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徹(香港導演,香港星光大道表彰人員之一)

張徹(香港導演,香港星光大道表彰人員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徹(Zhāng Chè,1924年-2002年6月22日),出生於浙江杭州,成長於上海,導演、編劇。

1940年,在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修讀政治時參加文化運動委員會而得到張道藩的器重,擔任文運會專員,參加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從事戲劇工作,後就任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1948年與蔣經國結下友誼,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簡任專員,軍階至上校,並藉此在台灣執導電影。2002年5月30日,張徹因肺積水入香港將軍澳醫院,6月22日清晨7時30分,因肺炎在該醫院病逝,享年79歲,其沒有子女,遺孀為梁麗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徹
  • 外文名:Cheh Ch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924年1月17日
  • 逝世日期:2002年6月22日
  • 職業:導演、演員、編劇
  • 徒弟:王羽、姜大衛、吳宇森、李修賢等等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主要作品,出品作品,導演作品,監製作品,編劇作品,配音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1924年,張徹出生於浙江杭州,成長於上海。張徹父親是浙系軍閥,他1940年代畢業於重慶國立中央大學。人少年從政,是國民黨的文化官員。抗戰後為張道藩提拔,管理文化活動擔任上海戲院等職位,接觸電影界不僅放電影還經常出演各類戲劇等。
1940年,在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修讀政治時參加文化運動委員會而得到張道藩的器重,擔任文運會專員,參加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從事戲劇工作,後就任上海市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
1947年,張徹編寫了第一個劇本《假面女郎》。1948年與蔣經國結下友誼,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簡任專員,軍階至上校,並藉此在台灣執導電影。

演藝經歷

1949年,張徹自編自導處女作,也是日本戰敗結束殖民統治後台灣第一部國語片《阿里山風雲》並因為時局的變動而留在台灣,揭開了戰後台灣電影的帷幕。該片傳唱至今的插曲《高山青》,就是由他作詞的。
1957年赴港,編導《野火》,他一直專業寫稿,筆名沈思,並以何觀為筆名撰寫影評。
1960年加入電懋公司,先後編寫了《無語問蒼天》、《賊美人》、《遊戲人間》(1961)等劇本。1962年入邵氏,初任編劇部主任,後任導演。
1966年,執導了《邊城三俠》。1967年,張徹導演的《獨臂刀》票房收入首過百萬,被稱作“百萬導演”,編劇是倪匡,之後兩人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1968年,執導了《金燕子》,塑造了中國影史上第一位女扮男裝、英姿颯爽、文武雙全的女俠形象金燕子。
1970年,張徹得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獲獎影片是《報仇》。這部片子沒有時代背景,沒有地點,就是一個純粹的弟弟給哥哥復仇的故事。同年還有部《十三太保》,張徹為了拍這部片子在香港某處搭外景,由於電影過於血腥,導致忌諱的村民和劇組衝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廠的建立。
1971年,張徹拍了《鷹王》本來是王羽做主角的,因主演《獨臂刀戰盲俠》而拒絕,於是讓狄龍主演。
1972年執導《馬永貞》,獲第16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獎,成為由周潤發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上海灘》的原動力。
1976年以後狄龍正式改投楚原。1977年張徹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鵰三部曲,一直持續到1981年共三集。
1978年的《五毒》重新啟用了一批新的弟子。該片子排名世界詭異電影11位。
1980年代初期,張徹離開邵氏組建長河公司,《上海灘十三太保》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為傅聲的去世,故而由劉德華頂上了。
1986年,張徹來大陸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但在香港票房不好。
1989年,為紀念從影40周年他的香港弟子共同參演由姜大衛李修賢策劃,吳宇森午馬執導的《義膽群英》。1990年的《西安殺戮》則是翻拍《五毒》。

