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皋傳記館

張保皋傳記館

位於山東威海赤山的紀念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張保皋的展館。

基本介紹

  • 展館名稱:張保皋傳記館
  • 展館位置:山東威海赤山
  • 展館主題:紀念張保皋
  • 造型亮點:院內矗立著8米高的張保皋銅像,雄壯威武。
  • 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
  • 開館時間:2007年4月
  • 館內構造:開設五個展廳及一個休閒廳
張保皋傳記館,概述,張保皋生平,歷史意義,

張保皋傳記館

簡介
張保皋傳記館占地1.3萬平方米,共設“大唐追夢、武寧從軍、緣定赤山、清海沉浮、源遠流長”五個展廳及一個休閒廳。主要展示了張保皋入唐後參加武寧軍、建立赤山法華院、蕩平海盜、發展海上貿易所作出的貢獻。院內矗立著8米高的張保皋銅像,雄壯威武。
張保皋傳記館

概述

張保皋生平

張保皋新羅人即今韓國人,出身“側微”,自幼與大海相處,熟諳水性,性格粗獷豪放。少年時期就喜歡精研武藝,善使弓箭和長槍,具有俠義之心,成為當地有名的少年英雄。
公元807年,張保皋和好友鄭年結伴入唐參加了武寧軍。杜牧《張保皋、鄭年傳》記載:“張保皋、鄭年者,自其國來徐州,為軍中小將。保皋年三十,鄭年少十歲,兄呼保皋,俱善鬥戰,騎而揮槍,其本國與徐州無有能敵者。”公元818年,李謖為武寧軍節度使,奉旨大破李師道軍,並平定了叛亂,張保皋、鄭年隨軍轉戰,立下赫赫戰功。公元819年,張保皋升為軍中小將。
張保皋傳記館
公元824年,張保皋離開武寧軍來到赤山修建了赤山法華院。法華院建有大殿及配殿、鐘樓、講經堂等,常住僧人多時達40餘人,長年講經,法會時達250多人,冬誦《法華經》,夏講八卷《金光明經》,在山東半島影響極大。
公元828年,為了禁止掠奪新羅人為奴婢,蕩平海盜,張保皋回國奏請興德王設立清海鎮,並任大使,全力開闢海上通道,建立海上國際貿易網路,同時還設有造船業、製造業等。
公元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殺僖康王登上王位,金佑徵為報“殺君父之仇”避禍清海求助,承諾“獲居大位,則娶爾女為妃”,張保皋便分兵五千於鄭年,擊破金明的軍隊,金佑徵順利登位,即神武王。張保皋因功被封為感義軍使,封食邑二千戶。
神武王即位僅六個月即病死,其子文聖王欲納張保皋之女為妃,朝中貴族以其出身側微,予以阻諫。懼怕張保皋強盛勢力的文聖王和新羅貴族,借“欲謀亂、據鎮叛”為罪名,派閻長設計將其殺害。並對其部屬趕盡殺絕,最終於公元851年廢除了清海鎮。
張保皋傳記館

歷史意義

張保皋傳記館
張保皋不幸罹難,可是他在海上建立霸業及開展中、韓、日三國海上貿易,開闢了海上的“絲綢之路”,對繁榮東亞經濟做出了一定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