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成赤山

榮成赤山

榮成赤山,坐落於石島港西北側,方圓12.8平方公里,山海相連,景色秀麗。海納百川,壁立千仞,海狀山勢,山借海威,以“東方神山”、“佛教勝地”、“海島民俗”、“森林公園”等著稱,屬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榮成赤山
  • 地理位置:榮成市東南部的石島海濱
  • 占地面積:12.8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法華院
景區介紹,歷史沿記,主要景區,赤山由來,相關記載,奇石傳說,景區美食,概述,主食,副食,

景區介紹

榮成赤山
威海赤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中國首屆魅力城市——榮成市東南部的石島海濱,三面環海,山海相連,海景壯觀,山色秀美,與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港緊相毗鄰,山、海、湖、港互為一體,與漁村、花村、畫村等民俗村連點成線,是中國漁業第一大市——榮成市南部沿海的核心景區,以山海觀光、生態休閒、海濱避暑、漁家民俗、佛教文化、國際交流而深受遊客喜愛。
赤山景區十大景觀交相輝映,美不勝收,擁有膠東著名寺院千年古剎——赤山法華院;中國首創震撼世界的觀音動感音樂噴泉廣場——極樂菩薩界;世界最大的海神像——赤山大明神;韓國海上王張保皋大使的紀念地——張保皋傳記館;中國北方民俗文化博覽園——榮成民俗館;中國最大的水石文化館——世廉雅石館;森林公園——天門潭;海上樂園——國際海水浴場;人居福地——鳳凰湖旅遊度假區。是濱海風情游,山海景觀游,漁業民俗游,宗教朝聖游的世外桃源。

歷史沿記

隋唐建有天門院、竹林寺、紅尼庵等寺院。唐穆宗四年(公元八二四年),韓民族英雄、海上貿易家張保皋在此建“赤山法華院”,後日本高僧圓仁法師曾三赴石島赤山,客居此院兩年九個月,著寫的被譽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日本圓仁所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和唐代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元朝馬可·波羅寫的《馬可·波羅行記》被人們稱譽為“東方三大旅行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不僅是中、日文化邦交史上一部閃灼著耀眼光芒的歷史文獻,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關係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不朽豐碑。
榮成赤山
景區現有法華院、極樂菩薩界(建設中)、赤山禪院、法華塔、榮成民俗館、張保皋傳記館、大明聖境(赤山明神)、根雕園藝館、天門潭公園、天后宮十大景觀區,三十六處景點。坐落於景區內的法華院現為威海唯一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於唐穆宗四年(824年),為唐時新羅人(今韓國)張保皋所建,出已逾千年。唐開成四年(839年)六月,日本高僧圓仁入唐求法,客居此院兩年九個月,其編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譽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蓮花頂上矗立著世界韓民族聯合會捐建的張保皋紀念塔,由韓國前總統金泳三題寫碑名。鳥語花香的情人谷內,具有世界各國不同風格的別墅建築群,造型別致新穎。另外摩崖石刻、望海長廊、觀光碟山道,仰天大佛、坐佛石等奇峰怪石等景觀與花村、畫村、漁村等民俗村連點成線,美不勝收,是山海景觀游、宗教朝聖游、生態休閒遊、漁家民俗游的絕佳去處。

