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體十三碑

五體十三碑

五體十三碑位於陽穀縣張秋鎮掛劍台內,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體十三碑
  • 地理位置:陽穀縣張秋鎮掛劍台
  • 地位: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亦稱:季子祠
歷史由來
掛劍台在張秋鎮南水閘東北堤下,又稱掛劍祠,亦稱季子祠,有徐君墓在其旁。元代時即記載有古碑刻“季札掛劍徐君墓處”八字。明正德十一年(1516)在張秋工部分司任管理河道官的楊淳修建季子祠,並樹碑刻詩。其後,明隆慶年間、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來張秋的文人、官員紛紛題詠鐫碑,並續修季子祠。五體十三碑就是保存至今的十三塊詩碑,除一塊碎裂僅存殘字外,其它十二碑都基本清晰可識。碑刻共刻有13位作者的26首詩,字型楷行草隸篆五體兼備,很有書法價值。其中有元代詩人薩天錫,明代文學家李東陽、屠隆、傅光宅的詩最引人注目,尤其屠隆詩碑對研究其生平和詩書創作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季札掛劍 春秋時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名叫季札,曾經北上去會徐國的徐君。徐君很喜歡季札的佩劍,但沒好意思討要,季札也看出來了,可是因為還要出使齊、魯、晉等國,不能沒有佩劍,所以沒有把劍獻給徐君。當他出使歸來又到徐國時,徐君已經死了,於是季札就將自己的佩劍掛在徐君墳旁的樹上回國了,他的隨從就問季札:“徐君已經死了,你這是把劍獻給誰呢?”,季札說:“不能這么說,我當初經過徐國時,已經在心裏面答應把劍獻給徐君了,哪能因為他死了就違背我內心的許諾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