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濟橋(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弘濟橋)

弘濟橋(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弘濟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弘濟橋位於河北邯鄲市永年縣廣府古城城東2.5公里的東橋村,距邯鄲市20公里,所處的滏陽河段為南北流向,東西橫跨滏陽河上,故為東西橫跨橋,東橋村因在橋東而得名。又因其位於廣府古城東,當地人也稱之為“東橋”、“老東橋”。

明萬曆年間重修,俗稱東橋。該橋結構於趙州橋相似,為單孔雙敝肩石拱橋,全部用石塊砌成,堅固結實又美觀大方。 主拱券似長虹飛架,其兩端各肩負兩個小孔,造型宏偉壯觀。橋長48.9米,寬6.82米,主券跨度為31.88米,矢高6.02米。

弘濟橋和趙州橋都屬於單孔敞肩石拱橋,結構形制基本相同。橋面兩邊各有18根方形望柱,17塊欄板,上刻獅子、猴、鹿、麒麟、石榴、桃和武松打虎等圖案,精工細雕,形象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欄板中部刻有“弘濟橋”三個大字。

安濟橋和弘濟橋,不光名字相近,連年代、外形、風格、結構、功能,都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只是弘濟橋略小,它長48.9米,而趙州橋是50.82米;其次趙州橋的兩肩上有四個小券,又稱腹拱,而弘濟橋的兩肩上只有兩個小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弘濟橋
  • 地理位置: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廣府古城城東東橋村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8:00-17:00
  • 門票價格:30元(單獨購買)
  • 著名景點:浮雕圖案
  • 地位趙州橋的姊妹橋
  • 機場邯鄲國際機場可到達
  • 地位:邯鄲八景之一、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河北邯鄲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建造歷史,建築造型,歷史傳說,現今狀況,文物保護,交通信息,

建造歷史

弘濟橋在建築規模上略小於趙州大石橋,在全國現存的古代石拱橋中當數第二位。弘濟橋位於河北邯鄲永年縣廣府古城城東2.5公里的東橋村,距邯鄲20公里,所處的滏陽河段為南北流向,故為東西橫跨橋,東橋村因在橋東而得名。又因其位於廣府古城東,當地人也稱之為“東橋”、“老東橋”。初為木橋,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建為石橋,明嘉靖年間重修。該橋全部用石塊砌成,與趙州橋結構相似。在大券兩邊附兩個小券,美麗大方,雄偉壯觀。弘濟橋建於何時無可考,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
弘濟橋弘濟橋
南北欄板中部的外面有“弘濟橋”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大字的側面保留有石刻橋銘落款:(字幕)“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評同知董選廣平府知府賈應璧創建;萬曆十年歲次壬午十月吉日。”弘濟橋建於何時無考,明萬曆十年重修確為不謬。為什麼叫作“弘濟橋”呢?“弘濟”是什麼含義呢?橫跨在滏陽河上的弘濟橋是位於冀魯豫三省的交通要道。清《廣平府志》載:(字幕)“又賴滏水,上達磁邯,下達津衛,舟楫所至,四外通商,故不為一郡一邑之民稱便也。”行旅通商,極為方便。謂之:(字幕)“其功甚弘,其利甚濟”,又因修橋之時,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舉,共同奮戰,因此名之曰:“弘濟”。相當年,弘濟橋凌煙臥波,一時陸路上晉商徽賈,車蓋雲集,水路中則津鹽豫陶、峰煤邯鐵,舟楫穿梭,渾有清明上河的景象。弘濟橋則如“出水之月,飲澗之虹”,構成了滏陽河廣平府那些曾經繁華與輝煌的歲月。在這裡,你將會感慨歷史的滄桑變遷,對人生、對社會將會產生另外的一種感觸。在橋兩側邊券上有橫三豎四,深達寸許的坑槽,這些坑槽是做什麼的呢?原來過去的滏陽河是一條“黃金水道”,它的通航歷史最晚開始與隋唐時期,一直延續到上世紀的60年代,至今橋兩側邊券上坑槽就是當年的縴夫拉縴繩索留下的纖痕,深深記下了數百年來成千上萬拉縴船工的辛酸血淚,這是滏陽河航運歷史最真切的見證。基本構造
橋面全長44.6米,寬6.5米,大券跨度為24.8米。兩邊兩個小券跨度約為2.76米,高4米,盡端兩個小券跨度1.75米,高1.02米,全橋由18道單券組成,券與券之間用0.37-0.43米寬的鐵束腰相連,橋面兩邊各有18跟方形望,17塊欄板,刻有獅子,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圖案。大券和小券兩面中間刻有龍頭,大券兩邊對刻的二龍戲珠,飛鳳飛龍及兩邊盡端小券刻的纏枝花,精工細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橫斷面為正方形,柱頂均為石獅子(“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造型