主要景區

法華院
深山古寺深山古寺
赤山法華院位於山東石島鎮北部的赤山南麓,始建於唐代,是唐代膠東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唐武宗年間滅佛興道,赤山法華院被毀。1988年重新修建的赤山法華院,占地5000平方米,由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菩薩殿、三佛寶殿四部分組成,1989年開光並對外開放,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為該寺“大雄寶殿”題字。
據史書記載,赤山法華院原為新羅人(今韓國)張保皋所建,大唐盛期,新羅人張保皋應徵入唐,曾任武寧(今徐州)軍小將。他武藝超群,作戰勇敢,深受大唐將士的愛戴。後回歸新羅,任清海大使,在此期間,他積極從事中韓兩國間的貿易往來,為中韓兩國人民鋪設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成為當時著名的海上貿易家,被稱為“海上王”。他為了保佑其海運事業的昌盛,慕名來赤山建起了當地第一座大廟宇,並請來僧人誦經。首批僧人屬天台宗派,讀誦經典《法華經》,故此院命名為“赤山法華院”。赤山法華院在唐代享有盛名,在鼎盛時期,曾有30多位僧人在此居住,衣食由張保皋供應,廟宇香火甚旺,來此聽經之人常有二百餘人,為一時之盛。
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六月,日本高僧圓仁法師一行入唐求法, 客居此院二年零九個月,在當地官員和僧俗的關懷支持之下,使他得以了解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築等方面的諸多知識,入唐求法得以成行。歸國後,圓仁法師念念不忘此次來中國的巨大收穫,編述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書中對赤山法華院作了詳細的描寫(該書被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使赤山法華院名揚海內外,同時,為了感謝赤山人民的深情厚誼,圓仁責其弟子在日本京都小野山以赤山為名修建了“赤山禪院”。
重建的赤山法華院全系仿唐建築,與圓仁法師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描述的一致:“南有岩嶺,水流庭院,從西而東流,西南北方連峰作壁,東方望海遠開。”赤山法華院歷史悠久,是一處情系中、韓、日三國人民友誼的聖地。
極樂菩薩界動感音樂廣場
極樂菩薩界極樂菩薩界
極樂菩薩界景觀區是集雕塑、音樂、噴泉、瀑布、焰火於一體,運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生動演繹古老佛教文化的動態音樂廣場。 以水幕環繞襯托,以旋轉滴水觀音為主場景的音樂廣場,弧形看台東西兩側分列18羅漢石雕, 中間石壁上刻有長38米,高10.8米中國最大的巨型佛教壁畫——《覺海慈航》,展示了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慈悲濟世的神通和功德。錫青銅鑄造的滴水觀音位於廣場中心,高25.8米,重200餘噸。
在氣勢恢弘、撼人心魄的佛樂中,噴泉隨節奏變換出13種奇特水型,觀音菩薩自轉一周。蓮花座下金童玉女手托金盤從徐徐開啟的門中走出,承接觀音菩薩拋灑的甘露。護法的四大金剛力士口中噴出五彩火焰,供養菩薩翩翩起舞,池邊的9條金龍緊跟著行雲布雨,噴出水柱,陽光下水幕噴泉中折射出神奇的七彩霓虹,整個演示過程15分鐘,其設計之新穎,規模之龐大,效果之獨特,意境之殊勝,實屬世間獨一無二,非佛之寶地難得一見。
有情眾生,來往遊人,能親瞻禮拜,皆緣深福重,可得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安康太平之萬千福報。
註:13種奇特水型分別為:湧泉、水霧、蘋果園、禮花樹、小波浪跑泉、一帆風順、荷花葉、海燕展翅、九龍噴水、玉柱、雪松、樹搖、圓搖。
赤山明神
赤山明神赤山明神
赤山明神亦稱赤山神,相傳明神本相出於赤山紅門洞。赤山明神威鎮四海,法力無邊,守護鄉土,福佑大千,功德無量,乃華夏北方庇佑之神。 始皇並六國,於 贏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東巡成山,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途大病,李斯遽祈明神,旋無恙。
