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近代學者、教授)

張頤(近代學者、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頤(1887-1969),字真如,又名唯識,四川省敘永縣人。 中國現代研究G.W.F.黑格爾哲學的學者、教授。他對西方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有精深研究,是中國哲學界專門研究西洋古典哲學的先驅,著有《黑氏倫理研究》、《黑格爾與宗教》、《聖路易哲學運動》等。其論著促進了中國哲學界對黑格爾學說的了解和研究。歷史上另一位張頤就是道教第十七代張天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頤
  • 出生日期:1887
  • 逝世日期:1969
  • :真如
個人生平,學習經歷,留學經歷,工作經歷,個人思想,參加同盟會,出國留學的動機,東方黑格爾,建設中國,與魯迅相知相交,北大任教,赴蓉任職川大,解放後的生活,

個人生平

張頤(1887-1969),字真如,又名唯識,四川省敘永縣人。
中國現代研究G.W.F.黑格爾哲學的學者、教授。
張頤故居是四川省敘永縣馬嶺鎮鳳凰村一組(原余家三組)
老家很貧困,如今連馬路也沒通。

學習經歷

1907年,張頤在永寧中學求學期間受業師薰陶加入同盟會,後畢業於四川高等學堂,其間與謝持熊克武等共組“乙辛學社”,成為同盟會核心。1911年投入四川保路愛國鬥爭,辛亥革命後在蜀軍政府及四川省民政長公署任秘書。

留學經歷

1913年赴美國入密西根大學,獲文學學士、教育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1919年入英國牛津大學,再獲哲學博士學位,是中國第一位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獲得者。1921年赴德國入埃爾朗根大學研究康德哲學和黑格爾哲學,後赴法國、義大利考察,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工作經歷

1924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6年應陳嘉庚之聘任廈門大學副校長。1929年返回北京大學任哲學系主任。後就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特聘教授,1935年再度赴美考察一年。1936年回國後任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1937年6月代理校長。1939年任抗日戰爭時期遷往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返回北京大學任教授。1948年底回川。解放後任四川省政協委員及文史館研究員。1957年返北大任教,指導研究生,並擔任全國政協委員。

個人思想

他對西方古典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有精深研究,是中國哲學界專門研究西洋古典哲學的先驅,著有《黑氏倫理研究》、《黑格爾與宗教》、《聖路易哲學運動》等。其論著促進了中國哲學界對黑格爾學說的了解和研究。
中國首位牛津博士
1913年,川中才子張頤出國留學學習哲學,十年後學成歸國時,已是歐美學者眼中的“東方黑格爾”。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寫出多篇哲學論著。1936年,一心想報效家鄉的張頤回到成都,任職於四川大學。他的到來,使得川大“名流學者薈萃,蔚為大觀”。
1887年8月11日,張頤出生在四川敘永縣馬嶺鎮一個貧寒農家。幼年的張頤體弱多病,是個愛靜的孩子,雖有好幾個弟兄姐妹,但他並不喜歡和他們一起嬉戲打鬧。從6歲起,他就在父親的教授下,開始讀書,常能過目不忘。父親稍加解讀,也能領會於心。張頤13歲時,疼愛他的父親去世。其父彌留時,叮囑張頤的兄長,讓他們支持張頤讀書,說他很有才氣,不能耽誤他的前程。
張頤曾參加過一次童試,沒有考中,漸漸就有些厭倦科舉,而此時張頤的家鄉連年歉收,地方上的官僚、土豪卻在仗勢欺人、巧取豪奪,這使張頤憤恨無比,萌發了學習新學、追求民主自由的志向。但當他去瀘州投考川南師範,卻沒被錄取,只好到一個私塾讀書。張頤並不滿足在私塾里所學的東西,他很想找到機會學習新思想。