在古代,邯鄲是我國五大古城之一,那個時候,沒有上海、天津,邯鄲在當時可以和長安、洛陽、揚州、淮安並列。邯鄲因為古老,境內保留有大量歷史遺存。上溯到8000年前的磁山文化,它比仰韶文化還早,下至抗日戰爭時期的129師司令部晉冀魯豫邊區首府遺址,其間各個時期的歷史遺存,可以說,應有盡有,琳琅滿目。它既是戰國七雄的北方霸主趙國的國都,是一系列古代成語故事的發祥地,又是曹操的魏國首都鄴城的所在,還是隋煬帝開築的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畔的重要碼頭,還是宋朝時期的陪都,叫大名府,當時大名府人口多達百餘萬,比開封還多,《水滸》里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義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邯鄲境內西部太行山麓有響堂山石窟,它可以和莫高、龍門、雲岡、麥積山並列為我國五大佛窟藝術。邯鄲永年縣的廣府城至今奇蹟般地保存有一座完好的明代小城城牆,周長達9里……總之,18個“國保”和大量“省保”單位形成了邯鄲蔚為大觀的歷史文化景觀。
邯鄲市永年縣有一座宛如趙州橋姊妹橋。它叫弘濟橋。此橋已默默無聞地聳立在滏陽河上大約1400年。前幾年,在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前,居然還在通行走車,狀態極佳,相當完好,神氣十足,令人讚嘆和叫絕。
趙縣洨河上的安濟橋,俗稱趙州橋,茅以升先生在1962年《人民日報》上有過描寫。他在一篇叫《中國石拱橋》的散文里對它重點介紹過,此文已進入了國中語文教科書,所以趙州橋非常有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邯鄲的弘濟橋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永濟橋和弘濟橋,不光名字相近,連年代、外形、風格、結構、功能,都幾乎一模一樣,堪稱“姊妹花”,唯一的區別,只是弘濟橋略小,它長48.9米,而趙州橋是50.82米;其次趙州橋的兩肩上有四個小券,又稱腹拱,而弘濟橋的兩肩上只有兩個小券。
遠遠看去,弘濟橋像趙州橋一樣,外觀真好看,給人一股瀟灑飄逸的感覺,的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種奇思妙想的結果,好像是天外飛來的彩虹。橋小有橋小的好處,大型橋由於跨度大,顯示的往往是工程技術的高超和先進,反而沒有趙州橋和弘濟橋這種中等橋那么有整體感和藝術感。弘濟橋不算大,整體感極佳,仿佛是一件可以用眼細品的藝術品,瞧著特別舒服。它是那樣的既穩重又俏皮。頭一眼的感覺就是特別勻稱,特別空靈,在安詳中不失靈動,在敦實中不失柔媚,透著一股東方美的神韻。
它的確是一件大藝術品,是人類工程界的一絕。趙州橋已維修過多次,而弘濟橋卻突顯得更原汁原味,除了在明萬曆年間大修過一次,主要是換瞭望柱和護欄板,其餘皆是原狀原樣原物,呈現出十足的原真性。一看那橋面就知道,完全是一滄桑的原態,總體起伏不平,石塊都缺了稜角,而且由於常年被車輛磨壓,被穿流的人流踩踏,每塊石料的表面都變得很光滑。幸虧所選的石料異常結實。石料里以一種青色砂石為主,間或也有花玉石,還有海底沉積岩,居然還有一些古生物化石露出表面,上面有清晰可見的三葉蟲和蛤螺!