唐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政府幫助新羅人(今韓國)打敗高麗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自此唐和新羅非常友好,關係密切。很多新羅人來到唐朝學習,做官,做生意,出苦力,當兵,做船工,當奴婢,有的長期居住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大運河沿岸地區,特別是和新羅僅一海相隔,相距不足200海裏海上交通樞紐赤山浦(今石島灣),居住的新羅人就更多了。法華院宣講《法華經》時,“四方眾信及有緣施主都會聽,道俗老少尊卑都是新羅人。”(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為了對新羅人進行管理,特設了“勾當新羅所”。新羅人除去赤山法華院參拜佛祖,祈求保佑外,也去紅門參拜赤山神。尤其在赤山法華院建立之前和拆毀之後,主要參拜的是赤山神,赤山神也就不分國界施恩於新羅,因此新羅人就把他當作自己的神。稱之為“新羅神”大韓民國文化部、海運航海廳、全羅南道韓國文化藝術振興院編著的《張保皋》一書中說:“有關日本九州博多太守府的史書記載,圓仁弟子按照宗師遺囑建立的比睿山赤山禪院裡繪製的‘新羅神’臨近寺剎(例:圍城寺和三井寺)里供奉的新羅國的‘大明神’等有關記載,都明確無誤地說明了張保皋人把日本比睿山赤山禪院裡供奉的‘赤山神’當作自己的神——‘新羅神’了。該書還說:“在博多太守府內,常駐有許多從事貿易的新羅人,而在此之前,就定居在九州一帶的新羅人,也多從事貿易業。”張保皋對日本的影響,在其後日益明顯,如前所述的赤山禪院比睿山周圍的寺剎里,供奉的象徵著保護財富,帶來運氣,保護航海安全的“新羅神”(赤山神),說明新羅人以及張保皋所組織國防貿易船隊,是把“赤山神”當作自己神了。
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東瀛天台宗三世座主 圓仁(慈覺大師)隨 遣唐使赴唐求法數載,曾三赴赤山 拜謁。歸途中,於滄海 屢遭劫難,幸明神顯靈,方化險為夷,且保全經典數百卷。圓仁歸國,遂以赤山明神為天台宗庇佑之神供奉,其後弟子秉承其旨意,於京都修一寺院,名之曰:“赤山禪院”。而後,赤山明神漸為東瀛等國所崇拜,乃至波斯、大食等區域。至今,日本、韓國等寺院 仍多供奉赤山 明神,以福佑天下,普渡蒼生。
赤山禪院
赤山禪院赤山禪院
由圓仁入唐求法館和赤山閣兩大部分組成,整個禪院依山而建,肅穆莊嚴,林茂水激,亭榭樓台,氣勢宏偉,迤邐壯觀。
圓仁入唐求法館設有五個展廳,分別是“心慕佛乘、苦海船筏、慈覺大師、求法巡禮、功成圓滿”。主要展示了隋唐佛教發展史、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及回國後在日本建立赤山禪院的過程。
圓仁生於公元794年的一個春天,故取名為春生,傳說出生時天布祥雲一片,被日本下野國都賀郡小野鄉大慈寺的和尚發覺後,告訴師傅廣智和尚,兩人急忙出去隨雲而找,來到都賀郡正在生孩子的驛所長壬生首麻呂家裡。春生五歲時,他的父親參加了起義軍,不幸戰死。九歲的時候,哥哥秋生將春生送到大慈寺廣智和尚那裡學佛,後拜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最澄為師,開始研究天台宗。由於他苦學精進,二十歲經官試及格,次年(公元813年)十二月即以“遮那業”得度。弘仁十三年(公元822年)最澄圓寂後,朝廷批准了在比睿山設立大乘圓頓戒壇,年方而立的圓仁繼承先師遺志,開壇弘法,成為日本天台宗的一位知名高僧。
由於天台宗起源於中國並由最澄傳入日本,在最澄圓寂後,仍有許多未解教義。圓仁多方求索不得其解,他立志要釋通這些教義。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三年(836年),已四十五歲的圓仁,毅然隨日本遣唐使,攜帶著比睿山延曆寺未決的天台教義三十條,入唐求法。
