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書院

廣西南寧書院,位於廣西南寧。明嘉靖七年(1528)新建伯王守仁率兵至南寧,於南寧城北門口縣學舊址建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西南寧書院
  • 地理位置:廣西南寧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建立年代:明朝
敷文書院,陽明書院,新會書院,烏石書院,紫瀾書院,正誼書院,淮海書院,蔚南書院,賓陽書院,榜山書院,嶺山書院,辣丁書院,

敷文書院

日集諸生,講學其中,論辯“致良知學”,相傳王撰記,並手書匾額“以宣揚至仁,誕敷文德”,故名。時有正廳、後廳、東西廊房。在廣西歷史上影響較大,歷代名人多有評述詩詠。如“南極文星耀,西荒武庫雄,百年留古院,九郡息兵戎”(清周起岐《詠敷文書院》);“嶺外有文能止武,堂上習禮致精禋”(清顏鼎植《謁文成書院復新》);“奕世一儒宗,功名著鼎鐘。文成垂令范,新建懋勛庸。異地猶觀感,誰人不景從。後來同志者,莫使若雲封”(清聞人紳《重修敷文書院記》)。十六年南寧知府郭楠修。萬曆十一年(1583)左江道陳希美、知府陳紀等復修。前為大門,中為儀門,又中為大堂,兩廊各有精舍18間,後為後堂,立王守仁石像,以資紀念。明末毀於兵。清康熙九年(1670)左江道宋翔、知府韓章等捐資重建。有大門1座、大堂1座,立王守仁像,規制煥然一新。十一年署知府周起岐重修。二十五年知府趙良璧、五十一年知府戴錦、五十六年知府沈元佐及同知聞人紳,先後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劉夢蘭、知縣李天鈺率士紳勸捐重修。至民國初年書院猶存,名為文成公祠、文成公講學處。1926年改建省立第一中學校女子部,1927年改為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1930年改為省立第三女子中學校,校內有王守仁(陽明)先生紀念亭,亭碑上有石刻王守仁畫像。畫像現移置南寧白龍園炮台內。舊址今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儲備物資管理局。
心學揭良知,憶當年息馬投戈,頓化遐陬成泮壁;
教思追大雅,欣此日橫經鼓篋,共歌樂職布中和。
清代葉紹本題敷文書院
七萬人相慶更生,計農桑教化兵防,名世允推儒作將;
十五卷共尊遺集,兼道學文章經濟,此邦尤願士希賢。
清代李彥章題敷文書院

陽明書院

陽明書院,位於廣西武鳴。明萬曆間,思恩府(今屬武鳴)知府侯國治建於府治西,後兵燹塌廢。思恩府城外東南兩江合流處,相傳為王守仁(陽明)講學地,因多榕樹,故名榕樹園。後為土官岑氏園。清道光間,知府李彥章重建於榕樹園,仍舊名。築天一閣藏書,生徒達數百人。李彥掌自號榕園主人,曾率諸生333人作王守仁生日。鹹豐間院園俱廢。光緒間知府黃鴻藻復設書院,刻王守仁石像供院中。宣統二年(1910)改為國小堂,1912年改堂為校。隨後改名為陽明高等國小校。1943年由蒙培勤、李宗儒、黃銘珊等籌辦成私立陽明初級中學。1948年更名為武鳴縣立第三初級中學。1969年9月改為武鳴縣府城高級中學,辦學至今。
服其教、畏其神,故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遍為爾德;
官先事、士先志,有君子之詞,而無君子之行,莫入吾門。
清代李彥章題大門
合千里外東至屯所,西至田陽,俗喜儒風,今已見從游多士;
願十年後家有洙泗,戶有鄒魯,化行荒服,我又宗先世成公。
清代李彥章題大門

新會書院

新會書院,位於廣西南寧市解放路。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為由來邕經商的廣東新會人士集資興建,主要用來給居住在南寧的廣東新會籍經商人士的子女讀書,並作為商人集會的地方。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面積800多平方米。為招染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建築風格同新會當地的祠堂建築一樣,布局緊湊,錯落有致,莊重而顯古雅,是南寧市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能體現出嶺南建築藝術特色的一處古建築。該書院已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南寧市博物館。
新沾雨露;
會際風雲。
佚名題大門

