穿鑒。望充生因。自余狀跡具如別傳,大宋高僧傳第四雲。後躬游五台山。登大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山岩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徒步陟彼層峰。皆琉璃色。盡見諸國土。仰望一城。城中有聲曰。住住咄。基公未令到此。斯須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眾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劍一鐔曰。割腹當見矣。基自割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投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牧如黃梁粟粒(云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