絕對是世上獨有。大石料都用腰鐵連線,當年沒有水泥呀。腰鐵又名鐵蝴蝶,也都完好,仍起著連線作用,而且比比皆是,透著一種有歷史感的真實和悠久。
弘濟橋甚至比趙州橋還多著一些細節上的精緻,比如,石塊之間有內藏的榫卯結構,在每個橋拱上都有半圓狀的石質勾連線,宛如突出來的眉額,增加了橋側面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橋體兩側都有頗為複雜的浮雕,除了中央部位的大獸頭之外還刻著四爪龍、奔馬、連理花紋等等。勾連線除了在結構上的加固作用之外,可能還有為側面精美浮雕遮雨的作用。橋面上還有一個小小的“潮音孔”,發大水時隨著水流和氣流的加速會發出警報聲。這些都使弘濟橋顯得更加精美。
兩側橋肩的四個腹拱除了減少築橋的用料和橋的總重之外,又有輔助泄洪作用,減少了水的側壓,非常科學,同時又很好看,很有圖案美和幾何圖形的靈機妙算,而且給縴夫打開了穿橋的通道。這種設計在世界上領先了好幾百年。
橋拱由半圓形變為小於半圓的一段弧形也是一種工程創意的突破,橋高降至6.02米,而不是半徑那么高,減少了橋面因過高的橋拱而帶來的上下不便,縱向的十八道細長拱券石既增加了橋拱的穩定性和施工的方便,也是一種革命性的設計理念的突破,在築橋史上都是了不起的進步。
現在,在四個腹拱的下方,明顯有縴繩在橋拱表面石料上留下的磨痕,不止一條,說明在這座古橋下曾有不少大船通過,縴夫們可以穿過腹拱,在岸邊上來回拉縴。
那時河中有南北向的船經過,可直達天津。而橋面上東西向有車輛和行人經過,是通往山東和河南的咽喉要道。弘濟橋的存在證明了古代邯鄲的繁華和重要。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在橋下的河水底下還能打撈出精美的隋代護欄板殘件呢,上面一定有精彩的雕刻藝術裝飾,又會讓人大吃一驚,就像羅哲文先生1953年在趙州橋下發現隋代雕龍護欄板一樣,盼著真有吧。
弘濟橋整座橋樑全部用石塊砌成,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有研究價值的古代橋樑,它在結構、造型、建築年代上與趙州橋十分相似,被稱為趙州橋的姊妹篇。弘濟橋是一座單孔雙敞肩式石拱橋,大拱券似長虹飛架,其兩端各肩負兩個小券,造型宏偉壯觀。橋東西長48.9米,寬6.82米,主券跨徑度為31.88米,失高6.02米,兩端的小券跨徑,一為3.5米,弧失1.6米,另一為1.9米,弧失為1.05米。為什麼要在弘濟橋的大券兩邊各肩負兩個小券呢?這樣的橋樑設計,既保證了航運的通暢,又達到了河水上漲時可以分流的目的,同時減輕了橋的重量節省了石料,也是出於美觀的考慮。為適應通大船的需要,加上弘濟橋兩側的地勢較窪,因此弘濟橋的失跨比中國第一石橋趙州橋還要大,趙州橋的失跨比是1:5.1,弘濟橋的失跨比是1:5.3。全橋用18道拱肋縱向並列砌築,券間由 0.37米至0.43米的鐵束腰相銜接。(特寫)橋面兩邊各有18根方形望柱,柱首雕刻有雄獅、頑猴、石桃、石榴等,當地有“兩個仙桃倆石榴,七個獅子八個猴,中間一個地氂牛”的說法。橋面兩邊各有17塊欄板,欄板上所刻的花紋 多是節節封侯、連年有餘等吉祥畫,還有鹿、麒麟、八仙過海和武松打虎等圖案。望柱與欄板上的雕刻形象逼真、玲瓏可愛;大券與小券中間刻有龍頭,是蛟龍望水的浮雕;大券兩邊對刻的二龍戲珠、飛鳳、飛龍、飛馬,兩邊盡端小券刻的纏枝花卉,更是精雕細琢、栩栩如生,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