烏石書院

位於廣西橫縣。明嘉靖間刑科給事中吳時來(號悟齋)彈劾兵部尚書許論宣、大總督楊順。之後,又彈劾嚴嵩父子貪黷,被嵩所擠,謫戌橫州馴象衛,因建書院於學宮西北烏石嶺,故名。親給諸生講授,並撰記。置學田年收租谷270石,糧米5.59石,供給書院經費。嵩敗,吳被召還,回京供職,官至都御史。諸生立石像於院內,並建吳公祠以祀,故名悟齋書院。後廢。

紫瀾書院

位於廣西永淳(今屬橫縣)。明嘉靖初年建義學於城南門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五十八年知縣凌森美遷義學於舊學宮之後殿,題額“紫瀾書院”。乾隆四年(1739)又遷院於城西門長興街堂字園地,秋七月興工,至五年落成。三十八年重修,以紀念凌森美,易名凌邑侯書院。道光十五年(1835)再修。鹹、同間停辦。

正誼書院

位於廣西南寧。原名孫公講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士民建知府孫明忠生祠於蒼西門內烏龍寺旁,中祀文昌像,後設義學於內。雍正九年(1731)知府黃其炳易名正誼書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縣萬廷莘遷於式南書院舊址。嘉慶八年(1803)知縣高廷樞,購得南門正街楊姓屋改建。計有屋三進9間,講堂3間,周有圍牆。道光七年(1827)署縣聞寶桂重修。十七年知縣柳濟清查出學莊租谷13980斤和魚塘1個,又於節孝祠旁造鋪3間,出租取息為書院經費。宣統元年(1909)改為自治研究所。二年改為高等國小堂。三年改為女子學堂。民國間曾改為法政學校。

淮海書院

位於廣西橫縣。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州柯宗仁建義學於馴象衛舊署,常親自訓迪諸生。督學靳讓題額為“浮槎堂”。雍正二年(1724)知州劉斌重修,請本州舉人陳翊熹、金嗣英主教。乾隆十一年(1745)知州謝鐘齡重修,增至學舍10間,額題“秀林書院”。四十年知州宋思仁又增置田產,收租以為書院經費,請本州舉人蒙武賁掌教。嘉慶六年(1801)廣西巡撫謝啟昆令知州楊學貽於院右建屋3間,祀宋紹聖間貶至橫州的秦觀(淮海),遂改名淮海書院。後復名“秀林”。鹹豐、同治間,停學10多年。同治十三年(1874)知州楊椿、掌教鄧岳霖建試場。光緒二十五年(1899)掌教施獻璜募捐重修院內桂香樓,添建兩廳,左名“尚志堂”,右名“崇實堂”,東西各增設學舍5間。每年春考取生童各2名。二十六年知州武傳緘改定每年春考取生童26名住院就讀,每名每月津貼一伙食燈油費錢1000文;掌教每月考試院內生童,評為甲、乙等者酌給獎勵。三十年知州賴宏與地方紳士會議,決定分上、中、下戶募捐,拆毀試場,改建為師範講習所。三十三年改為兩等國小堂。民國間改建縣立第一高級國小。1929年改建縣立中學。1958年改為橫縣中學。淮海祠至今尚存。

蔚南書院

位於廣西南寧。原名式南書院。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府沈元佐捐建於西城皇廟大街節孝祠旁,中祀巡撫陳元龍。雍正三年(1725)知縣趙成章劃分其半建節孝祠。乾隆十五年(1750)提學使羅源漢改名蔚南書院。三十八年知府杜琮遷建於城東育嬰堂。置田年收租谷240.76石,塘租銀34兩,充作經費。光緒十六年(1890)巡撫馬丕瑤命知府彭鑾、知縣陳鳳樓,建藏書樓於頭門內,並奏頒書籍數萬餘卷,藏儲以供眾覽。三十一年與左江書院合併,並添購院左鄰民房20餘間,改建南寧初級師範學堂。宣統元年(1909)改為第三初級師範學校。民國初為省議會。