圓仁入唐求法九年七個月,歷盡磨難,足跡遍布現今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等七個省,他將所見所聞、所思所獲,都記錄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四卷中。現在這部書被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是研究唐代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以及中日兩國關係的重要史料,具有廣泛的史料價值和非常深遠的歷史影響。
張保皋傳記館
魚趣魚趣
張保皋(公元790年?-841年),新羅(今韓國莞島郡)人,出身“側微”,自幼與大海相處,熟諳水性,性格粗獷豪放。少年時期就喜歡精研武藝,善使弓箭和長槍,具有俠義之心,成為當地有名的少年英雄。  8世紀末,新羅貴族之間鬥爭紛起,朝政鬆弛,徭役賦稅加重,自然災害頻繁,政治經濟走向衰退,民眾怨聲載道,大量新羅人遷移到唐。同一時期的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全國形成藩鎮割據的政治局面,為討伐藩鎮,政府需要大量兵力。在這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下,張保皋和好友鄭年結伴入唐. 由於張保皋與鄭年武藝高強,在平定李琦的叛亂中嶄露頭角。
九世紀初,高麗人李師道入唐後以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功升至淄青節度使,獨霸山東,經過上下三代的發展,形成與唐對立的割據勢力,並屢次進犯徐州。公元818年,李謖為武寧軍節度使,奉旨大破李師道軍,並平定了叛亂,張保皋、鄭年隨軍轉戰,立下赫赫戰功。
李師道叛亂被平定後,因各有所志,鄭年離開武寧軍,投靠楚州軍,張保皋則以赤山為中心開展貿易事業,聚斂了大量財富,並在赤山建立了能夠凝聚新羅人的法華院寺莊。法華院建有大殿及配殿、鐘樓、講經堂等,常住僧人多時達40餘人,長年講經,法會時達250多人,冬誦《法華經》,夏講八卷《金光明經》,在山東半島影響極大。
公元828年,為了禁止掠奪新羅人為奴婢,蕩平海盜張保皋回國奏請興德王撥兵一萬,在海上要衝——他的家鄉設立清海鎮,並任大使,全力開闢海上通道,建立海上國際貿易網路,同時還設有造船業、製造業等。成為新羅顯赫的地方勢力。公元838年,上大人金明逼殺僖康王登上王位,金佑徵為報“殺君父之仇”避禍清海求助,承諾“獲居大位,則娶爾女為妃”,張保皋分兵五千於鄭年,擊破金明的軍隊,金佑徵順利登位,即神武王。張保皋因功被封為感義軍使,封食邑二千戶。文聖王即位後,又拜張保皋為“鎮海將軍,兼賜章服。”
神武王即位僅六個月就病死後,其子文聖王欲納張保皋之女為妃,朝中貴族以其出身側微,予以阻諫。懼怕張保皋強盛勢力的文聖王和新羅貴族,借“欲謀亂、據鎮叛”為罪名,派閻長設計將其殺害。並對其部屬趕盡殺絕,最終於851年廢除了清海鎮。
張保皋不幸罹難,可是他在海上建立的霸業及至開展中、韓、日三國海上貿易,開闢了海上的“絲綢之路”。對繁榮東亞的經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赤山浦(今石島灣)唐代重要的貿易港口,今天,現代人的“黃金海岸”。
榮成民俗館
膠東民俗海草房膠東民俗海草房
榮成民俗館位於法華院南,占地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元,2002年12月工程始建,2003年5月主體工程竣工。該館主要展示具有榮成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及風土人情,通過從民間收集而來的三千多件實物、照片、以及蠟像模擬等形式反映榮成近代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及傳承變化,經典再現膠東山海文化和中國北方漁業民俗文化。
第一展廳——“山海耕牧”,分為兩大部分“滄海弄潮”、“沃野追夢”,通過所展示的海上和田間作業的工具來展現榮成漁業和農業的發展情況。第二展廳--“城鄉情韻”,由“鄉舍問俗”、“古城尋風”兩部分組成,分別展現了過去農村和城市裡面的民生百態,以罕見的歷史老照片表現百年前的榮成風貌;第三展廳――“勞逸人生”,由“手上營生”和“逸情閒趣”兩部分組成,“手上營生”展區展現了過去的一些手藝活,有各種盛酒器具、練武器具、打鐵爐、織布機等;“逸情閒趣”展出的是一些民間收藏品,包括瓷器、陶器、青銅器等。展廳藏品豐富,文化內涵深厚,展品是花了3年時間從民間蒐集而來,是了解榮成歷史變遷和膠東民俗文化的民間博覽園。