歷史傳說

呂洞賓與弘濟橋
弘濟橋是在明朝天啟五年(1621年)由鹿苑的錢氏汝賢及其子抗植與里人秦時震、譚永瑞等捐銀建造。橋名“弘濟橋”三字,是明朝尚書錢謙益所書,字型渾厚,剛健有力,至今橋名題字尚存可見。 關於建橋,還有一段傳說。據說弘濟大橋快要竣工時,不知什麼原因,用來做橋頂的一塊大黃石總是放不平,能工巧匠都束手無策。恰遇呂洞賓雲遊經過此地,他瘋瘋癲癲走上橋頂,右腳用力在黃石上一踏,哈哈大笑,騰空而去。由於呂洞賓腳跟用力過猛,竟在橋頂那塊黃石上留下了半隻腳印。眾工匠大驚之餘,突然發現大黃石已服服帖帖放得平平穩穩……,那“呂洞賓留下的跡印”仍在,你若細看,就會發現橋面上確有半隻腳印,斑駁陸離,依稀可辨。
弘濟橋弘濟橋
弘濟橋長8丈4尺、寬1丈2尺,跨度6丈1尺2寸,清一色用石塊砌成。下面有兩個橋墩,兩個橋墩之間是個環徑大孔,直徑約1丈5尺,它們宛如大橋的一雙眼 睛,洞察世時風雲,炯炯有神,十分得體。平日,河水從大孔流過,漲潮或退潮,甚至遇到洪水暴發,河水既可以從大孔流過,又可以從兩個小孔泄去,以分散流量,減低水速,減少阻力,保證橋身不會被大水沖壞。”弘濟橋”經歷了360多年,仍然非常堅固,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魯班妹妹與弘濟橋
關於弘濟橋的修建,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呢!
相傳趙州橋魯班修的,而滏陽河上的弘濟橋則是他的妹妹所建。魯班是著名的木石世家,尤其善於修築橋樑,由他設計的橋樑造型美觀,經久耐用。所以。全國各地的大型橋樑都請他去造。魯班有個妹妹,人稱魯妹。魯妹從小跟哥哥學習設計建造橋樑,也深得真傳,在橋樑設計方面也有了很高的造詣,經常幫著哥哥出主意、想辦法。魯班受命建造趙州橋,在設計建造中,魯妹建議魯班在橋身中橫貫鐵梁,以加強大橋的牢固性。魯班自恃才高,不聽魯妹之言,兄妹因此發生矛盾。魯妹一氣之下隻身南下,來到廣府東關外滏陽河邊。滏陽河水流湍急,因河上無橋,老百姓生活十分不方便。就在橋邊,魯妹下決心,一定要在這裡修一座橋,並要和哥哥比比高低。魯妹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智慧和當地的百姓一起,披星戴月,夜以繼日,智斗惡龍、截水斷流,鞭山趕石,終於在滏陽河上建造了一座造福千秋萬代的“弘濟橋”。弘濟橋造型美觀大方,在規模、樣式上和趙州橋大致一樣,但在內部結構上卻別出心裁,增加了大橋的穩定性。魯班因不聽魯妹之言,趙州橋幾乎被張果老的毛驢壓塌。魯班親臨廣府,向妹妹賠禮學習。從此往後,每當雨後彩虹之中仍能看到他們兄妹並肩站在橋頭的身影。
弘濟橋弘濟橋