主要作品

出品作品

年代名稱
1974
吸毒者
機車
1975
後生
1989
1993
神通

導演作品

年代名稱
1949
1957
野火
1965
蝴蝶杯
1966
1967
大刺客
獨臂刀
斷腸劍
1968
金燕子
1969
飛刀手
死角
保鏢
1970
鷹王
遊俠兒
報仇
小煞星
1971
拳擊
雙俠
大決鬥
1972
年輕人
群英會
惡客
馬永貞
四騎士
快活林
水滸傳
仇連環
1973
警察
叛逆
刺馬
大海盜
蕩寇志
1974
朋友
哪咤
五虎將
1975
逃亡
紅孩兒
1976
《方世玉與胡惠乾》
少林寺
1977
1978
殘缺
五毒
1979
金臂童
生死門
1980
鐵旗門
1981
碧血劍
叉手
1982
俠客行
沖霄樓
1983
撞鬼
1984
擂台
1985
霹靂情
1986
1987
1988
過江
1990
1991
1993
神通

監製作品

年代名稱
1983
撞鬼
1984
擂台
1985
霹靂情
1988
過江
1990
1993
神通

編劇作品

年代名稱
1949
《阿里山風雲》
1951
1957
《野火》
1960
《黑蝴蝶》
1961
賊美人
1962
珍珠淚
野花戀
1964
潘金蓮
1965
《蝴蝶杯》
《魚美人》
《怒海情仇》
《鱷魚河》
1966
《邊城三俠》
《文素臣》
《虎俠殲仇》
《女秀才》
1967
《斷腸劍》
《大刺客》
《獨臂刀 》
1968
金燕子
1969
《飛刀手》
1970
報仇
《十三太保》
1972
《快活林》
《年輕人》
《仇連環》
《四騎士》
1973
《蕩寇志》
《警察》
《叛逆》
《刺馬》
1974
《五虎將》
《哪咤》
《少林子弟》
《朋友》
《洪拳與詠春》
《方世玉與洪熙官》
1975
《馬哥波羅》
《八國聯軍》
《紅孩兒》
《洪拳小子》
1976
《方世玉與胡惠乾》
《蔡李佛小子》
《八道樓子》
《江湖漢子》
1977
《唐人街小子》
1978
《殘缺》
《南少林與北少林》
《五毒》
1979
《金臂童》
《廣東十虎與後五虎》
《街市英雄》
《雜技亡命隊》
《第三類打鬥》
《生死斗》
《賣命小子》
1980
《大殺四方》
《飛狐外傳》
《鐵旗門》
《少林與武當》
1981
《碧血劍》
《叉手》
《射鵰英雄傳第三集》
1982
《俠客行》
《沖宵樓》
《神鵰俠侶》
《五遁忍術》
1983
《神通術與小霸王》
1984
《上海灘十三太保》
1986
《大上海1937》
1988
《過江》
1991
《西行平妖》
1993
《神通》

配音作品

年代名稱
1974
朋友

獲獎記錄

綜合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2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獲獎
1972第16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獎《馬永貞》獲獎
1970第16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獲獎

人物評價

張徹和胡金銓,被公認為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間掀起香港電影”新武俠世紀“的兩大旗手。張徹的陽剛路線大大扭轉了港片的“性格”,開創了此後長期以男星為首的港片主流趨向,這方面的影響是胡金銓及其它導演不及的。張徹影片的武打動作主要是硬橋硬馬,注重男性的雄健感,以及血肉暴力感,壯男裸胸露肉,是張徹影片的招牌。張徹鏡頭裡的英雄情感熾熱,性格強猛而少轉折,因此多以悲劇收場。他的英雄正和他自己升任導演的歷程一樣,由於懷才卻不見用於當世,空有滿腔赤誠,但受制於環境的侷促與命運的播弄,所以在雄偉豪放中,總帶著一絲悲愴憤慨。(國際線上評價
張徹張徹
他香港人把他稱為“香港電影一代梟雄”。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張徹(Cheh Chang,張易揚)是香港影壇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對香港電影所做的貢獻,恐怕連徐克王家衛也都望塵莫及。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張徹的名字如雷貫耳,他導演的電影是票房的保證,他也當之無愧地成為邵氏公司的頭號招牌導演。(江蘇網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