參加同盟會

1905年,清朝開始廢除科舉,大興學堂。此後不久,張頤高興地到永寧中學讀書。這是個新式學堂,學堂里有新校舍,還有很多圖書和科學儀器。而楊滄白、向仙喬等大學者,也在該校任教。這裡新學之風很盛,教師們很多是同盟會員,都是新思想的倡導者,常常給學生介紹《國粹學報》、《革命軍》、《民報》等革命書刊,並講解國內形勢,也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張頤入校後,深受革命思想的薰陶。
1907年,他經楊滄白介紹,與同學楊伯謙、黃隼高、陶子琛、劉吟楚、徐毅甫、姜靜甫七人,首批加入同盟會,並結為生死之交,號“永寧七君子”。同年,楊維從日本返回,熊克武、黃方、楊兆蓉、黃復生也到了永寧,與“永寧七君子”一起策划起義。一時間,同盟會員雲集,永寧中學也成為當地的革命司令部。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四川各地革命黨人策劃的起義,都沒能成功。張頤只得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到了成都。
1908年,張頤考入四川高等學堂,他的學費,也是靠朋友幫忙籌措的。在成都的日子裡,張頤結識了不少同盟會員,也和這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組織革命團體。不久後,清政府發布川漢鐵路路權和股金歸國有的命令,激起四川人民的憤怒,保路運動開始了。此時的革命黨人,準備把保路運動逐漸轉為革命運動,推翻清朝的統治。張頤和同志們一起印出革命文告,夾保路傳單中四處散發,這引起了總督趙爾豐的注意。於是趙爾豐逮捕了張瀾等“領頭者”,激起成都的老百姓的怒火。
此事一出,張頤等十多個革命者就在四聖祠開會,秘密商議對策。會上張頤提議,成都防備極嚴,革命力量也很薄弱,必須去外縣發動起義,以重慶為中心,才能有所為。眾人表示贊同。於是,張頤等人先後離開成都,四處奔走。張頤歷盡艱辛,到仁壽、青神、井研、榮縣、自貢等處奔走呼號,和當地的同盟會員洽談,後來來到重慶。

出國留學的動機

1911年,重慶宣布起義,成立蜀軍政府,張頤任都督府機要秘書,後來又代理炸彈團團長。成渝軍政府合併後,張頤來到成都,任民政長公署機要秘書,每天的工作就是寫些電文。這樣的生活,讓張頤感到索然無味,他一心想要出國留學。

東方黑格爾

1913年,張頤考取四川省公費出洋留學,終於得償所願。同年,張頤在回家鄉看望了親人後搭輪船去了美國,留學密執安大學。他立志留學十年,學有所成後,方才回國。
張頤想,“西方各國,何以富強,除科學發達外,其社會思想必有與中國相異之處”,於是他決定選習哲學。此後,張頤學習了邏輯、哲學史、政治哲學等,1917年初,他畢業轉入研究院,得到了學士學位。從此時起至1919年,張頤學業成績一直很優異,多次受到校長及系主任當眾表揚,於是“中國留學生張頤之名大噪”。他曾在1918年春得碩士學位,同年夏天和溫萊教授商決,寫出研討黑格爾哲學之倫理、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方面的論文,1919年夏天完成,經考試後,以特優成績得博士學位。
此時的中國,大批學者已先後返回國內。當時的北京大學曾想邀請張頤回國任教。而張頤在四川的許多故舊,也勸他回國。但此時的張頤正沉浸在哲學研究中,興趣正濃,並不想急著回國。
1919年9月,張頤轉到英國牛津大學繼續學業,他以進修生的身份研究黑格爾哲學。當時的牛津大學里,中國學生只有張頤一人,獨自在異鄉求學,張頤免不了有些孤獨。好在他人緣不錯,和監修員史密斯教授很要好,教授不僅耐心地給他講解疑難問題,還很關心他的日常生活。而還有不少教授,也常請他喝茶吃飯,或外出散步。張頤也趁著這些機會,提出自己遇到的學術問題。
但是,四川的留學官費已很久沒有寄來了,雖有友人和學校教授們的幫助,張頤的生活還是有些困難。1921年,張頤聽說德國的生活費用比較低,於是轉學德國埃爾朗埂大學研究班。到達後,張頤就開始努力學習德文,以求更深地研究康德及黑格爾哲學。在這裡,他常和各國哲學家一起交流,獲益不淺。1923年春,張頤寫成《黑氏倫理探究》(英文版),作為畢業論文,送回牛津大學審查,榮獲了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他是第一位取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而他又是第二次獲得博士學位,這在哲學界是很罕見的事。而張頤在所著的書中對黑格爾哲學作了全面詳細的論述:追溯其發展,指陳其特點,闡釋其困難,品評其意義,估價其可取處,批判其局限處。為此書作序的史密斯教授曾說:“特別重要的是張頤教授討論了黑格爾關於家庭及家庭和國家的觀點。在這裡他以他的批評超過了黑格爾,消除了一般西方思想和制度所根據的偏見……”
張頤的這本書很受歐美哲學界的重視,張頤也因此被譽為“東方黑格爾”。

