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根

張崇根

張崇根,1962年起,進行台灣史和高山族研究。有關於民族學理論研究著作多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崇根
  • 籍貫:江蘇溧陽
  • 性別:男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38年
  • 職業:教授
人物簡介,主要著作,

人物簡介

張崇根,1938年生,江蘇溧陽人。歷史學碩士。1962年起,進行台灣史和高山族研究。主要著作有:《臨海水土異物志輯校))(1981年)、《台灣歷史與高山族文化》(1992年)、《台灣文化卷》(1997午)、《臨海水土志》輯注(1998年)、《台灣世居少數民族研究》(2002年)。另有關於民族學理論研究著作(或合著、主編)10多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客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特邀研究員,台灣少數民族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2001—2003年被聘為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駐會研究員。

主要著作

《台灣四百年前史》本書引用的古今中外著作246種,220位學者發表在論文集、學術研討會和66種期刊中的論文252篇,以及16種報紙的多篇報導。書末列有“參考書目”。論文、報導已在相關頁做腳註,參考書目中謹列作者姓名、期刊名稱,以示敬意。注釋以章為單位,第一次全注,以後為簡注。如:著作,[日本]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第115頁,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年。簡作:鹿野著、宋譯,1955:115。冒號後的115表示引文所在頁碼。論文,連照美:《台南縣菜寮溪的人類化石》,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42期,1981年。簡作:連照美,1981。或僅注書名、頁碼或篇名。
本書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一項課題的最終成果。本課題研究的範圍,起自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止於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南。理論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力求儘可能運用台灣考古學的第一手資料(發掘報告、調查報告),在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敘述史事的原貌,探討其源流。筆者提出的假說,採用多重證據法求證,包括考古學、文獻學、民族學、地質學、古人類學和古文字學等學科的資料與成果。擇善而從,並有所評論。
20世紀40年代,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博士提出:“台灣先史文化的基層是中國大陸的文化,此種文化曾分數次波及台灣。”筆者的這一課題研究成果,進一步驗證了他的假說是正確的。例如,台灣舊石器文化的“礫石石片器”和“小石器傳統”;新石器文化的有段石錛、有肩石斧、長方形石刀、半月形帶孔石刀、靴形石刀;以黑彩為主的彩陶、黑皮陶,罐、缽、鼎、豆等器形,特別是以罐和陶支腳(金字塔形、窩頭形)二者組合成為炊煮器,罐、缽組合;骨角器中的鹿角鋤、兩端尖器;遺蹟中的石板棺;社會生活中的拔牙習俗;種植粟、稻的生業形態,特別是粟的種植,等等,與華北的史前文化特質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公元紀元以後,特別是公元3世紀後,中原王朝的政治勢力也數度達到台灣本島,如三國孫吳和隋煬帝的經略台灣,南宋駐軍澎湖,將澎湖劃歸福建行省泉州晉江縣管轄,元設澎湖巡檢司,以及1624年前東南沿海漢族人已移居台灣進行開發,種種事實說明,台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李登輝鼓吹“台灣應該‘脫離中國古代歷史與思想’,在文化上‘與中國脫鉤’。”台灣當局又企圖在編訂高中歷史課程大綱時做手腳,把台灣史從中國史中抽出,把明末以來的中國史變成外國史。島內有識之士責問道,“與中國劃清界線,我們是憑空竄出來的?”(高中學生許華城語)有的斥責這種做法“荒謬”,是“司馬昭之心,其惡昭然”,“更加令人痛心發指”(研究生羅育榕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