賓陽書院

位於廣西賓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陳之鵑遷學宮於州之東北,以學宮故址建書院。嘉慶十六年(1811)知州徐楩輈請復建學宮於此,乃就舊學宮之右改建書院,未竣去職。二十五年知州袁植修與縣紳改建於城門文昌門外,知州耿省修續成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州陶錫圭重修,並捐置田租以增書院經費。鹹豐八年(1858)毀於戰火。光緒元年(1875)知州許澤洋從士紳請,改建於州治東北舊學宮故址。分上、中、下3座,中座為文昌宮,對面為魁星閣;后座正廳為講堂,左右翼以學舍,規模宏敞。二年知州葉茂松與縣紳等變賣前書院舊址,得款建築門樓1座,於巽方題額“聚奎樓”。光緒間,復於院之東北隅建藏書樓。巡撫馬丕瑤、縣人方璧光先後捐贈書籍,藏書頗豐。永淳縣進士楊懷震、縣舉人陸生蘭、吳運鵬、謝寶樹、賴乾臣等先後任山長,主講書院,就學生徒甚眾。三十三年在書院原址創辦師範講習所,並開設兩等國小堂1所。民國初改為縣立高等國小校。1934年國小分鄉設立,此校停辦。書院舊有田租產業歸賓興館業。校舍劃歸省立賓陽初級中學校,後改賓陽縣中學,今為賓陽中學。

榜山書院

位於廣西隆安。初始創於縣城北門內,名陽明書院。後設於西門之內,改名興文書院。後毀。建置不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縣張樹績改建於縣城東門外學宮之右側、王文成公(王守仁)祠故址,名榜山書院。中建講堂,後為傑閣,上祀魁星,下奉王守仁神主。閣後建屋3間,為院長居所。講堂之前設門兩重,左右翼學舍共36間。置有經費田200畝,年收租谷銀12.1兩,又賓興館田7畝,每年可收租谷銀4.9錢。1931年改為隆安縣立初級中學校。舊址今為隆安中學。

嶺山書院

位於廣西武緣(今屬武鳴)。清道光元年(1821)知縣張顯相捐廉購買縣城西北隅薛、黃、劉三姓地基,與縣舉人阮修誦、職員李琛園倡建書院。知府汪雲任、知縣慈士衡董其事。建有頭門、二門各3間,講堂、後堂各3間,涼亭1座,廚房2間,東西學舍共27間,周築圍牆。七年知縣申及甫添建文昌閣,加開小池塘,增建學舍8間。鹹豐間為難民借住,後崩壞殆盡。光緒三年(1877)知縣孫德元以修學宮余資並籌捐重修。二十二年知縣周頌聲復修西齋1所,捐俸購置書籍,以供研讀。三十三年改為縣立高等國小堂。1941年為武鳴私立鳴山中學。後曾先後改名為武鳴縣鳴山國中、武鳴一中。今為武鳴中學。

辣丁書院

位於廣西宣化(今屬南寧)。又稱法文書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法國駐南寧天主教教士羅思思(Lauest)建於南郭巷,專門培養教會神甫。學生在全省男性教徒中擇優選錄,年齡在15歲左右。每3-4年招生一次,分初、高中兩班,每班約15人。學習及生活費用均由教會供給。課程有國文、數學、歷史、地理、拉丁文、教理等。有教職員3人,中文各科教員聘請兼職教師擔任,拉丁文教員由院長兼任。學制7年,畢業後,有志為教會終身服務者,由教會保送外地神學院深造,6年畢業後,能遵守終身不婚者,經主教核准,方準任神甫。歷任外國院長有:陸文思、文式儀、豐永超、盧安德、唐定球、和為貴、戴天恩等。1936年後始有中國神甫任院長。1942-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1946年恢復,1949年停辦。辛亥革命時,曾為同盟會與廣西會黨通訊聯絡點。舊址今為南寧市康樂路國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