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木版年畫

張秋木版年畫

張秋木版年畫是山東省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由山西、陝西引至山東省陽穀縣張秋鎮。張秋年畫生意興隆,歷來只坐莊賣畫,春天印扇面畫,銷給制扇子的手工業者;農曆八月底開始印年畫,十一月初一掛牌出售。一個冬天來鎮上販賣年畫的商販多達上千人。

張秋木版年畫歷來刻印分家,張秋鎮本身沒有自己的畫工、刻工,刻工要從百里之外的堂邑刻書版的地方西三奶奶廟等處僱傭,或將畫樣送往堂邑刻制。 據《壽張縣誌》記載以及文史專家考證,明清時期,張秋木版年畫空前繁盛,和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天津楊柳青合稱為全國四大木版年畫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秋木版年畫
  • 產地:山東省陽穀縣張秋鎮
  • 產生年代:元朝
  • 藝術特色:構圖豐滿、勻稱古樸
  • 主要題材:以神像為主,另有單座、娃娃畫等
  • 代表作品:河神、天地神、劉海戲金蟾等
發展歷程,藝術特色,題材作品,傳承發展,

發展歷程

張秋木版年畫,自元代由山西晉南地區傳入山東陽穀縣張秋鎮
張秋木版年畫
張秋木版年畫店的起源,1963年,據源茂永畫店主閆均振說:“張秋的年畫店,是元代從山西傳來。”這個說法是可信的。因晉商在聊城一帶很多,山西晉南年畫歷史悠久,張秋鎮僅存的一幅宋金時代印的《四美圖》即出自山西晉南,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張秋木版年畫中既有晉南年畫的殘存,也有天津楊柳青年畫的成份,年畫產地間的相互影響,在其他產地也常見。
在清代,張秋鎮的木版年畫店知名的有源茂永、魯興聚、景順和畫店等。據1947年冀魯豫邊區政府調查,在張秋鎮一帶的畫店有:張秋鎮東北三十五里盧屯的馬子店、張秋鎮西南八里廟的馬子店、張秋鎮東三里豆營的馬子店、張秋鎮城關鍋市街的馬子店、城關四門村的馬子店、城南二十五里梁集的馬子店、陽穀城南十五里魏那裡的馬子店、城南五里龍虎寨的馬子店。此外,當時魯西的聊城、東阿、東平、范縣、築先縣均有年畫店,共三十五家。
由於當時將年畫店改稱進步畫店,因此舊店號名稱不明。清時景順和的店主劉振升將畫店由張秋遷往聊城(聊城當時為舊東昌府治),將店號“張秋景順和”、“張秋景順”改為“老店景順”、“東昌景順和”、“東昌景順”,進而繁盛了東昌木版年畫,有十多家年畫店分布於聊城、堂邑、莘縣一帶,除了個別從張秋鎮遷來外,有的畫店還從張秋鎮聘老師。
張秋鎮年畫店由於生產神馬為主,故稱紙馬店或馬子店,清末民初畫店仍然很興旺,1918年源茂永畫店有二十五盤印畫案子,魯興聚也相仿。當時源茂永、魯興聚畫店資本雄厚,各有門頭五間,雇印工、發貨人員多達八十餘人。源茂永一年最多印畫四十八件紙(一千四百多令),張秋鎮的畫店一年印畫達兩千八百多令紙,數量可觀。張秋鎮的畫店歷來只坐莊賣畫,陰曆八月底開始印畫,十一月初掛牌子出售,一個冬季來張秋鎮購畫的商販多達數千人。年畫除銷售山東省西部和泰安、濟南等地外,還遠銷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
張秋木版年畫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下,經過了一個興旺發展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鐵路的修建和公路的暢通,水上運輸逐漸被冷落,張秋鎮的繁榮已不再現,年畫隨之衰落。
抗戰時期,張秋木版年畫藝人配合冀魯豫文聯文藝工作者,創製了一批新內容木版年畫,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勵了軍民抗戰熱情。
1946年,冀魯豫邊區政府對魯西地區年畫非常重視,在區黨委宣傳部下成立了民間藝術部(後改為民間藝術聯合會)。1947年在陽穀縣高村召開民間藝人座談會,成立了民間年畫研究會,著手對舊年畫的改造和新年畫的創作。調集了張秋鎮等地的年畫畫工、刻工、印工、裱工,刻制了一些反映解放區軍民生活的門畫在解放區推廣。
隨著解放戰爭南移、地方體制的變動,1950年有關部門將一批新年畫版交年畫店主閆均振帶回張秋鎮印刷推廣。由於審美的差異,這批新年畫未能普及,山東省最早的一次年畫改革無果而終。
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歷次政治運動,鬥神作為迷信品被禁,張秋年畫幾乎覆滅,除殘存極少印刷品和少量線版外,在鄉間偶爾有年畫出現,但已是微乎其微了。
新的時期,張秋木版年畫重新得到重視,陽穀縣成立了專門機構縣農村文化藝術中心,明確了以張秋鎮木版年畫第十二代傳人喬振霞為主要負責人,對張秋木版年畫進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再現歷史的原貌,在廣泛收集舊版的基礎上,對個別殘缺的色版作了修復,保持了固有的藝術特色。這對重新認識、研究張秋木版年畫提供了可貴的基礎,同時也為了解張秋鎮的歷史、政治、經濟和促進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2006年,張秋木版年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色

