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馮·施萊格爾

弗里德里希·馮·施萊格爾

德國作家、語言學家、文藝理論家。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曾在柏林和耶拿任教。早年同情法國大革命,後入天主教會,擁護“神聖同盟”。曾與其兄奧古斯特·施萊格爾合辦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其論著《斷片》(1797、1798、1800)被認為是浪漫主義美學奠基之作。《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1808)對梵文和印度文明的研究作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里德里希·馮·施萊格爾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772
  • 逝世日期:1829
  • 職業:文學理論家、作家、語言學家
生平,著作,

生平

弗里德里希·馮·施萊格爾(1772~1829)德國文學理論家、作家、語言學家。 德國早期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創始人。1772年3月10日生於漢諾瓦。1790年在格廷根學習法律。1791至1794年在萊比錫學習藝術史、古典語文和哲學,受柏拉圖和溫克爾曼的影響。隨後在德勒斯登開始文學創作。1796年到耶拿,深受費希特哲學的影響。1794至1802年在柏林和耶拿任哲學講師。在柏林參加文學沙龍,結識施萊爾馬赫和蒂克。1798至1800年和他的哥哥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出版早期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參加這一工作的還有諾瓦利斯、施萊爾馬赫蒂克。1802年在巴黎任講師,並學習羅曼語言和東方語言。1808年在科隆皈依天主教,同年在維也納供職。1815年被封為貴族。1815至1818年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任奧地利公使館參贊。1810至 1812年在維也納發表 《論現代史》(1811)和《古代與現代文學史》( 2卷,1815)的講演,內容大多涉及歷史、哲學和文藝學。他把歷史理解為一個民族對自己的過去的自我意識,而文學則是一個民族精神生活的體現。1800年《雅典娜神殿》停刊,又創辦《歐羅巴》(1803~1805)、《和睦》(1820~1823)等雜誌,宣傳宗教和復舊思想。1829年 1月11日死於德勒斯登。

著作

弗·施萊格爾是德國早期浪漫派的重要理論家,他的早期論文,如《希臘文學研究》(1798)和《希臘人及羅馬人的詩歌史》(1798),探討了古希臘藝術,認為它是典範。但是他又認為,古希臘人創造的客觀的、有效的東西是必將消失的作品,而現代的主觀精神則可能繼續發展。他的《片斷》(1797,1798,1800)使他成為浪漫主義美學的奠基人。他主張“普遍藝術”,強調文藝的主觀性,反對文藝與現實發生任何聯繫。他的論文《論威廉·邁斯特的特徵》(1798),對歌德這部作品作了獨到的分析。
弗·施萊格爾的長篇小說《路清德》(片斷,1799)對當時的婚姻制度進行了批評,主張婦女解放和戀愛自由,把閒散無為的藝術視為特權階級的理想和特權。他還著有悲劇《阿拉爾柯斯》(1802)。
在1808年皈依天主教後,他嚮往中世紀的封建宗法社會,對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十分反感。他試圖逃往理想的王國,以免接觸鄙陋的政治現實。他認為詩人不必受法則的束縛,“天才”可以越過現實的限制。他的觀點在當時有相當的影響。
弗·施萊格爾在語言學和文學史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貢獻。1808年出版的《印度人的語言和智慧》使他成為德國梵文研究的奠基人。這本書作為比較語言學的巨著是印度日耳曼語言科學的第一部經典著作。此外,他還開創了對中世紀文學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