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邦(台灣政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建邦,男,台灣宜蘭人。台灣政治家。194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著有《社會變化中的教育》、《行為科學與教育行政》,編譯有《知識的爆發》、《成長的極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建邦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台灣宜蘭
  • 性別:男
成就,生平,

成就

台灣政治家
著有《社會變化中的教育》、《行為科學與教育行政》,編譯有《知識的爆發》、《成長的極限》等。
台灣宜蘭人。曾就讀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1950年8月併入上海財經學院,即現在的上海財經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農業經濟碩士、教育行政學博士。返台後任教於淡江文理學院,1964年起擔任院長。1980年淡江文理學院升格為淡江大學,續任校長至1986年;同時有感中華語文文化之重要,曾於1976年兼任台北語文學院首任董事長,為國家之教育與中華文化推波助瀾。自1969年起從政,先後擔任台北市議會議員、副議長、議長。1989年擔任交通部部長,1991年4月因涉入華隆案而辭職。
2004年,陳水扁‘’總統‘’提名張建邦為監察院院長,因華隆案及淡江校產爭奪疑雲,引發朝野議論。其後又因張建邦夜宴立委,爭取支持,更引起輿論反彈。其後因國親聯盟不滿監察院正副院長與監察委員提名人選,於立法院程式委員會凍結,未將同意案排入議事程式,導致監察院正副院長與監察委員懸缺三年多,張建邦的提名案也因而不了了之。

生平

194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翌年返台,籌建淡江英語專科學校。1950年入美國伊利諾大學研修農業經濟與教育行政。1952年獲碩士學位。之後從事教育行政業務,歷任淡江英語專科學校副教授兼教務主任、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副教授,淡江文理學院副院長,台北市教育會理事長,淡江文理學 院院長,國民黨知識青年黨部主任委員兼第七黨部主任委員。曾入哈佛大學深造。
1969年當選台北市改制後首屆議員,並選任副議長,遂被國民黨選拔,步入政壇。次年,兼任台北市黨部副主任,凡9年。
1976年當選國民黨十一屆中央委員,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台籍政客。1981年任台北市議會議長。1984年進入中常會,參與黨政中樞決策。1989年"入閣",任"交通部長"。1991年因"華隆案"被迫辭職。
1992年任美伊利諾州立大學資深研究員。1993年3月任淡江大學教授。1995年8月任"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1976年起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一至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常務委員。2000年5月被聘為"總統府"資政。
1970年,台灣未來學萌芽,這時的台灣並沒有類如歐美社會的變遷速率,但未來學研究在這已掀起發展的風潮。未來學在台灣的萌芽,主要是張建邦訪美期間,發現唯有注意未來,對未來預作規劃,才得以在遽變動態的社會中避免危機,掌握契機。張建邦認為台灣在很短的時間內也將面對相同的情境,於是未雨綢繆,從淡江大學發展起未來學。
三十年前,張建邦引進未來學之初,從翻譯未來學的著作開始,當時有一群對未來學感興趣的學者在張建邦的引導下進行《明日譯叢》的系列譯著出版。之後張建邦認為單只譯介工作,不足為功,因此創辦《明日世界》雜誌。《明日世界》雜誌的出版在島內引起熱烈討論的風潮。從質疑未來研究的可能,到認同未來學研究,此期間經由這份刊物結合了當時科技、經濟、文化、學術、及政治等各層的精英。終於讓台灣的社會開始注意未來及認知到研究未來的重要。此外,張建邦更在淡江大學開設第一班的《未來學》課程,邀集社會各界精英到校演講,不僅讓青年學子藉此獲得前瞻的眼界與信息,更讓未來學經由社會精英而深植。"台灣未來學會",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由一群熱愛未來學的朋友共同籌組起來。其目的一方面闡揚未來學的觀念,另方面集契約好對未來學進行深耕的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