建設中國

與魯迅相知相交

從1913年留學至1923年,已有十年。雖然張頤認為自己應該回國,但他已生活窘迫得沒有路費了,而且還欠了很大一筆留學費用。當時任成都高等師範校長的吳玉章,邀請他回國任該校教務長,並答應代領留學費用再給他匯去。
於是張頤在1923年8月去了法國巴黎,順便等著錢匯來。在法國,他還常去巴黎大學聽法國教授的哲學講演。1924年,張頤乘船回國。回國後,因四川局勢有變,他沒去成都。而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爭著聘請他任教,張頤於是去北京大學擔任哲學教授。
北大的學術氣氛一直很濃厚,學生也很勤奮,張頤很是滿意。他教的西洋哲學史、教育哲學、黑格爾哲學等課程。選修的學生非常多。但當時教授的薪水每月只能發兩成,張頤的生活很是拮据,一些教師紛紛離開。張頤雖不捨,但還是無奈地於1926年9月向北大請假,暫赴廈門大學任教。
一年後,張頤兼任廈大文學院長,不久又被聘為副校長。他在北大時,曾與魯迅先生同事,到廈大後,又與魯迅先生同在一起任教,宿舍也挨著,兩人過從甚密,經常相互研討切磋學問,相談甚歡,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1927年1月,魯迅離開了廈門大學。

北大任教

好友離去,張頤也不想久留,他在1929年回到北京大學任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後來又擔任北大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講座兼哲學系主任,在此期間,他請來了不少知名教授來校任教。張頤在北大任哲學系主任共6年,事務一直很繁忙,但他並未忘記治學。他的《讀克洛那、張君勱、瞿菊農、賀麟諸先生黑格爾逝世百年紀念論文》《關於黑格爾哲學回答張君勱先生》《余與張君勱先生討論黑格爾哲學之經過》《黑格爾與宗教》等論文,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寫成。

赴蓉任職川大

張頤本就認為,自己生在貧寒的鄉下農家,能夠赴歐美留學,有所作為,完全得益於四川省公費派遣。他回國後沒能回家鄉四川,已是心懷歉疚。1936年,張頤碰到了老朋友任鴻雋,當時任鴻雋是四川大學校長,邀請他回四川,張頤很高興地答應了。
同年,張頤來到成都,在四川大學任文學院院長,第二年任鴻雋因故辭職,張頤代理校長。此後,張頤多方設法爭取教育經費,添置了不少圖書設備和教學儀器,並組織學生調查研究、收藏保護四川的文物,使一批珍貴文物得以保存,他還請來外國專家到川大作報告,自己親任翻譯。而眾多的名師,也在此期間來到川大,如朱光潛、馮漢驥、徐中舒、向楚等,一時間川大“名流學者薈萃,蔚為大觀”。
1938年12月13日,國民黨教育部任命程天放為川大校長,並令張頤移交校政。這一決定遭到川大師生的強烈反對。很多人都對張頤被無理撤換的事感到憤慨,他們認為張頤是“學術界先進,潔身自好,人格皎然”,“任職年余,一心校務,眾望允孚”。
那些川大的學生,更是乾脆罷了課,老師也罷了教,四處發傳單支持張頤。這次罷教罷課的時間竟然長達18日之久。此時的張頤心裡很難受,他為了顧全大局,毅然離開了他傾注了很多心血的四川大學。校內許多知名教授,如朱光潛、魏時珍、董時進、周太玄、林如稷等,也紛紛憤然離職。
張頤交卸川大校長職務後,又與好友朱光潛一起去武漢大學(當時武大在樂山)任教6年,1945年兩人又一起返回北京大學。1948年,張頤身體不適,回到成都養病,住在沙河堡文湘果園,緊挨著李吉力人的“菱窠”,兩人交往頻繁,常常促膝長談。

解放後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張頤被聘為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1955年又被任為四川省政協委員,一年後,他的老朋友吳玉章又來請他“出山”了。當時吳玉章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寫信邀請張頤前去任教,但此時的張頤已年近古稀,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只得婉言謝絕。
不久後,北大校長馬寅初及哲學系主任鄭昕,又先後邀請張頤去北大,並言明:“不要求上班開課,時間亦不受限制,有暇將過去的舊作整理出來,務使先生之學不致成為絕學。”只讓他指導一下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搞一些科研工作。他們的誠意讓張頤很是感動,而北大又是他曾工作過的地方,他就是在那裡和魯迅共事,結下深厚友誼。張頤這次有些心動了。1957年,張頤又回到了北大。1969年,83歲的張頤病情加重,於同年6月23日逝世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