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鎮

張秋鎮

聊城市張秋鎮,位於魯西平原聊城市陽穀縣境內,是大運河與金堤河、黃河的交匯處。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6°,北緯36°04",是聊城市陽穀縣所轄十五個鄉鎮、三個辦事處中的文物大鎮。

全市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而聊城市張秋鎮就占有18處之多,僅鎮駐地就有8處。聊城張秋之名最早見於唐五代時期,北宋設山東西路張秋鎮。1940年成立山東省張秋縣抗日民主政府。1964年撤縣建鎮,先後設山東省聊城專區張秋區、山東聊城專區張秋人民公社。1984年設山東聊城地區張秋鎮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秋鎮
  • 別名:聊城張秋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聊城市
  • 下轄地區:劉樓村、東街村、北海子村等
  • 政府駐地:山東聊城市張秋鎮政府
  • 電話區號:0635
  • 郵政區碼:2523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境南部
  • 方言:山東聊城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任瘋子墓、景陽岡、掛劍台
  • 機場:濟南遙牆國際機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
  • 火車站:聊城站、陽穀站、台前站
  • 車牌代碼:魯P
  • 所屬省:山東省
  • 所屬市:聊城市
基本概況,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特產,行政區劃,名勝古蹟,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招商引資,環保工作,治黃名人,

基本概況

翻開聊城市陽穀縣文物管理所有的檔案記錄,從1968年至今,全縣徵集、出土、入藏文物2000餘件,而絕大部分出自聊城張秋。聊城張秋亦是文化名鎮,明清時期即建有山東文廟和山東安平書院,以及專門刻印,經營書籍的保華書局。木板年畫暢銷平津及東北各地。過往的達官顯要及文人墨客,多在此駐足會友,題詩作畫,留下許多佳作及文壇詩話。至今流傳的文化藝術門類,也明顯的存在著南北文化交融及運河影響的痕跡。
文化古蹟有聊城景陽岡、龍山文化城址、清真寺、掛劍台、關帝廟、戊己山、任大仙祠、黑龍潭、陳家大院、城隍廟大殿、運河石橋等,除此之外,還有“鐘鼓樓”、“三縣邑衙”、“真武廟”、“靈佑觀”、“八角琉璃井”等眾多遺址;並有“戊已雄峙”、“漕湟要津”、“桃城蜃市”、“龍潭鏡波”、“石橋控海”、“麗樵拱岱”、“阿井膠泉”、“月岩泉寺”被頌為聊城張秋八景。

自然地理

古鎮聊城張秋位於魯西平原聊城市陽穀縣境內。是大運河與金堤河、黃河的交匯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6°,北緯36°04"。張秋鎮與青州之顏神鎮,青萊之間的景芝鎮,並稱山東三鎮。”鎮夾運河而城,舊為貢道之通渠,實扼南北之咽喉,襟帶濟汶,控引江湖,蓋魯齊間一重鎮也“

人文歷史

張秋鎮
聊城市張秋鎮宋元時稱“山東西路景德鎮”。明弘治七年,運河決口,山東景德鎮慘遭淹沒,臨塞決口告成後,更名“山東安平鎮”。明末又改稱山東張秋鎮。 明禮部尚書、大學士山東東阿人于慎行在《山東安平鎮志序》中稱聊城張秋為:“南北幾十里輻射而受成焉,則尤稱要重哉。乃其地籍聊城東阿,而錯麓聊城陽穀、聊城壽張之境,三邑鼎時而有之。……漕渠出齊魯之郊,旋之若帶,張秋有結也”。隨著明代運河商品流通的頻繁,山東安平鎮遂發展成為商業性城鎮了。
聊城市張秋鎮地處聊城市的壽張、東阿、陽穀三縣三縣鼎峙,橫跨運河,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向有“南北轉運鎖鑰”之稱,自明以來就為封建政府所重視。
明景泰年間,山東的壽、東、陽三縣王薄分署聊城張秋,聊城張秋始立三縣管河主薄廳。成化年間張秋又設有都木分司署。自明弘治四年後,“張秋河廳始有專設,注以通判任”。至嘉靖四十三年,又添設捕盜通判用以彈壓一方,這樣聊城張秋又設有捕務管河廳署。此外,自明代在聊城張秋的封建官僚機構還有都察院、布政司、巡檢司、稅課局等。
聊城市張秋鎮位於聊城市陽穀縣城東部南與河南省濮陽市台前縣接壤,北與聊城市阿城鎮毗鄰。