張秋木版年畫題材新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品種的數量就達300多個,且人物造型誇張,色彩明快沉著,刻板精細,線條流暢,簡潔有力,印刷獨特,採用左手執把,做工十分考究。
張秋年畫構圖豐滿、勻稱古樸,人物刻畫誇張樸實,造型眼睛窄長,眼皮紋路清晰,鼻樑鼻翼瘦窄,線條簡潔流暢有力。色彩有亮青、大紅、二紅、大綠、絳綠、丹紅、黃、藍八色。張秋木版年畫根據消費者水平,分普通木版年畫、裝裱年畫、木框年畫、布藝年畫、木雕年畫、宣紙年畫、掛曆年畫等系列。
張秋木版年畫張秋木版年畫
在山東省西部的民間美術中,張秋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示了魯西人民剛勁、樸實、豪邁、大方的人文特徵而流傳於魯西大地,並促成了山東西部年畫產地的發展,它與山東中部楊家埠年畫相呼應,共同促成了山東民間年畫的繁榮。
張秋木版年畫不但自成發展系統,其製作方式也有別於其他年畫產地。張秋木版年畫只套色不手繪開臉,而楊家埠、楊柳青等地年畫早期均粉臉加工。張秋木版年畫以其簡樸獨特的風格展現其藝術魅力。張秋木版年畫的造型圓中見方、橫向誇張、流暢有力、豪邁大方。人物造型眼睛窄長,鼻樑鼻翼瘦窄,形象豐滿古樸,表情安詳。
由於摺扇過去在民間很流行,從而使扇面畫得到發展。在山東的西北部、中部、西南部均發現了扇面版,它出現於年畫店與紙紮藝人處。年畫店的扇面畫大部分為套色版,紙紮藝人處印的扇面畫只印線版彩繪。魯西一帶扇面畫很流行,菏澤曾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紅船口印刷的扇面畫證明了這一點。
每到入夏,農村便有一些專門從事換扇面的小販,挑了帶有扇面畫、工具、漿糊的挑子,走村串巷給農民換扇面,而扇面主要銷售給這些人和紙紮藝人,年畫店只印畫不糊扇。年畫店刻制的扇面畫藝術水平高,以戲曲為主,人物多、有一定場面,有彩色、素色扇面畫兩種,而一般的扇面畫場面小、單調、刻制粗糙。
張秋木版年畫的刻工十分認真,從來不偷工減色。有的地方年畫一般只套印五色,有時只用紅綠黃紫四色,有些畫像使用六色,基本色之外再加一桃紅。而張秋木版年畫一般要套印七色、八色,很少印六色。它的色彩有亮青(黑)、大紅、二紅(水紅)、大綠(黃綠)、絳綠、丹紅、黃(杏黃、槐黃)、蘭(紫)八色。
張秋年畫早期用自製顏色,用黑胭脂、蛋清制黑、蘇木紅、黃丹、槐黃、銅綠。民國後有的畫店用品色,一般五色、多則六色。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印製的年畫中還能看到早期的色彩效果,色彩濃重。

題材作品

張秋木版年畫題材大都因襲傳統畫樣,以神像為主。僅鬥神一項就有130多種,加上其他年畫題材,品種多達300多種。年畫題材豐富多彩,大都是反映人們生產生活的耕織圖、漁家樂以及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歷史英雄人物。張秋木版年畫的體裁有十多類:比如鬥神就有大中小三種,當地稱大裁、二裁、三裁,也稱大鞭、二鞭、三鞭(因鬥神中有武將執鞭,故又稱鞭),裁為裁紙之意。鬥神題材大都取材於《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及古代傳說。除了鬥神,還有單座、娃娃畫、扇面畫、神馬、畫對子、紙紮畫等。
娃娃畫即房門畫,以兒童為題材,有花籃娃娃、釣魚娃娃、采藕娃娃、打貓娃娃、劉海戲金蟾等。扇面畫取材於演義、戲曲故事。扇面畫在魯西很流行,它分色版和素版兩種,有雅俗的不同。神馬有泰山娘娘、觀音、關公、灶王、鐘馗、土地、嫦娥、河神、天地神等。畫對子有八仙對子、花對子多種,用於灶馬兩側和頂端。紙紮畫用於喪事紙紮,有八仙等。

傳承發展

20世紀80年代,從事專業美術研究的喬振霞,師從張秋木版年畫第11代傳承人閻均振學習年畫的印製技藝。喬振霞從閆均振那裡獲知解放初期和文革時期,張秋木版年畫原版可能散落到的地方,她把這些寶貴信息都詳細記錄了下來。
之後,喬振霞和丈夫楊鳳存就一直對張秋木版年畫進行挖掘與整理。為蒐集原始資料,他們訪遍了周邊地區,奔波數千里,到平度市的宋家莊去考察,到北京、東北三省等原張秋木版年畫的銷售地,以及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家那裡蒐集資料和信息。經過努力,喬振霞蒐集整理了46套張秋木版年畫古版,並對個別殘缺的色版作了修復,保持了明清時期固有的藝術特色。在此基礎上籌資建起了年畫作坊。
後來,張秋木版年畫重新得到重視和關注,陽穀縣成立了專門機構——縣農村文化藝術中心,明確了以喬振霞為主要負責人,對張秋木版年畫進行了深入挖掘整理。2008年,編輯出版了《張秋木版年畫》。
2008年,喬振霞被山東省批准為張秋木版年畫第十二代傳承人。
2010年7月,喬振霞帶著張秋木版年畫參加上海世博會;2010年10月參加了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非遺博覽會。
張秋木版年畫再次走進了市場,一些外地人通過網路、電話進行訂購,聊城、陽穀的本地人也常把它當做陽穀的特色文化禮品,張秋木版年畫以高檔裝飾品、收藏品的形式走進了百姓家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