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行(明代文學家)

徐中行(明代文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中行(1517年9月5日—1578年11月11日),明代文學家,“後七子”之一,字子輿、一作子與、號龍灣,又稱天目山人,湖州長興人(今屬浙江)。美姿容,善飲酒。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初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出為汀州知府,改汝南。後謫長蘆鹽運判官,遷端州同知、山東僉事、雲南參議、福建副使、參政等職,累官至江西布政使。

基本介紹

  • 本名:徐中行
  • 字號:字子輿
    號龍灣、天目山人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時間:1517年9月5日
  • 去世時間:1578年11月11日
  • 主要作品:《天目山堂集》
  • 主要成就:明中期文學流派“後七子”主要人物
個人簡介,詩詞特點,詩詞評說,作品賞析,詩碑,名人逸事,

個人簡介

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日(1517年9月5日)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授刑部廣東司主事,歷官汀州知府、湖廣按察僉事、雲南參議、福建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等職。廣東賊蕭五來犯,御之,有功。策其且走,俾武平令徐甫宰邀擊之,讓功甫宰,甫宰得優擢。兵部武選司楊繼盛上疏彈劾奸相嚴嵩,被囚系獄,中行不顧牽連,公然探獄,贈送食物。繼盛被害後,又為其料理喪事,引起嚴嵩忌恨,被貶為長蘆鹽運判官,遷陽州同知。徐階當政,遷湖廣僉事,積貯糧,救活饑民萬餘。在福建任上,省城西湖濱隙地,為豪右湮塞侵沒,下令修復,並捐俸築堤創閣,閩人立祠紀念。四十五年(1566),因母喪回長興,與吳承恩結為摯友。隆慶初年,吳承恩在長興蒙受冤獄,經徐中行營救獲釋。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為明“後七子”之一。著有《天目山堂集》20卷、《青蘿館詩》6卷,傳於世。萬曆六年十月十三日(1578年11月11日)患暴疾卒於江西布政使任上,卒後葬於雉城東河泊所王世貞撰墓志銘。

詩詞特點

徐中行為後七子之一。他一生到處為官作宦,詩歌多能描繪各地的山川風貌和社會習俗,並寄寓到處奔波的無限感慨和懷念鄉土的悠悠情思。如《初入滇關》寫“白日開南繳,青天豁大荒”,概括滇疆的景色,筆力蒼勁。貴州人陳田認為,後句“非至滇境者不知其妙”,實為會心之論。《盤江驛舍阻雨寄汪惟一》,勾勒了“春早蟄龍蒸赤水,夜深山鬼嘯青林”的盤江驛舍,同時表露出“誰憐妻子累,實恐衰年瘴癘侵”的惆悵。《暮發滁陽》寫“懸崖青欲滴,芳草綠堪迷”的美景,同時發出“洵美非吾土,翻然憶故溪”的感喟。徐中行善長七律,“閎大雄整,卓然名家”(胡應麟《詩藪》),如《山陵道中風雨》、《答孫侍御秦中見懷之作》、《送莫廷尉之任南都》,都是蒼然爽健的作品。其中“北上蕭關太白高”、“建業心青法署高”,尤為人們稱賞。
明代七律範本明代七律範本

