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大石橋

趙州大石橋

趙州大石橋位於趙縣城南的狡河上。本名安濟橋,因趙縣古稱趙州,所以該橋又名“趙州橋”,俗稱大石橋。始建於隋代。據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的《趙州石橋銘序》記載::“趙郡狡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州大石橋
  • 本名:趙州橋
  • 始建時間:隋代
  • 全長:64.4米
  • 又名:安濟橋
古蹟建築,民間年畫,

古蹟建築

我國是一個古橋眾多的國家,建橋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商代就開始築橋以渡河川,至晚在西晉時期已開始建造石拱橋。但因歷史久遠,隋以前的石橋大都不存。石家莊一帶,古代既是交通發達的“燕晉通衢”,又是河渠縱橫、水利成就輝煌的富庶之區。古代勞動人民在鑿渠溉田、引水通漕的同時,曾利用各種材料和技術建築許多不同結構、不同形式的橋樑。據目前掌握的史料,本地區內最早見著記載的大型橋樑是北魏以前的“成郎橋”。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漳水注》中記載:太白渠“東經關縣故城(今架城北十里舖)北,又東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謂之成郎橋。”今欒城縣城郎橋村即由此得名。酈道元既然稱此為“大梁”,說明必然有一定規模,而且說明在北魏以前就已有之。隋代以來,以趙州安濟橋為代表的石拱橋逐漸增多,其中有俗稱小石橋的永通橋垂虹橋永安橋都在中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
地圖位置
安濟橋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敞肩式大型石拱橋,在我國古代橋樑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橋全部用石料砌成。全長64.4米。主拱跨徑37.02米,拱券矢高7.23米,拱頂寬9米。在主拱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大者跨度3.8米;小者跨度2.85米。整體結構採取縱向並列砌築法,用3道相對獨立的拱券並排組成橋拱主體。既便於施工,可分段分塊依次建造;又方便日後修繕,不致因修補其中一道而影響全橋。為防止兩側拱券向外傾斜,加強大橋整體的橫向拉力,採用帽石、鐵梁橫穿拱肩,鎖住全部拱券;以雙銀錠形腰鐵嵌入拱石,卡住各個相鄰的拱石,輔之以鉤石、護拱石,進一步提高橫拉強度,並且採用上窄下寬的“收分”形式,使28道拱券固為一體,堅實牢固。古人所謂“奇巧固護,甲於天下”,正是其真實寫照。敞肩式石拱橋較之實肩拱不僅造型精巧,節省石料,減輕橋身重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輔助演瀉洪水、減少水流阻力。所謂“兩岩嵌四穴,蓋以殺怒水之盪突”,正是敞肩拱發揮作用。不僅如此,這種結構還科學地利用小拱對大拱所產生的“被動壓力”,增加橋身的穩定性。安濟橋開啟了也界“敞肩拱橋”的先河,是世界橋樑史上的一大奇蹟。在歐洲,這種橋樑直到19世紀才開始流行,晚於我國1100多年;安濟橋橋身雖為單拱,但由於跨度大,弧形平緩,橋面坡度小,車輛通行方便。
安濟橋不僅以高度的科學水平名聞遐邇,同時還以優美的造型藝術著稱於世。它的體型輪廓雄奇壯觀,寓秀逸於雄偉之中;它的雕刻絢麗多彩,橋面兩側欄板、望柱上的各種蚊龍、獸面、竹節、花卉等浮雕圖案,無不精緻俊秀。其中的蚊龍各具不同的形態神情,或二龍相互纏繞,嘴裡吐出各式各樣的水花;或二龍前爪相抵,各自回首遙望;或二龍作觀珠狀,無不惟妙惟肖,這些石刻構思奇巧,造型蒼勁;動態生動,實屬隋代石刻藝術的珍品。
趙州橋以其在在中國文物史、橋樑建築史上的極高的地位,被並稱為華北四寶(指的是:“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民間年畫

武強年畫《趙州大石橋》趙州石橋,其建築精美牢固,天下聞名,驚動了世界。八仙中的張果老邀請了五代時卓有才識的皇帝周世宗柴榮和宋代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同來考驗橋的牢度。他們搬來了太陽和月亮以及四大名山,分別裝在柴王推的獨輪車和張果老的法器里。當他們一同到橋的當中時,整個橋身忽然晃動起來。造橋的魯班見大橋出現了險情,急忙縱身跳下橋去,用手托住了橋身的中部。待仙人們過後,大橋依然完好,只是車走過的橋面上留下了幾個驢蹄子印和獨輪車壓過的一道溝。周圍的仙人們幾乎是同聲稱道:“真是天下奇蹟趙州橋。”這個傳說曾被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曲調廣為傳唱。 其實趙州石橋乃隋朝工匠李春建造,原名“安濟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仍然完好,是世界橋樑史上的一個奇蹟。經過神話渲染,就更使人們覺得它絕妙非凡不同一般了。
武強年畫《趙州大石橋》武強年畫《趙州大石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