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書院

新會書院

新會書院分兩處,一處位於南寧市解放路42號,坐北朝南,為廣東新會縣人士集資興建,始建於清乾隆初年,重修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址長55米,寬20米,原有三殿兩廊一閣,現存三殿兩廊,為南寧市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築。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位於廣東省新會第一中學校區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會書院
  • 創辦時間:清乾隆初年
  • 所屬地區:南寧市解放路42號
  • 現址長:55米
  • :20米
簡介,概況,歷史,現狀,

簡介

新會書院又名“闔邑書院”,並非傳統的書院建築,而是木石磚瓦結構的晚清嶺南祠堂建築。因其地址原為新會縣衙門,“為前朝國師所擇定”,風水家目為“上吉宅場”,所以選址於此。建築朝向為坐北向南,中軸線對稱,平面為長方形,分正座嶺南祠堂建築和后座洋樓,共四進建築,四面圍牆,前後有花園,占地10000平方米,原有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正座建築面寬49.24米,深88.07米,共三大進,每進大廳平面結構為16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每間闊度相同,另兩邊左右附座一間三進,合共七間,均為硬山頂。院內兩廊貫通,各進以天井相隔,庭院幽深,構成一座對內開放、對外封閉的宏大院落。書院建築圖則由新會著名華僑建築師林護負責設計,他曾承建廣州沙面萬國銀行與梧州中山紀念堂,熟諳中西建築風格。書院於1920年動工興建,正座祠堂建築於1923年落成,后座洋樓等全部工程於1927年竣工。其規模之大,在省內僅次於廣州陳家祠(占地總面積1.5萬平方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著名電影《孫中山》劇組曾到新會書院采景拍攝。
該書院平面呈長方形,分前、中、後三殿,殿與殿之間以天井分隔,後天井兩側設走廊,布局嚴謹,採光充足。殿面通寬 14 .2米,總進深 55. 2米,各殿通高 9米,單檐硬山式磚
木結構,布綠色琉璃瓦,脊上鰲魚正吻,彩繪浮雕。
前殿於民國21年(1932)因拓寬馬路向後移重修。1982年屋頂脊瓦被拆,1987年重修。
中殿進深14.5米,花崗石台基比前殿高0.8米,台階5級,石檐柱,抬梁式屋架,前有卷棚。檁梁之間作隔架科斗拱,結構緊密,精雕細刻。
後殿格局結構與中殿基本相同,梁架不設斗拱,三面砌牆。花崗石台基比中殿高0.9米,台階7級,兩側垂帶設抱鼓石。中殿與後殿之間的兩側走廊,亦用石制廊柱,琉璃瓦屋面。整個書院建築布局緊湊,高低錯落,莊重古雅,具有嶺南古建築輕巧秀麗的風格。

概況

歷史

據文獻記載,前清時期南寧商務已盛,各省商幫雲集,並設立同鄉會館,作為商務及同鄉聚會、議事的活動場所。新會書院就是其中有名的會館之一,由旅居南寧的廣東新會籍人士集資興建。會館始建於乾隆初年,道光二十三年重修。
當年的南寧,最熱鬧的西倉門大街就在這間老宅附近。每當開市的早晨,各家商鋪拉開木門,到邕江邊擔水的街坊鄰居相互問候寒暄,從廣東而來的富商聚集在此品茗談生意。新會書院作為南寧市現存的唯一一座清代會館,見證了前清時期南寧商業的興旺,以及解放路作為老南寧商業中心的繁榮景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會書院也是清代南寧商務活動頻繁、經濟發展的產物,它對研究清代南寧乃至廣西同廣東及西南等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現狀

如今,經過兩次修繕的新會書院已成為邕劇的文化展示點,是戲劇愛好者的天堂,每逢周末都會有好戲上演。精美的戲服和頭飾在櫥窗里展示,並配以詳細的文字說明,就算不是戲曲愛好者,來到此處,也很容易被裡面的戲劇文化氛圍所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