詩詞評說

徐中行的詩內容總的說來不夠豐厚,且看得出在刻意學杜甫,但摹仿有跡,缺少杜甫詩雄渾沉鬱的情致。他的散文創作更是有意矯揉,成就亦不高。

作品賞析

[得滇南除目戲作]
余昔四十時,秩已忝金紫。
棄捐垂十年,僅乃復其始。
故璧則猶是,馬齒加長矣。頃失曾不憂,今來亦何喜。
明代滇南建築明代滇南建築
未能免俗緣,棲棲聊復爾。
終當拂衣去,相從鴟夷子。
[暮發滁陽]
荒城一騎出,落日萬蜂西。
澗水流人影,松陰散蹄。
縣崖青欲滴,芳草綠堪迷。
洵美非吾土,翻然憶故溪。
[董體仁送余至固節旗亭飲別賦此貽之]
自古銷魂地,經過復此亭。
布衣交自重,尊酒眼偏青。
柳色春堪惜,驪歌老倦聽。
因君懷舊侶,落落嘆晨星。
[入桐江]
奔流千折下,峭壁兩崖分。
樵徑沖江雨,漁舟宿嶺雲。布帆林杪見,水碓月中聞。
旗 亭旗 亭
獨有披裘客,千秋不可群。
"後七子"
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名稱首見於《明史·文苑·李攀龍傳》。因在前七子之後,故稱後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後七子”中的王世貞李攀龍謝榛、徐中行與宗臣等人集聚京都,結盟“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文學流派,延請畫工而作《六士圖》,以張聲勢。因他們均與嚴嵩不合,引為顧忌。

詩碑

徐中行詩碑:此碑位於泰山靈岩寺內。碑高246厘米,寬99厘米,圓首方座。系明萬曆改元(公元1573年)春正月十三日,吳興徐中行題書,長清縣知縣劉啟漢立石。詩文共10行。滿行l8字,字徑l0×10厘米,行楷體。息駕逢初地,揮毫及早春。
鐵園藏委折,銀壁削嶙峋。
秀自分東岱,開應得化人。
蓮奇仍類岳,松古似經秦。
壁悟移舟靈,泉知卓錫神。
笑參金粟佛,敢謂是前身。
其一:列岫圍丹壑,諸天出翠微。雲霞明客路,薜荔暗禪扉。御墨金為榜,神僧鐵作衣。塔窺清溪上,鍾裊白雲飛。揮塵深玄理,忘筌學息機。乍如逢慧遠,日暮儋忘歸。
徐中行詩碑徐中行詩碑
其二:萬曆改元春正月十有三日,吳興徐中行書,長清縣知縣劉啟漢立石。
徐中行墓詩
明代王世貞為徐中行的墓碑題詞:屈指流年醉里論,清溪如舊淚痕新,也知不乏追隨客,誰是當時共濟人?龍灣北岸骨堪棲,漠漠愁雲片片飛,一種印出寒食地,白公墳畔酒成泥。

名人逸事

嘉靖四十三年,吳承恩被委以浙江長興縣丞。其間吳承恩結識了湖州府長興人徐中行,兩人成了莫逆之交。徐中行任河南汝寧知府期間,遍游天中勝景。當他結識吳承恩之後,聽說吳承恩在寫作一部奇書,名曰《西遊記》,十分讚賞。徐中行多次向吳承恩講述汝寧府境內的嵖岈山景色,特別向吳承恩講述了自己數次登臨碴蚜山的感受,並高聲吟詠了自己的詩作《嵖岈仙蹤》:嵖岈山上覓仙蹤,石猴屹立半空中。聖僧講經訓愚頑,正果得道始大成;吳承恩聽了徐中行的講述,很有些心馳神往,尤其是聽說唐僧曾多次到嵖岈山講經,並教化石猴成為徒弟的故事。徐中行並推薦道:“寫《西遊記》”不可不走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可不到嵖岈山,那真是個風景絕妙的好去處啊!”後來吳承恩因私自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被彈刻下獄。徐中行設法救吳承恩出獄並勸他遠行以避禍。吳承恩問行往何處,徐中行說:“可往河南汝寧府嵖岈山,—來避禍,二來可激發創作《西遊記》的靈感。”吳承恩由揚州抵南京,乘船溯江而上到達武漢,再由京漢故道騎驢至汝寧府地,終於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天,登上了嵖岈山。面前這天造地設、惟妙惟肖的石猴形象如同黃鐘大呂撞開了他醞釀創作《西遊記》的藝術閘門。
碴蚜山碴蚜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