特產

聊城市張秋鎮最出名的特產當屬山東聊城秋鎮烏粉。源於明朝萬曆年間,于慎行作《山東安平鎮新城記》雲:”會通南北夾山東聊城秋鎮,糧河上下數烏粉”,這是對山東聊城秋鎮烏粉首次明文記載。
相傳,明朝隆慶年間,高氏兄弟在山東安平創辦“石盛德”糧號,後由於家庭變故,糧號倒閉。萬曆年間高氏子弟創辦了山東聊城秋鎮雜糧坊,主營雜糧磨坊,利用大運河南來北往的糧食運輸便利,採用前店後作坊的形式,自產自銷。一代傳一代,發展至文革時停止營業。九十年代恢復運營,一直發展至今。現張秋鎮雜糧坊一直沿用人工小磨的形式製作粉類精品,在原烏粉的基礎上開發了數十款有益身體的粉類產品。
烏粉,由阿膠、黑棗、黑芝麻、黑豆、黑米、核桃等原料磨製而成,黑棗取自張秋鎮,阿膠取自古東阿(現在阿城鎮),其餘原料均來自河南以及河南以南的地方,由於平杭大運河的運輸便利和聊城市張秋鎮運河樞紐的地位,成就了山東聊城秋鎮烏粉這一特產。

行政區劃

轄51個行政村:錢樓村、劉樓村、東街村、北海子村、大閆樓村、翟莊村、三里莊村、花園村、碧桃園村、西街村、北街村、城坡村、桑營村、姜營村、景陽崗村、梨園村、王莊村、南街村、翁莊村、小閆樓村、姑女墳村、趙盤樓村、西沙村、東義和村、西義和村、楊岳村、吳廟村、陸海村、許樓村、孟樓村、張莊村、東孟村、西孟村、前沙村、後沙村、袁莊村、史塘村、上閘村、下閘村、王營村、董營村、五里營村、豆營村、楊堤口村、田堤口村、李堤口村、空石街村、李街村、前海村、黨街村、曹堤口村。

