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胤

張佳胤

張佳胤(1526年8月12日-1588年8月7日),避雍正帝諱,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初號瀘山,號崌崍山人(一作居來山人),重慶府銅梁縣(今重慶市銅梁區)人。明朝大臣、文學家。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萬曆十六年(1588年)病逝,年六十二,追贈少保。天啟初年,追謚襄憲。張佳胤工詩文,為明文壇“嘉靖後五子”之一,著有《崌崍集》。

基本介紹

  • 本名:張佳胤
  • 別稱:張佳印、張佳允
  • 字號:字肖甫、肖夫
    號瀘山、崌崍山人,一作居來山人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重慶府銅梁縣
  • 出生時間:1526年8月12日
  • 去世時間:1588年8月7日
  • 主要作品:《崌崍集》
  • 主要成就:平亂保邊,修長城,擊倭寇
  • 官職兵部尚書
  • 追贈:少保
  • 諡號:襄憲
人物生平,文學成就,主要作品,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祖籍考證,

人物生平

嘉靖六年七月五日(1526年8月12日),張佳胤出生,他自幼聰慧機敏,七歲即可日誦書千餘言。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參加院試中秀才,且名列榜首,深得時任重慶守臣劉繪的器重。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參加鄉試中舉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張佳胤登進士第,授滑縣令(今河南滑縣),任內大盜高章假扮緹騎入縣署,脅迫張佳胤支付公款。張佳胤面不改色,假裝不知底細,給高章寫了取款憑據,然後把縣署役吏全部召集起來,立即將強盜擒住,由此名聲大振。
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張佳胤拜會明文壇“後七子 ”盟主李攀龍,“出其詩為贄 ,於鱗大善之,與折節講鈞禮然,公益心儀於鱗矣。”從此,張佳胤與七子派結下不解之緣。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拜戶部福建司主事,道改兵部職方,期間結識王世貞宗臣吳國倫等 “後七子”成員 ,相與酬唱,游處甚歡。
嘉靖三十六年 (1557年),張佳胤因父喪守制在鄉,特意前往瀘州拜會楊慎,並結識曾璵熊過,相與飲酒游賞,並於次年成立詩社 “汐社”,結紫房詩會,詩酒唱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遷禮部郎中。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因嚴嵩父子嫌其不曾主動投靠門下,以風霾考察(暗中考察屬官材料失實)為由,貶謫張佳胤為陳州同知。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遷知蒲州,期間治理黃河。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調河南按察司僉事,旋任雲南提學僉事。
隆慶二年(1568年),任廣西布政司左參議。
隆慶三年(1569年),調河南按察司副使,旋任大名兵備副使,分守甘州
隆慶四年(1570年),遷山西按察使。
隆慶五年(1571年)冬,升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
萬曆元年(1573年),至九江,平定安慶兵變。後坐安慶兵變勘獄辭不合,遷南京鴻臚卿,就地轉光祿卿。
萬曆三年(1575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次年,因母喪歸故里。
萬曆七年(1579年)復職,先後巡撫保定、陝西、宣府(今河北宣化)。宣府,明九邊之一,乃防禦當時蒙古南下之重鎮,張佳胤設計制服塞外桀驁不馴、四處搶劫的頭人滿五大。
萬曆八年(1580年),修長城萬六千九百四十尺(約合十餘里),升兵部右侍郎。
萬曆十年(1582年)春,浙江巡撫吳善言奉詔減月餉,杭州兵變, 張佳胤兼右僉都御史,署浙江巡撫,奉命勘亂。因主持對浙江兵變的鎮壓有功,獲神宗傳詔嘉獎,賜飛魚服,遷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在浙江,島夷(倭寇)來犯,張佳胤勵樓船將軍逆擊敗之。
萬曆十一年(1583年),任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協理京營戎政,並總督薊、遼、保定軍務。曾遣部將李成梁屢破韃靼插漢兒部,以功連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銜。旋即召還朝中,主持兵部事務。神宗根據功勞,賜一品誥命
萬曆十四年(1586年),受御史許守恩、徐元復參劾,遂三疏謝病歸。根據王世貞《居來張公墓志銘》描述,張佳胤是因為受中貴人中傷才上書請辭。而《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收有《張佳胤致某人函》一通,則稱張佳胤因幫助“直諫忤上,廷杖為民”的禮部員外郎盧洪春,而得罪文書房閹人(宦官),“其閹乘機冷語激動上怒”,被迫辭官,
萬曆十六年(1588年),張佳胤患風疾,轉而病重,於同年閏六月十六日(8月7日)病逝,享年六十二歲。追贈少保,葬於崌崍山(今重慶市銅梁區巴川鎮龍、鳳山之間)。
明熹宗天啟(1621年-1627年)初年,追謚“襄憲”。

