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康(姓氏))

康姓(姓氏)

康(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康姓,主要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后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諡號是“康”,其後便以諡號為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康氏
  • 外文名:kang's
  • 出現時間:周代
  • 姓氏始祖:康叔
  • 分布範圍:湖北、安徽、四川、甘肅等省
  • 姓氏名人:康絢、康泰、康有為、康克清、康瑜
  • 百家姓排名:第七十五位
  • 姓氏出處:宋代《百家姓》
歷史發展,源流發展,得姓始祖,遷徙演化,遷徙傳播,姓氏文化,郡望堂號,宗祠對聯,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宗親會,姓氏名望,康泰,康僧會,康絢,康子元,康崑崙,康日知,康澄,康福,康再遇,康與之,康進之,康茂才,康大和,康海,康女,康元積,康濤,康有為,康廣仁,康同薇,康克清,康世恩,康乾生,康志強,康莊,康林,康烈功,康健民,

歷史發展

源流發展

  • 源於姬姓
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諸侯,建同姓”,起中國“封建”之始時。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內康國,所以得名為康叔。當年周武王克殷紂,以殷余民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位比諸侯,以奉其先祀不絕。因武庚未盡服,恐怕他將來乘機作亂,武王就令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為祿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駕崩後,年僅12歲的周成王繼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輔政。管、蔡懷疑周公擅權,聯合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伐滅。之後,周公看到對殷商遺民的統治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理由很明顯,這些殷商的遺民,內心未必認同姬周,如果對他們的處置不當,很可能會引起叛亂,豈不是後患無窮!周公最後決定,把這批殷商遺民交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去統治,並且改封康叔為衛國國君,侯爵。後來,康叔至衛,按照周公的教導,把過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動的殷民處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敵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長大親政之時,並且被舉用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逝世後諡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諡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氏正宗。
後世康氏源於康叔,在歷來研究姓氏學的學者心目中,是被認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對於漢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這樣一種記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書就異口同聲地指出:“衛康叔之後以謚為氏”,可見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
康氏的第二個受姓祖先是劉康公,姬姓。東周周頃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時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於劉累古封地劉城,諡號康,史稱劉康公,其後有劉氏,也有支系姓康者。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經有2600年的歷史。
  • 源於子姓
戰國時宋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東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廬山康王谷。
  • 源於陰康氏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傳說中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商洛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氏”和“康氏”。
  • 源於康居
康居(康國),以國為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但漢庭因為“其新通,重致遠人。終羈縻而未絕。”以上記載明確地說:西漢成帝時,康居國曾遣子入漢,而且此後雙方還交流不斷。最早記載康姓的史書,後《梁書》卷一八《康絢傳》亦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此條不僅繼承上說,且更具體地指出:後留於河西,以國為氏。
康乘,中華康氏的得姓始祖,中華古西域康居國(唐.康國)王子。於公元前21年來到漢廷,定居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新唐書》載:“康”等昭武九姓,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境內),祖先為月氏人。後來西遷西域中亞地區。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 源於匡易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後下詔天下避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雖然在宋末以後,有部分支系陸續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還延續著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廬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於泰和(古西昌)成為匡易康氏的第二個發祥地,是廣大匡易康氏的嚮往之地。
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廣”,遷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遷民運動。元末暴發眾多農民起義,多年的戰爭使湖廣(現湖北、湖南)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朝廷下詔,從江西遷民填充湖廣。故這時期,有許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從江西泰和、吉安等地遷徙到湖廣一帶。湖南、湖北境內的許多康氏支系,就是在這次大遷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後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遷民運動中,又有許許多多匡易康氏子民從湖南、湖北遷徙到四川、重慶等地繁衍生息。此次運動的原因是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幾次攻占四川,以及滿清對四川的多次洗劫,戰爭造成了四川人口的嚴重銳減。清初,朝廷下詔從湖廣遷民到四川。
根據“康氏脈系研究網”收集掌握的資料說明,在如今中華大地上,處處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經成為中華康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眾多,人才輩出,為中華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貢獻!
  •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orgut Hala。所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特氏,亦稱主兒乞氏、主兒勤氏、月兒斤氏、禹兒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部落名稱,是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其是女真人,達斡爾民族亦有該姓氏,滿語為Jurk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⑶.蒙古族瑚爾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陳蒙古巴爾虎氏、亦稱胡拉特爾氏,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滿語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爾拉特氏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後代多冠漢姓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 源於滿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哩部族人,滿語為Heseri Hala,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地區(今遼寧清原英額門)。滿清開國初,其祖赫舍哩·碩色歸清,隸屬正黃旗滿洲,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滿、漢、蒙文字,由頭等侍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之託顧命為輔政大臣,受一等公,諡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後代分為赫、張、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漢字諧音“康”為氏,隸屬正黃旗滿洲,官拜木力占牛錄、武德騎尉。他在清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皆無後,五子過繼富氏。三子赫舍哩·達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後人分為兩支,前後駐防丹東鳳凰城,分別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註冊。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遼陽澗溪溝。
⑵.滿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稱亦卡爾他吉爾氏、卡勒塔基爾氏,滿語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陸續歸附後金的(比如遼寧省鳳城有一支卡克他氏姓康,就是努爾哈赤時期投奔來的)但主要還是在皇太極時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極調軍平索倫部,從此索倫部眾悉數編入八旗,但真正被調往瀋陽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數索倫部眾就地安置編旗繼續從事生產,清廷並沒有將其納入深層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間,由於沙俄的進犯黑龍江上游的各旗索倫人才真正列入以車滿洲,編練成兵參加了雅克薩戰爭。此後因索倫部旗人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清廷將其視為精銳兵源,每有重大戰事必調遣自黑龍江。索倫部旗人幾乎參加了清中期以後的所有戰爭。黑龍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滿族人就是這些以車滿洲索倫部旗人的後代。,祖籍在長白山以東訥佛賀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隨努爾哈赤其兵,後來他的孫子1644年"從龍入關"。1687年四世孫卡克他氏圖美、圖奈兄弟2人奉命遷居鳳凰城駐防,隸蒙古鑲白旗官保佐領下當差,居鳳凰城北山,圖美任參領,圖奈任額兵,為始祖。因家屬仍在北京,弟圖奈未再娶妻,兄圖美娶妻王氏,生3子。長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長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壽、必倫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遷居大堡康家溝。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溝一支人口達到1000多人。1905年編修《卡克他氏宗譜》,以慶字為第八世,確定"慶(上)會(上)運(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濟(上)聖(上)清(下)。國(上)華(下)全(下)貴(上)品(下),世(上)祿(下)廣(上)恩(下)榮(上)。德(上)義(下)昭(上)隆(上)業(下),賢(下)良(上)繼(上)盛(下)名(上)。永(上)懷(上)先(下)澤(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個字以序輩數。括弧中上者用於姓名中間,俗稱居中;下者用於末尾,俗稱落底。已傳13世
⑶.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滿族姓氏,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康氏、安氏。
⑷.滿族康錫哩氏,滿語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遼寧桓仁雅河鄉附近),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⑸.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⑹.滿族滿族卡宜氏,滿語為Kay Hala,以祖名為氏,原屬於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駐防鳳凰城,分隸正黃旗和正白旗下,隸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隸正黃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兩個字“卡宜”為姓,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⑺.滿族康儀理氏,滿語為Kangyili Hala,亦稱康吉里氏,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土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康氏,世代相傳。