名勝古蹟

聞名中外的武松打虎景陽岡坐落在轄區內,平杭大運河從鎮區穿過,平杭大運河從鎮區穿過,明清時期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和“江北小蘇州”之美譽。主要名勝古蹟有景陽岡旅遊區,龍山文化古城跡址,任瘋子墓景陽岡掛劍台乾隆晾衣台五體十三碑等,旅遊資源開發潛力極大。藉助運河文化和景陽岡旅遊開發,充分挖掘運河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立足高起點,建設新型小城鎮,東西大街拓寬了30米,兩旁臨街店鋪全部為當前流行樣式的高層樓房,具有濃厚的現化氣息;南北大街寬25米,仿古步行商貿飲食一條街,古樸大方風格獨特。
任瘋子墓
任瘋子,諱山,小字喜悲,號清靈道士,祖籍山東范縣。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一個道士,後在聊城張秋運河東岸戊已山顯惠廟屍解,傳為飛升為仙,因善稱“蛻仙”,民間稱為“任大仙”。
在山東聊城市陽穀縣的張秋鎮,任瘋子是婦孺皆知的仙道一類人物,流傳著很多關於他類似濟公式的故事。當年,附近村民籌資新建了任瘋子廟,以示紀念。任瘋子墓位於張秋鎮運河東岸。現存墓直徑2.5米,高1米。墓前有石碑一塊,高2米,寬0.8米,厚0.3米,正面陰刻行書“明蛻仙任瘋子墓”,背面陰刻500小字“蛻仙任瘋子小傳”,詳細介紹了任瘋子的家世及業績。此碑2000年7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聊城市第二批市級保護單位。
山東聊城景陽岡
山東聊城景陽岡位於聊城市陽穀縣城東16公里聊城市張秋鎮境內。傳說為《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總占地面積33.3公頃。景區內沙丘起伏,莽草叢生,林蔭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武松廟、湖心島、釣魚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場等20餘處。“武松打虎處”
景陽岡原址景陽岡原址
石碑為南宋時期所立。山神廟: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共3間,建在長30米、寬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磚灰瓦。廟內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廟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景陽岡”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楊萱庭書寫的高3米的“虎”字碑。虎嘯亭:位於景區西部,六角單檐,由徐悲鴻的夫人、書法家廖靜文題名。碑林:在山神廟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廣為流傳,故到景陽岡參觀、旅遊的學術界名人大都在此題詞、賦詩、作書、繪畫。有關人員整理後,刻石立碑。多年積累,碑林漸成規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廟:在北岡之巔。門匾額“武松廟”為趙朴初所書。園內東亭內為武松打虎處碑,西亭內為新鑄大鐘。大殿系五開間、三進深歇山式建築。殿內正中為武松塑像,像上方懸“勳業昭彰”四字匾。牆內飾有國家一級美術師和民間藝術家合作的多幅木質彩刻壁畫。“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佇立在山岡前,由著名畫家劉繼卣創作。象徵著除暴安良、見義勇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於景陽岡南部,傳為武松打死的那隻老虎的化身。著名書法家劉藝曾為景陽岡題字:“景陽春曉”。現位於景陽岡南端的一塊神奇的巨石,它形體美妙,正看如一“山”字。2002年,景陽岡被定為山東省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
掛劍台
季札掛劍台位於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鎮掛劍台內,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掛劍台在聊城市張秋鎮南水閘東北堤下,又稱掛劍祠,亦稱季子祠,有徐君墓在其旁。元代時即記載有古碑刻“季札掛劍徐君墓處”八字。明正德十一年(1516)在張秋工部分司任管理河道官的楊淳修建季子祠,並樹碑刻詩。其後,明隆慶年間、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來張秋的文人、官員紛紛題詠鐫碑,並續修季子祠。五體十三碑就是保存至今的十三塊詩碑,除一塊碎裂僅存殘字外,其它十二碑都基本清晰可識。碑刻共刻有13位作者的26首詩,字型楷行草隸篆五體兼備,很有書法價值。其中有元代詩人薩天錫,明代文學家李東陽、屠隆、傅光宅的詩最引人注目,尤其屠隆詩碑對研究其生平和詩書創作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鎮賀兆泉家中有十三塊石碑,上書真、草、隸、篆、行五種字型書寫的元明清三朝代文人墨客詩詞24首。
清朝時期,賀兆泉的祖父看守真武廟,當時,“五體十三碑”就在廟裡。為了長久保護好十三快石碑,賀氏祖父將石碑作為基石蓋在房子上,並交代後人,再窮不能賣房子。八十年代,文物販子想從賀氏後代買走石碑,都被他們拒絕。
當年,聊城市張秋鎮政府協同省市縣文物部門,在取得賀氏家人同意後,拆掉舊房,將十三快石碑扒出保護起來。
春秋時,季札因重信義名聞千古,季札掛劍的故事就發生在今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鎮,司馬遷《史記》與劉向《新序》中均有記載。季札掛劍台原在現聊城市張秋鎮政府駐地東一公里處,台北原有季札祠。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7年),掛劍台及祠廟皆被大水沖沒,而立於季札祠中的十三通曆代名人詩文碑刻卻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據《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春秋時期,吳國有一個賢能的太子季札(延陵子),因看見國內諸王子之間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爭戰激烈,為了躲避這親族間的爭鬥,便向國王請求出使他國,於是吳王派他以吳國特使的身分出使晉國。途中,季札經過徐國,受到徐國國君的熱情招待,二人很快成為知心朋友。徐國國君暗中喜愛其腰間佩劍,但不好意思要。季札心知,季札在出使中的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是身份與地位的標誌。但因出訪國事未畢,無法贈劍,只得心許此願;季札出訪結束後,又經徐國,聽到徐國國君在他回來時已經病亡的訊息,季札不願背棄心中的承諾,季札便到徐國國君的墓前,默默地拜祭,然後將寶劍插在徐君的墓前。從者說,人已經死了,還給誰呢?季札說:“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曹植詩《贈丁儀》贊曰:
初秋涼氣發 庭樹微銷落 凝霜依玉除 清風飄飛閣
朝雲不歸山 霖雨成川澤 黍稷委疇隴 農夫安所獲
在貴多忘賤 為恩誰能博 狐白足御冬 焉念無衣客
思慕延陵子 寶劍非所惜 子其寧爾心 親交義不薄
上也是為數不多的。 每日來遊覽者絡繹不絕。
乾隆晾衣台
聊城市張秋鎮是乾隆下江南的必經之地。乾隆皇帝的晾衣台。傳說,乾隆皇帝當年沿平杭運河曾多次南巡。有一次,船到運河重鎮聊城張秋,忽然風起浪涌,浪花打濕了正在船頭觀賞美景的乾隆。於是,御船靠岸停息,一為體察民情、遊覽觀光,二為晾曬浪頭打濕的皇袍,故名。
木版年畫
是用傳統的木版水印方法印製的年畫。木版年畫的刻印者,大都是農民,他們平常務農,閒暇時創製年畫銷售,成為一種副業。平陽木版年畫,與河北省武強、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同為我國歷來以年畫著稱的產地之一。聊城的木版年畫始於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鎮,已有近300年的生產歷史。清初,山西、陝西商客首先在聊城市陽穀縣張秋開設了3家年畫店。後來,其中的劉振升畫店遷至山東東昌府清孝街。
木板年畫木板年畫
聊城張秋清真寺
位於聊城市張秋鎮南。正殿座西朝東,面闊進深各7間,磚木結構,斜山轉角式建築,青磚綠瓦,雕樑畫棟,頗為壯觀。另有南偏殿、東廂房各3間,大門1間。現仍為回民從事宗教活動之所,常年駐有阿訇綜理宗教事宜。
關帝廟
位於鎮南運河西岸,是聊城市張秋鎮在清代經濟繁榮的物證。關帝廟的建築形式為四合院,原有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南廂房為上下兩層建築,現存正殿和南廂房。石匾即鑲在南廂房下層中間所開券形門上方,長230厘米,寬66厘米,厚度不詳。正中陰刻行書“乾坤正氣”四個大字;匾首陰刻楷書小字“康熙癸酉孟秋穀旦”;匾尾陰刻楷書小字“山東陝西商人同創建”。從匾首尾兩行小字看,關帝廟應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山東陝西的商人所建。“乾坤正氣”四個大字豪放流暢,剛勁有力,書刻俱佳,為清代雕刻書法珍品。傳說是當時一南京道台路過聊城張秋時留下的墨跡,在書法藝術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價值。
戊己山
在鎮東北隅運河以東處。據清道光年間《山東聊城東阿縣誌》載:“聊城張秋志雲,弘治七年(1494年),塞決河成,通政使韓公鼎築龍潭之上,名曰戊己山”。據民間傳說,某年夏季,大雨如注,河水猛漲,居民雲集於堤上以防水患。忽東堤外湧出一巨泉,大如鍋口,水柱噴達數丈余。名叫“鐵牛”“鐵老鼠”的當地兩位村民以身堵於潰口內,泉方止息。後百姓堆土成山。為了紀念“鐵牛”“鐵老鼠”,人們又用生鐵鑄成“鐵牛上樹”和“鐵老鼠”形象,立於山前。山南立石碑一通,上書“戊己山”。周邊居民每年農曆四月初一都在戊己山處集會,以示懷念,至今不衰。
任大仙祠
位於戊己山東面。據清康熙、光緒年間重修“大仙祠”所立“明蛻仙任風子墓”碑文記載:“任風子諱山小,字喜兒,號清虛道士。正統十三年(1448年)二月十四日子時降生,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月十五日午時飛升,終年57歲。”“蛻仙”任風子的傳奇故事,明清以來在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和山東東平州(今山東泰安市東平縣)一帶方圓數百里,流傳甚廣,是濟公活佛式的人物。當代張秋鎮文化人馬殿民先生已將此傳說故事整理成《任風子傳奇》一書,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
黑龍潭
位於鎮東南二華里金堤北側。傳說深潭中伏有黑龍數條,民間對此有不少生動的傳說故事,尤其是“黑龍除霸”和“禿尾巴老李”的故事更是流傳廣泛。
傳說很久以前,聊城張秋運河東面戊己山下住著一戶李姓人家,年屆50時,妻子才懷有一個孩子,生下來時竟像一條黑蛇。丈夫抓過一把鐵杴鏟了過去,只見化作一道金光而去,地上留下一截尾巴。當晚下了一夜透雨,把乾渴的麥苗澆了個夠。李家的新聞傳開後,人們恍然大悟:那是一條黑龍,晚上的及時雨是它帶來的。黑龍藏到村東潭坑裡,常見當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發慈悲之心,於春秋乾旱時節發大水入運河,提醒人們引水灌溉,保證年年五穀豐登。當地一財主“白眼狼”,見鹼灘變良田,便賄賂官府,霸為己有。於是潭中便常聽到黑龍為百姓鳴不平的叫聲,百姓們便紛紛持供品到岸邊禱告。一天“白眼狼”也到潭邊看熱鬧。但見波濤翻滾,天空陰雲四合,金光閃處,一條黑龍躍出水面,伸爪提住“白眼狼”騰空而去。人們仰視天上,只見點點污血落下,從此便不見了“白眼狼”的蹤影。
黑龍為民除霸後,便一路風雨雷霆下了東北。在山東人的幫助下,占據了一條大江,人稱“黑龍江”。但它並沒忘記生身父母和善良的鄉親。一到大旱之時節,便從東北一路挾風帶雨而來,為家鄉解除旱情。如有山東人在江中捕魚行船,黑龍便格外加以保護。所以至今江中各種船隻啟航時,還習慣地先問一聲“有沒有山東人”,而船中水手或乘客即便都不是山東人,也爭相回答說“有”。據傳如此便可保證航程一帆風順。
陳家大院
在鎮北街路東,始建於康熙二年(1663年),座東朝西,占地約30畝。整個大院共分為五院、一園、八門戶,布局嚴謹,結構得體。房舍眾多,均為青磚灰瓦,飛檐斗拱,方磚鋪地,木格欞門,抬梁式木構架,灰瓦覆頂,典雅異常。這樣的私宅建築,在當地及鄰近縣份是少見的。惜因清末戰亂,陳氏家族主要成員相繼外出他鄉定居,大院常年失修。民國時期,山東省民政廳廳長李樹春,攜本部遷來張秋,見陳家大院雖已破舊,但仍不失豪華之貌,稍作整修,設為廳部。而後日偽匪盜多次破壞,建築群所剩無幾,現僅存閣樓一座,南北廂房各兩間。
城隍廟大殿
位於鎮北街國小院內。始建於清代,磚木結構,座北朝南,耳房一座三間,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東西長11米,南北寬7米,高10米左右,為歇山頂,木構架梁,不施斗拱,灰瓦復頂。整個院落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總面積600平方米。