文學成就

張佳胤工詩文,為明文壇“嘉靖後五子”、“後七子”之一,與明文壇“後七子”、文壇領袖李攀龍王世貞宗臣吳國倫唱和,深受他們復古主張的影響,主格調,講法度,大力攘斥當時文壇上的空浮之弊和“主理”現象。不過 ,異於“後七子”其他成員的是他強調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中的真情貫注。其《滄溟先生集序》曰:“詩依情,情發而葩,約之以韻;文依事,事述而核,衍之成篇 。”《復友人論時學》(《崌崍集》卷五十四)又云:“某惟詩者持也,古人亦云持人性情。三百之蔽義歸無邪而已。夫人稟七情,有觸斯發,對境詠志,天籟自鳴。”有學者甚至認為,“他先於公安三袁而標舉性靈說,成為這一學說的首倡者”。
居來先生集居來先生集
張佳胤的作品以詩歌和散文為主。其散文有各類贈序、遊記、書牘、行狀、祭文等,成就不高。其詩歌以七律、五律和七言古詩最具代表性,或敘寫山川風景、羈旅鄉愁,或抒發奔走邊塞、戎馬倥傯的胸襟懷抱,或抨擊社會弊端、感嘆志士淪落,情感真實充沛,風格高邁俊朗,慷慨奮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張佳胤一生宦海沉浮,奔走於塞北滇南之間,足跡幾遍天下,大江南北之勝跡屢屢散人其詩境,造語新奇,風格豪壯。自夔門東出巴蜀,乃得一覽三峽之峻美,“十二高峰生眼前,晴光次第開蒼煙。危石曲藏古老洞 ,斷岩倒掛飛來泉。”(《巫峽行》)。出使閩越,他得以 “高台落日對江風,眺盡孤城海色中。”(《平遠台晚眺同吉侍御李戶曹》)。按察雲南,南疆之奇山麗水更讓他驚嘆不已,“西南天盡見雄都,氣象中原自不殊。山削芙蓉青並出 ,日銜湖水色平鋪”(《入滇城》)。歷職晉冀,北國山川的粗獷又激發其胸中豪氣,“矯首青冥萬里看,河流秋色不勝寒。天風灑掃中條石,坐折長虹作釣竿。”(《登太行山四首》其一)。其《宿黃牛峽》一詩最為人稱道 :
春到黃牛峽,江辭白帝城。楚雲高不落,巴水去無聲。
絕塞書難得,孤舟月更明。棹歌聽自短,幾處夜猿鳴 。
全詩寫三峽旅思,巴水楚雲,月明猿啼,情景交融,渾然天成,尤其是 “楚雲”一聯意境闊大,格調高邁,人謂 “殊有神境”。
張佳胤少小即有英雄氣,入仕後又常處軍旅,故其作品于山川風物、羈旅鄉愁之外,更多的是抒寫個人豪情壯志,或借送別懷人而感世憂時,針砭時弊,在短歌長吟之中悲嘆才士不遇 、英雄淪落,如 “胡為抱策伴春歸,長使英雄淚欲揮”(《韓生別余燕京余傷其抱志不售也遂作歌》)、“英雄落魄無古今,山川到處堪沉吟”(《秋日登吹台懷吳明卿》)、 “逢人難說投珠事,閉戶空懸抱瓮心。浮世功名會有數,英雄自古隱屠沽 ”(《醉歌行送王懋行僉事之豫章》),情蘊深沉而凝重。又如七律 《同陳雙山憲使偕其弟季山水部登烏石山四首》其一:
萬山同登江上台,海門東望思悠哉。銜杯雷雨千峰過,立馬雲天四塞開。
絕域風流逢謝陸,中原詞賦愧鄒枚。相看羽翼南溟近,徙倚浮空大鳥來。
烏石山在今浙江衢州 ,此詩 即作於萬曆十年(1582年),張佳胤巡撫浙江平定馬、劉之亂後,“請纓系越深慚我 ,杖屐登山亦有君”(《登烏石山四首》其四),登高望遠,峰巒林立,信馬閒賞之際,雨收雲散,極目寥廓,一句 “銜杯雷雨千峰過,立馬雲天四塞開”,洗鍊形象地表現出詩人揮灑自如、從容自負的儒將形象,高華雄峻,意氣飛揚。朱彝尊贊云:“肖甫以功業顯,其詩亦多慨慷奮厲之氣,與仰屋樑著書者不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代山水詩一百首》中,亦選有張佳胤“登函關城樓”一首。