赤山由來

榮成赤山
赤山因石紅而得名,以峰奇、洞異、泉清、石怪、寺古而著名。赤山自古是“佛”之勝地,站在經書石上東望,可見一座高約200米的山頭,酷似一尊大佛,坐北朝南,正襟危坐,兩腿各坐一個小佛像。在手掌撫摸著小佛像的頭頂,右胳膊摟抱著小佛像的肩部,凝視著遠方。當年張保皋選中赤山建法華院,正是覺得赤山與佛有緣。
赤山的歷史文化,據考古發掘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據文獻記載,秦漢以來史跡可見。大自然的神功妙斧,雕塑的奇異怪石,遍布赤山,並衍生出無數的神話和傳說,坐禪石、望鄉石、神龜石、佛指石、和尚石、僧帽石、經書石等,另外還有神秘的紅門洞,每一塊石頭都是一個故事。

相關記載

石島灣西山上,即赤山法華院後山有塊巨石,像扇門一樣堵住一個洞口,名叫紅門,據說在洞裡居住下一個山神,叫做赤山神。赤山神很有靈應,神通廣大,很得人們的崇信,逢年過節,周圍幾十里的人都來燒香跪拜,祈求消災祛病,賜福保平安。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唐政府幫助新羅(今韓國)打敗高麗和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自此唐和新羅非常友好,關係密切。很多新羅人來到唐朝學習、做官、做生意、出苦力、當後兵、當船工、當奴婢,有的長期居住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大運海沿岸地區。特別是和新羅僅一海相隔,相距不足200海里的海上交通樞紐赤山浦(石島灣),居住的新羅人就更多了。法華院宣講法華經時,“四方眾僧及有緣施主都來會聽,道俗老少尊卑都是新羅人(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
為了對新羅人進行管理,特設“勾當新羅所”。新羅人除去赤山法華院參拜佛主,祈求保佑外,他們也去紅門參拜赤山神,祈求賜福保平安,尤其在赤山法華院建立之前和拆毀之後,主要參拜的是赤山神。赤山神也就不分國界施恩於新羅,因此新羅人就把它當成自己的神,當作自己的保護神,稱之為“新羅神”。大韓民國文化部、海運航海廳、全羅南道、韓國文化藝術振興院編著《張保皋》一書中說:“有關日本九州博多太宰府的史書記載,圓仁弟子按照宗師的遺願,建立的比睿山赤山禪院裡繪製的‘新羅神’及鄰近寺剎(例:圍城寺和三井寺)里供奉的新羅國的‘大明神’等有關記載,都明白無誤地說明了張保皋人把日本比睿山赤山禪院裡供奉的‘赤山神’當著自己的神‘新羅神’了。”
該書還說:“在博多太宰府內,常駐有許多從事貿易業務的新羅人,而在此之前,就定居在九州一帶的新羅人,也多從事貿易業。”張保皋對日本的影響,在其後日益明顯。如前述的赤山禪院比睿山周圍的寺剎里,供奉的象徵著保護財富、帶來運氣,保護航海安全的“新羅神”(赤山神),說明新羅人以及張保皋所組織的國際貿易船隊,是把“赤山神”當作自己保護神了。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入唐巡禮求法的日本高僧圓仁兩次輾轉來到赤山法華院和赤山村,住留約有兩年九個月。在住留期間,圓仁和尚曾多次參拜赤山神,在回國前又特意參拜赤山神,祈求一帆風順保平安。在回國海上航行中突遇風暴,處境十分兇險,圓仁和尚遙拜赤山,虔誠祈禱,據說忽見赤山神出現在桅桿上,向空中射出一支白翎箭,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他們平安回到日本國
圓仁和尚回國後,被封為慈覺大師。圓仁認為入唐巡禮求法所以取得成功,全仗赤山神的保佑,他無限感激和崇敬赤山神,特別塑了赤山神像,供奉在京都御所(即皇宮)的表鬼門,受到各界人士的崇敬和參拜。圓仁和尚圓寂後,他的徒弟安存慧和尚繼承他的遺願,在京都小野山莊創建了赤山禪院,供奉著赤山神(新羅人即今韓國人稱之為“新羅神”)。據說凡參拜赤山神的人,請張神符在家裡,封住鬼門,就會保佑全家永享太平;凡想發財致富的人,一經參拜赤山神,財源就會滾滾而來;患病的人,一經參拜赤山神,請道神符帶在身上,不久就會不治而愈。因此,赤山禪院至今香火還是非常旺盛。
赤山神施恩於中、韓、日三國,為三國人民消災祛病,賜福保平安,成國三國人民的共同保護神,使三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