經濟發展

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在經濟發展上提出了“明確三個目標,突出四個重點,實現五個突破”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建立了占地500畝的民營工業園區,入住企業30餘家,形成了塑膠化工、清真肉食加工、機械鑄造、麵粉加工等幾大主導產業。兩旁臨街全部為當前流行樣式的高層樓房,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南北大街寬25米,仿古步行商貿飲食一條街,古樸大方風格獨特。政策優惠,環境優越,民風樸實的張秋鎮將為您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寬鬆優美的投資環境。
張秋鎮張秋鎮
聊城市張秋鎮黨委政府堅持把創新思維、更新觀念作為發展民營經濟的總開關,多次組織有經營理念的有識之士走出去,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感悟發達地區創大業、大發展的精神和幹勁,破除不思進取的陳舊意識、孤芳自賞的封閉意識,從而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思想解放熱潮,推動了該鎮民營經濟一次又一次的膨脹發展。肉製品宰殺加工企業由最初的一家發展到如今的8家,由單一宰殺發展到豬、牛、羊、雞、鴨多品種宰殺,達到了年宰殺加工30萬頭生豬、100萬隻羊(牛)的生產規模,年創外匯1200萬美元。
聊城市張秋鎮獨特的人文優勢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該鎮通過綠化美化城鎮建設、人文景觀建設和服務設施建設營造完善的“硬環境”,吸引民間資本注入,增強招商引資吸引力,並努力為投資者提供優質服務,讓他們放心投資、安心創業,為企業發展創造春天般的良好環境,真正讓項目談得成、留的住、建得快、發展好。
聊城市張秋鎮堅持激活民間資本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做大做強民營企業。“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全鎮廣大幹部民眾思想大解放、觀念大更新的基礎上,確立了“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的發展思路,使市場意識、經營理念融入到千家萬戶、各個企業,通過典型引導與能人帶動,充分利用民間資本和外來投資,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西義和村黨支部書記吳士榮由原來飼養肉雞發展到投資800萬元新上山東省永興鋼球有限公司,聊城市維爾康三陽食品有限公司在四位股東創業的基礎上搶抓機遇,實現了與山東濟南維爾康食品有限公司大型企業的強強聯合,全面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幾年來,全鎮共培植髮展肉製品加工、機械製造、塑膠化工等民營企業28家,年創利稅600多萬元。