主要作品

張佳胤著有《崌崍集》65卷(今國家圖書館藏有萬曆間刻本)、補《華陽國志》1卷,並有奏議22卷。其中,《崌崍集》卷一為賦 ,卷二至卷二十九為詩 ,卷三十至卷六十四為雜文,末一卷附錄劉黃裳所撰 《張公行狀》、王世貞所撰 《張公墓志銘》,附錄後又載同時諸人所作序 、記等十一篇。又主修《嘉靖滑縣誌》。另吳文治編 《明詩話全編》載有 《張佳胤詩話 》81則。
張佳胤又刻書多部,嘉惠學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刻漢袁康撰《越絕書》十五卷,今國家圖書館藏有清龔自珍跋善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刻《華陽國志》,對原書次序有所改動,是目前存世的該書最早的刻本。隆慶三年(1569年),刻《奚囊蠹餘》二十卷,計十二冊,明張瀚撰。萬曆十二年(1584年),刻《天目先生集》二十一卷,徐中行撰,計十冊(有附錄一卷,明郭造卿撰)。

人物評價

王世貞:定軍之西,忽隕巨星。涪巴涸流,岷峨權傾。廟隳偉棟,國隤長城。”(《祭張肖甫太保文》)
錢謙益:①才氣縱橫……高才貴仕,兼而得之,近代所罕見也。(《列朝詩集小傳》)②鎮雄邊、定大變、入正樞席,以功名始終。節鎮之暇,輕裘緩帶,賓禮寒素,鼓吹風雅,文士之坎失職者,皆援以為重。(《列朝詩集小傳·張宮保佳胤》
查繼佐:崌崍與弇洲等並郎署時,六七雄詩壇,頫一世。乃獨沉毅,藏用不露,知非止詩人已也。弇洲與詩,期以周條侯之略,崌崍自信不如,非謙也。然而料邊故長,頗有成績。至定浙、閩不過反掌事,以其不成亂,不入叛逆,為悉情實於此。(《罪惟錄》)
朱彝尊:①詩律精嚴,高視千古。(《靜志居詩話》)②閎博縱肆 ,凌駕前人。(《靜志居詩話》)
紀昀:佳允為郎時,與王世貞諸人相酬和,七子仕宦多不達,而佳允鎮雄邊,定大變以功名始終論者,謂其詩文才氣縱橫而頗乏深致,蓋雄心大略,不耐研思於字句間也。(《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居來山房集六十五卷》提要)