奇石傳說

仰天大佛
站在赤山法華院三佛寶殿殿門外南眺,對面山上可見一座高約80米,長約280米的山頭,其形狀酷似一尊大佛仰天而躺,一付高枕無憂、睡意酣暢的樣子,這便是令國內外來賓嘆為觀止的奇觀——仰天大佛。
相傳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明帝夜寐寢宮,夢見一位高數丈、虎背闊肚的神人,身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口中念念有詞,但不知說的是什麼。漢明帝醒來一身冷汗,不知是吉是凶,是禍是福。便問臣下太史傅毅。傅毅說:“臣觀《周書異記》測西方將有得道者,號曰佛,福佑千秋萬代,不日將至此也。陛下所夢,吉也。實乃大富大貴,大吉大利。”
漢明帝聞之,喜不自勝,遂譴使者出使西域,拜求佛法。使者行至大月氏國,偶遇在當地遊說佛法的印度高僧攝摩滕、竺法蘭兩位大師,得見梵本佛經數十萬言及釋迦牟尼白氈佛像。東漢使者恭請兩位高僧赴漢弘法傳教。梵僧便用白馬馱佛經、佛像同返古都洛陽,明帝極為禮重二僧,視為坐上賓,躬親迎奉並請其禪居鴻臚寺。次年伊始,諭旨在洛陽都城西雍門外御道北端興建僧院,為褒獎和銘記白馬馱經不辭勞苦之功,便命名為“白馬寺”。塑釋迦牟尼巨幅大佛像供奉寺內。大佛像兩旁站立的是十大弟子之一的摩珂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佛寺興建竣工後,明帝親躬相拜,文武百官、庶民百姓跪者絡繹不絕,一時香火裊裊,瑞藹飄飄。
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說話的工夫到了公元446年,北魏道武帝為了鞏固以皇帝為首的封建中央集權制,維護統治,下旨全國毀寺拆院,禁絕佛教。頃刻之間,廟宇皆毀,攝摩滕的十代傳世弟子白馬寺主持達摩為護佛法,攜帶經文,連夜東逃。一路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一日來到赤山腳下,但見東方汪洋茫茫,巨浪滔天,擋住去路,西望諸峰相連,谷幽林深,匆忙間,他一頭扎進西山的小路。

景區美食

概述

石島菜餚主要以魯菜為主,歷史悠久,以烹製海味而著稱,特別是海鮮、小海貨的製作更具有特色。石島菜餚特別講究刀工、拼擺花樣、火候和味道,以清鮮、脆嫩、原湯原味見長。烹調方法多採用扒、溜、炸、炒、煎、蒸、烤等,主要風味菜有紅燒海參、手扒對蝦、芙蓉干貝、紅燒海螺、油爆“天鵝蛋”、薑汁螃蟹、清蒸加吉魚、油炸萬壽菜、石島清湯等。
在海上公園裡,有300多米長的垂釣港可供200多人同時釣魚。有情侶灣可乘小船游弋在海面上,您還可去趕小海、捉來螃蟹、撿來海螺自己做海鮮宴。您還可乘船到海上釣魚、親自到養殖區撈出扇貝、牡蠣等在船上煮熟,在船上吃海鮮。在海上公園的岸邊,設有雅致的餐廳,還有水上餐廳。在海上公園的岸邊,設有雅致的餐廳,還有水上餐廳。
您如果喜歡,還可住在漁民家中,吃漁家飯、參與漁民的勞動,充分體會現代漁民的生活。為了豐富遊客的生活,定期在海灘舉辦篝火晚會,表演石島大鼓等。
石島飯菜的做法多種多樣,其稱呼更是繁多:
烀—將面直接貼在鍋上,如烀粑粑。
蒸—將麵團隔水放在蓖簾上做熟,如蒸餑餑、蒸發糕。
氽—將生食在開水裡滾熟,如氽丸子。
煎—食物下鍋熬至水乾,如煎雞蛋。
熬—將米或菜於與生水一起下鍋燒熟,如熬韭菜、熬白菜。
煮—把生食放在水裡燒熟,如煮餃子,煮麵條,因多數是在水燒開之後放入生食,故又稱“下”,如下餃子。
餷—慢火長時間的水煮,為避免粘鍋,煮時要勤翻拌。
炸—用油將食物炸熟,如炸魚。
炒—不加水或少加水將食物燒熟,如炒肉絲。

主食

饅頭(餑餑---棗餑餑、豆餑餑、糕餑餑)、包子(發麵、燙麵)、餃子(餶扎)、(地瓜餅、火燒、油餅、餡餅、發麵餅、花兒、千層餅等)、稀飯(米湯、餌)、乾飯(米飯:大米乾飯、撈乾飯、胡秫米乾飯、)、麵湯(大滷麵、炸醬麵、涼麵、炒麵、片兒湯、疙瘩湯、雜麵湯、)、地瓜(熟地瓜乾、烤地瓜、)等。

副食

蔬菜、野菜、海菜豆沫,大醬、蝦醬、鹹魚等古老的風味小吃,原汁原味
麵條魚餅、小白蝦氽蘿蔔絲、涼拌毛蛤、炸小蟹、喝海蜇
這的主要特產:大花生,海參,大對蝦,海米、鮑魚
如今在石島,大江南北各色佳肴你都可以品嘗的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