特色產業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聊城市張秋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立足於建設聊城市經濟強鎮、畜牧大鎮,帶領勤勞樸實的全鎮人民團結奮進、求實創新,畜牧加工產業得到長足發展。該行業從業人員已達4500餘人,銷售收入超過8億元。該鎮被正式命名為“山東省重點特色產業鎮”。 聊城市張秋鎮是全縣唯一的回民大鎮,素有畜牧養殖、宰殺的傳統,特別是通過實施大畜牧發展戰略,全鎮形成了畜牧養殖、精深加工及外貿出口一條龍產業化發展格局,先後建起畜牧養殖加工企業15家,其中生豬存欄2萬頭以上的飼養場一處,具備進出口自主經營權的肉製品加工企業3家。盪宇集團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聊城陽穀景陽岡良種豬繁育場被評為“聊城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維爾康獲得“山東省馳名商標”榮譽;新世紀清真肉製品榮獲“山東省十大清真品牌”稱號。
張秋鎮張秋鎮
行業協會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全鎮建有各類行業協會組織5家,其中畜牧協會組織3家:景陽岡生豬生產合作社肉羊養殖合作社、肉雞生產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和農戶三位一體的模式,以養殖無公害牲畜、家禽為重點,對社員實行“六統一分”,即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使用疫苗、統一銷售,為農戶分散飼養提供物質、技術、信息等全方位服務。
全鎮年可宰殺生豬100萬頭,牛羊100萬頭(只)和肉雞2000萬隻,肉製品分別出口約旦、阿曼、阿聯、科威特、阿爾巴尼亞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新世紀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又與約旦軍方三軍採購團成功合作,簽訂了5500萬噸、價值1100萬美元的羊肉出口契約。同時,畜牧加工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周邊地區養殖業的發展以及勞動就業,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有效促進了該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招商引資

聊城市張秋鎮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動力,立足畜牧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抓好“兩個重點”、強化“三種理念”在促進企業發展上,張秋鎮突出抓好“兩個重點”:一是擴大交流,加快發展。定期召開企業座談會,實現信息共享,共同發展。二是發揮產業優勢,以商招商。同時強化“三種理念”:一是求遠不捨近。樹立鎮內鎮外都是商,遠近結合廣招商的理念。二是求大不捨小。無論大項目還是小項目,只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都積極爭取。三是求上不捨下。既爭取上級資金、項目,又注重挖掘民間資本用於企業建設。畜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跨國界、跨地區對接,很多國內外客商把加工基地建到聊城市張秋鎮。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當地畜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畜牧產品深加工項目,拉長產業鏈條,著力打造名副其實的山東聊城畜牧強鎮。強化企業管理能力,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為改變“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思想認識。張秋鎮黨委政府多次組織企業廠長經理到外地進行考察學習,對發展經濟功臣予以轎車、電腦等重獎,極大地激發了全鎮人民民眾想幹事、幹大事的發展熱情。全鎮民營經濟總量實現了“裂變式”發展。濟南維爾康食品有限公司與山東三陽食業有限公司合資1.8億元組建的山東維爾康三陽食品有限公司運營良好;聯合新上的投資1.5億元的聊城市景陽岡冷軋薄板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之中。在抓好在建項目的同時,聊城市釺具廠、聊城市鋼球廠、山東聊城中敖肉牛等一批項目正在操作中。
張秋鎮張秋鎮