軼事典故

張佳胤為滑州縣令時,有大盜任敬、高章偽裝錦衣使前來見他。二人大剌剌的直入府堂,面朝北方,張佳胤雖覺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這時任敬突然大聲罵道:“什麼時候了,還不立刻見我?”張佳胤連忙命人退下迎見二人。
任敬對張佳胤說:“有聖旨在身,不能下拜。”張佳胤說:“是聖上下旨要拘捕我嗎?”一面命人擺設香案恭迎聖旨。任敬在張佳胤耳邊說道:“不是拘捕你,是要抄耿主事家。”府衙中有個叫耿隨朝的本地人,是個小官,因草場發生火災受到牽連下獄。張佳胤更覺可疑,於是請兩人到後堂休憩,任敬一進後堂便扣住張佳胤左手,高章搭著張佳胤的肩,三人一同走進內室坐在坑上。任敬手摸著鬍子笑著說:“你不知道我是誰嗎?我從山寨來,聽說縣府庫房中有不少銀子,想暫借一用。”二人說完用匕首抵著張佳胤脖子。
張佳胤不慌不忙地說:“既然你們不是來尋仇,我再笨也不會為省幾個錢賠上自己老命,就算你們不用刀,我是個貪生怕死的人,氣力沒有你們大,工夫更不及你們好,又能拿你們怎么樣呢?只是你們既自稱朝廷欽差,如果現在自露行跡,萬一讓人看到,這不是對你們不利嗎?”
二人聽了覺得有理,就把匕首藏在袖中。張佳胤說:“滑州是個小地方,能有多少錢呢?”誰知任敬早有準備,拿出一本簿子,上面記載各州錢數,張佳胤沒辦法,只好求他們不要拿得太多,以免影響自己日後的升遷。二人商議許久,說:“我們兄弟有五人,你就給我們五千金吧。”張佳胤說:“太好了,謝謝謝謝,但你們的背囊中裝得下這么多錢嗎?再說,又怎么走出縣府大門呢?”
二人說:“你考慮的也對,你先為我們準備一輛車,把錢放在車上。”說完仍用匕首抵著張佳胤,不許有人跟隨在後,否則就刺殺張佳胤,又說:“等我們上馬離去後,就放了你。”張佳胤說:“你們若是在白天押著我走,一定會引起百姓的圍攻,即使殺了我,你們也難脫身,不如等到晚上再啟程。二人連說此計甚好。
張佳胤又說:“官銀容易辨認,使用也不方便,縣中有幾個有錢人,不如由我向他們借來給你,這樣我不會因官銀短少而影響官運,你們也不用怕官府追捕。”二人更加稱讚張佳胤考慮周到。
張佳胤囑咐高章傳話下去,召手下小吏劉相前來,劉相這個人一向多心計。張佳胤假意對劉相說:“我運氣不好受到牽連,若被捕一定會砍頭,現欽差大人有能力為我脫罪,我內心非常感激,想送五千金聊表心意。劉相聽了,吐了吐舌頭說:“一時間到哪兒籌這許多錢?”張佳胤暗踢劉相一腳說:“我常見縣中富人熱心助人,你替我跑一趟,就說我向他們借錢用用。”於是取來紙筆,寫下某大戶多少,某中戶又多少,一共九人,加起來正好五千金。這九人其實是縣中捕盜高手,並不是什麼縣裡的有錢人。
張佳胤又對劉相說:“有欽差大人在,待會兒他們送錢來,都要穿著整齊,不要因為我向他們借錢,就裝出一副窮相。”其實是暗示那些人要準備好武器。劉相這時已完全明白張佳胤話中的含意,告辭離去,張佳胤命人送上酒菜,並且先嘗表示酒菜無毒,以安賊心。張佳胤又頻勸二人不要多喝,以免酒後誤事,二人更加信任張佳胤。
飲酒至半,所召九人各自穿著光鮮,好像富豪般,雙手捧著用紙包裹的兵器站在門外,作出哀求的神情,說道:“大人借的錢已經拿來,可是小人家中實在沒有這么多。”二賊聽說錢已送來,再看到來人都是富人打扮,更不懷疑。
張佳胤命人取秤來,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庫房中長几橫放在後堂,二名役卒也跟著進來,張佳胤與任敬隔著長几,而高章卻緊挨在張佳胤身旁,張佳胤拿著砝碼,對高章說:“你難道不為你的長官秤金嗎?”
高章稍一靠近長几,九人立即捧著手中的兵器衝上前去,張佳胤乘機脫身,大叫捉賊。任敬想撲向張佳胤已經來不及,逃往廚房見大勢已去,只有自殺,眾人捉住高章拷問,供出王保等三名同黨,立即下令逮捕,三人雖逃至京師,最後還是被錦衣衛指揮使陸炳逮捕正法。
祁爾光評價此事道:“當命懸呼吸間,而神閒氣定,款語揖讓,從眉指目語外,另構空中籌畫,殲厥劇盜,如制小兒。經濟權略,真獨步一時矣。”

