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分析法

彈性分析法

彈性分析法是通過對商品進出口供求彈性的分析,研究匯率變動對貿易差額影響的國際收支理論。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危機後,各國實行競爭性的貶值政策,匯率變動頻繁。英國經濟學家J·V·羅賓遜在其1937年出版的《就業理論文集》一書的《外匯》 篇中,以馬歇爾彈性理論為基礎,首次正式提出了國際收支彈性分析法。以後L·A·梅茨勒和A·P·勒納等經濟學家作了進一步發展。後又經過F·麥克勒普和G·哈伯根等人的努力,彈性分析法才成為國際收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彈性分析法
  • 外文名:elasticity approach
  • 前提:其他條件不變
  • 領域:物理
  • 效果:取決需求彈性
理論前提,歷史背景,理論假設,評價,貢獻,局限性,

理論前提

該理論的前提假定為:①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只考慮匯率變化對進出口商品的影響。②貿易商品的供給幾乎有完全的彈性。③充分就業和收入不變,因而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這些商品和其替代品的價格水平的函式。④沒有資本移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
在這些假定下,該理論以進出口商品供求的價格彈性為基本出發點考察匯率變動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即考察匯率變動對進口總值和出口總值的影響。出口總值等於出口價格乘出口數量,進口總值等於進口價格乘進口數量(進出口值均以外幣表示)。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貿易收支,取決於進出口商品需求與供給的彈性。
假定供給具有完全的彈性,那么貶值的效果取決於需求的彈性。
進出口商品的供求彈性是指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對進出口價值變化反應的程度。彈性大,說明進出口商品價格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進出口商品的供求數量;彈性小,則情況相反。一國貨幣貶值會使出口價格下跌而促進出口,進口商品價格提高而抑制進口,但這並不意味著貿易收支逆差會必然減少。因為貿易逆差的減少取決於貿易值,即出口值增加並大於進口值。而出口值增大隻發生在出口商品數量的增長率大於出口商品價格下跌的比率時,亦即出口需求彈性大於1時;進口值減少只發生在進口需求有彈性小於1而大於零時,進口才會減少。這樣,出口值大於進口值,貿易收支得到改善。

歷史背景

彈性分析法金本位制崩潰後的浮動匯率制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國當局所實行的貨幣貶值對該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影響,著重分析了在匯率貶值改善貿易逆差所需的彈性條件和匯率貶值對於貿易條件的影響兩個方面。這一理論最初由A·馬歇爾(Afred Marshall)和A·勒納(Abba Lerner)提出,以後又由J·羅賓遜(Jane Robinson)和L·梅茨勒(L·Metzler)在20世紀30年代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理論假設

彈性分析法是以馬歇爾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有以下假設:1、它只考慮在進出口市場上匯率變化的影響而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包括收入、其他商品價格、偏好等不變),進出口需求曲線本身的位置不變,因而貨物貶值的收入效應價格效應被抽象掉了。2、所有貿易商品的供給彈性為無窮大,因而按國內貨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價格不隨需求增加而上漲,與出口相競爭的外國商品價格也不因需求減少而下降。當進口需求減少時,以外國貨幣計算的進口商品價格不下降;當進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時,與進口商品相競爭的商品價格也不上升。3、假設沒有資本流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4、假設最初貿易是平衡的,匯率變化很小。

評價

貢獻

該理論的重要貢獻在於,它的分析糾正了貨幣貶值一定有改善貿易收支作用與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確地指出,只有在一定的出口供求彈性條件下,貶值才有改善貿易收支的作用與效果。

局限性

1、該理論把國際收支僅局限於貿易收支,未考慮到勞務進出口與國際間的資本移動。
2、該理論以小於“充分就業”為條件,因而做出了供給具有完全的彈性的假定。不適用於經濟周期的復甦與高漲階段。
3、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慮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經濟變數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以及其他一些相互關係。
4、它是一種靜態分析,忽視了匯率變動效應的“時滯”問題,匯率變動在貿易收支上的效應是呈“J形曲線”的。沒有看到貶值不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動,而是通過貨幣供給和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動來改善貿易收支的。
5、彈性係數在該理論中是一個最重要的參數,但如何確定,是一個極為複雜和困難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