環保工作

聊城市張秋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環保政策,以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立足於本鎮的區域特點、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現狀,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決策、合理開發,著力打造綠色、環保企業,努力實現生態良性循環。
張秋鎮張秋鎮
聊城維爾康三陽、山東聊城魯信清真及聊城市新世紀清真三大食品有限公司是從事肉類食品宰殺及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生產廠家,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定量污水,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懸浮物濃度很高,是一種典型的有機廢水。為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三大企業決定新上污水處理設施,對生產中排放的廢水進行徹底治理並實現達標排放。污水處理系統總投資600萬元,企業外購設備包括鼓風機、排污泵、出水泵、油水分離器等,均為國內一流設備。畜類加工廢水主要來自屠宰車間、分割肉及肉製品加工車間,根據項目污水中含有機物多而不含其他有毒化學成份的實際情況,經科學論證,採用生化處理法,將污水沉澱、吸附等物理方法淨化後,再用微生物發酵法處理,設計日處理污水200立方米。
污水處理設施在建設中採取了行之有效的節能措施,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地形及各構築物的高程布置,使廢水靠重力流入各處理單元,儘量減少污水泵的設定;在平面布置中儘量緊湊,使主管道順直、流暢,減少轉折,將水頭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設備選型時,優先考慮節能型設備,以降低能耗。
廢水處理工程建成後,除對外排放廢水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肉類加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457-92)等有關法律法規外,對廠內的環境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廠內生活用水經處理後達標排放;污水泵、羅茨風機在設備選型上嚴格按照高效節能、低噪音的衛生標準要求;企業產生的污泥及時運走,以免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整個污水處理廠廣種花草樹木,起到了美化環境和防噪吸塵的雙重作用。通過綜合治理及科學運作,三大企業成功實現了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效並舉。

治黃名人

朱長安(1857~1937年),原籍山東省聊城專區壽張縣張秋鎮,後移住河北省濮陽縣(今屬河南省濮陽市)壩頭集。
朱長安青年時隨父給地主幹活,他不堪忍受壓迫剝削,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時投奔清軍王鎮起部當兵,次年編為河防營,朱長安從此開始了黃河生涯,並由兵弁、什長、隊長,一直到哨官、河防營長、段長、黃河水利委員會視察等職。
朱長安生長在黃河岸邊,長期搶險、堵口,熟諳河事,長於埽工,他參加堵口多達20餘次,參加搶險難以計算,足跡遍於冀、魯、豫沿河兩岸。
朱長安到黃河之初,山東河堤凌汛出現漏洞,始終無法將洞口堵死。朱長安不顧個人危險潛入水中用棉被堵塞,但因水深壓力過大,不久又被沖開。他再次潛水,終將漏洞堵死,當他浮上水面時已凍昏過去。
光緒十七年,山東濟南歷城史家塢決口,搶堵無效,上司提朱為隊長,率百人獨當一面。此時,堵口材料極缺,拆廟取材也無法救急,他當機立斷採取掛柳方法堵口,產生了顯著效果。從此,山東推廣了掛柳技術。
民國2年(1913年)直隸濮陽雙合嶺決口,次年朱長安奉調協助堵口,民國4年順利合龍。因節省堵口經費,朱長安奉令留任黃河北岸河防營長,管轄濮陽、長垣兩縣河防。
民國24年(1935年),山東鄄城董莊堵口,為克服秸料埽體輕、浮力大、壩前易於窩溜刷底造成跑埽的難題,他採用了埽前拋護柳石坦跟隨進占的新措施,進一占得一占,一占未跑,僅用3個月就順利合龍。
朱長安對其屬下及貧民百姓十分同情,深受民眾愛戴。民國15年(1926年),直隸河務局積欠職工工資20餘月,工人生活苦不堪言,且時屆年關,卻仍無發薪信息。這時,朱長安帶領員工到河務分局談判,獲得部分解決,受到員工信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