親屬成員

父:張文錦(1506-1556),字素卿,號南潨,贈光祿大夫、兵部尚書。明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狀元楊慎撰《明故待封君南潨張公墓志銘》(原石藏銅梁縣博物館)。
母:沈氏(1498-1576),贈太恭人。吏部尚書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陳以勤撰文,兵部左侍郎曾省吾篆蓋,明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王世貞書丹《大明誥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南潨張公暨配封太恭人沈氏合葬墓志銘》(原石藏銅梁縣博物館)。
兄:張宗胤,學醫,例授太醫院吏目。
妻:向氏,封一品夫人。
有子五人,曰叔琦(錦衣指揮僉事)、叔佩(1552-1615,字墀步,號蔡蒙,鄉貢士)、叔璽(南京左軍都督府經歷)、叔珂(國子生)、叔環(恩生);女一人,曰杭。
孫:張順孫,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能作詩,官至吏部員外郎。
孫女婿:馬士驊,銅梁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曾任江西南城知縣。

史料記載

明 許徽編《定變錄》六卷,記載張佳胤擒盜、定邊、平亂等事跡六則。
明 馮夢龍《智囊補 ·捷智 ·張佳胤》記張佳胤智擒巨盜的故事。
明 陸人龍《型世言》第十五回《任金剛計劫庫張知縣智擒盜》載有張佳胤智擒巨盜的故事。
明 王象晉《翦桐載筆·張襄憲公遠慮傳》記張佳胤立遺書囑子孫贈《清明上河圖》複本的故事。
清 查繼佐《罪惟錄·列傳卷之十一下·經濟諸臣列傳下》
清 張廷玉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傳第一百十》

祖籍考證

胡傳淮張問陶年譜》載:清初宰相四川遂寧張鵬翮《大樟祖居》詩云:“柏溝樟樹蔭茅廬,始祖由來卜此居。三派辛勤躬稼穡,百年清白事詩書。宅心忠厚貽謀在,傳世醇良積慶余。佑啟後人培福德,莫忘高大耀門閭。”自註:“始祖萬公,明初自楚遷蜀,兄弟三:一居銅梁,至大司馬肖甫公(張佳胤)顯:一居安岳,至侍御留孺公(張任學)顯;一居遂邑,自景泰時姚安太守(張贊)至崇禎壬午,孝廉科第聯綿。”(《張文端公全集》卷五)。據此可見,張佳胤與張鵬翮系同一始祖之後裔。
黑柏溝位於今四川省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據《遂寧張氏族譜》(民國十三年刻本)記載:張鵬翮之家族之入川始祖張萬,原籍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白獺河(今湖北省麻城市龍池橋街道辦事白塔河村)之綠柳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蜀,卜居遂寧縣黑柏溝,卒葬黑柏溝大樟樹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