現今狀況

“幾番留戀古城東,皆此橋飛滏水中。恰似神工揮鬼斧,雲來怪石化長虹。接連冀魯開弘濟,輸轉津邯扼要衝。擬放扁舟由且詠,詩思散入碧荷風。”此寫意,描繪的正是位於邯鄲市永年縣廣府鎮東2.5公里處橫跨在滏陽河上的弘濟橋。
弘濟橋整座橋樑全部用石塊砌成,在結構、造型、建築年代上與趙州橋十分相似,被稱為趙州橋的姊妹橋。橋東西長 48.9米,寬6.82米,高6.02米。大拱券似長虹飛架,兩邊各肩負兩個小券,宏偉壯觀。柱首雕刻有雄獅、頑猴、石桃、石榴等,兩邊欄板上所刻的花紋多是鹿、麒麟、八仙過海等圖案。大券與小券中間刻有蛟龍望水浮雕,兩邊對刻的二龍戲珠、飛鳳、飛龍、飛馬及纏枝花卉,更是栩栩如生。橋中部欄板外側刻有“弘濟橋”字樣,落款為“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評。同知董選,廣平府知府賈應壁創建,萬曆十年歲次壬十月吉日立。”橋頭有碑載:“永邑城東五里有石橋一座,名曰‘弘濟’,創於隋代,明萬曆年間重修。”在橋兩側邊券上還有橫三豎四,深達寸許的坑槽,據說是當年的縴夫拉縴繩索留下的纖痕。化石,包括三葉蟲、古魚類等,更是引起了人們關注的目光。
弘濟橋曾是冀魯豫三省的交通要道。“其功甚弘,其利甚濟”,因修橋時,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舉,因此名曰:“弘濟”。相當年,橋凌臥波,一時陸路上晉商徽賈,車蓋雲集。水路中津鹽豫陶、峰煤邯鐵,舟楫穿梭,渾有清明上河的景象。則如“出水之月,飲澗之虹”,構成了滏陽河廣平府曾經繁華與輝煌的歲月。
飽歷風霜的古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史冊上熠熠閃光的一頁。趙縣安濟橋舉世聞名,並寫進了教科書;泉州的洛陽橋雖不高峻,但人類運用海洋生物繁殖來固定橋身卻是一個創舉;蘇州是當之無愧的橋城,一座大運河旁的寶帶橋更是橋中翹楚;北京宛平城南的蘆溝橋不僅石獅子多,更和上世紀的民族恥辱相聯繫;那水鄉古鎮如同里的三橋周莊雙橋更如出水芙蓉般清麗脫俗。而古城邯鄲,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巨橋”,又有燕國壽陵餘子的“學步之橋”,也有明朝大臣張國彥的三尺橋,近者則有清漳河大橋。如今,弘濟橋又吸引著旅遊者的目光。人們在參觀這座千年古橋之餘,無不感悟歷史的滄桑變遷和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弘濟橋(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弘濟橋)

文物保護

弘濟橋在建築規模上略小於趙州大石橋,在河北省及至全國現存的古代石拱橋中當數第二位。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當地政府為了更好的保護石橋,在它的兩側分別建立了生產橋和交通橋,既方便了生產和交通,又有效的保護了弘濟橋。
邯鄲境內的古橋
名稱地點始建時間
磁縣磁縣南關的滏陽河上。
始建年代不詳
通濟橋又名張莊橋
市南郊張莊橋村內。
始建於明代
邯鄲市東
始建於明代
市區北關街,沁河公園西段。
始建年代不詳,明代萬曆45年改建為拱券型石橋。
邯鄲市北
明萬曆年間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舉郭汝為重修。
耕便橋又稱插瓶橋
邯鄲縣霍北村中
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
蘇里橋
邯鄲市東北十公里處的蘇里村
始建年代不明
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年間重修。
永年武安、邯鄲三縣交界處的焦窯村中。
始建年代不詳

交通信息

從邯鄲火車站乘坐605路(火車站-廣府城)公車,票價約5元,車程大約1小時;到了廣府城後乘坐計程車或步行前往(約2.5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