得姓始祖

康叔。據《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載,漢族的康姓,出現於大約3000多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康叔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於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國,管理那裡的殷室遺民,將衛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固周王朝統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後,諡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後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諡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康叔封康叔封

遷徙演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其中山東、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後裔!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遷徙傳播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中國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區(今甘肅省境內)、其後分布陝西、河南、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託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北宋初, 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征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五大姓,在台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台灣的屏東、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布台灣的每個角落。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占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3%。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平郡(今山東東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晉陽郡(今山西太原)。
  •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
華山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於騎馬射箭,官大將軍。後來討平張韶,昇平盧節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 校尚書右僕射,封為會稽郡公。康姓因以“會稽”為號。
晉陽堂(或晉陽郡):以望郡為堂號,乃匡易康氏之總堂號。
三省堂: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宗祠對聯

  • 四言
華山懋績;
東海名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梁代司州刺史衛尉卿康絢,字長明,少年時就有大志。仕齊為華山太守,有政績。入梁歷官司州刺史、衛尉卿。為人寬和,當時人稱“長厚”。下聯典指康姓歷史名人康子元,官獻陵令。開元初年,朝中讓舉薦能治《易》、《老子》、《莊子》的人,中書令張說推薦了他,官秘書少監,曾與張說一起商討玄宗去泰山封禪的儀式。後官至宗正少卿。
明經登第;
馳射受封。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康希詵,十四歲時以明經登第,歷官海、濮、饒、房、台、曉六州刺史,所到都有異政。書法家顏真卿曾撰寫碑文記載他的事跡。下聯典指唐代靈州人康志睦,字得眾,善於騎射,官大將軍。因討伐張韶有功,昇平盧節度使;平定李同捷的反亂後,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京兆世澤;
誥命家聲。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康叔,周武王同母幼弟,封於康,因得名;《尚書·康誥》載周公旦命其“明德慎罰”。
少卿六畏;
孝女三賢。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康澄,大理少卿,上書言謀,可畏者六事。下聯典指明康女,父友賢,年老無子。女勸父納妾得男;母疾,女嘗糞甘苦;夫早歿,誓不再嫁。時謂其三不可及。
  • 五言
斯文在天地;
至樂寄山林。
——康有為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近代改良派首領康有為自題聯。康有為(1858-1927),名原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廣東南海人。著述頗豐,有《康南海先生詩集》等。本聯為其自撰聯。
功蓋三慶會;
名成八陣圖。
——蒲伯英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蒲伯英集(改)杜甫詩句挽康子林聯。康子林(1870-1930),四川邛崍人。擅演川劇文武小生。尤以文生戲《彩樓記》中的呂蒙和《八陣圖》中的陸遜為佳。1911年,與川劇演員唐廣體、楊素蘭、蕭楷等組成三慶會,對傳統川戲藝術進行改良,將流行於四川的崑腔、高腔、胡琴、燈戲等五種聲腔合為一體,形成五種聲腔同班演出的劇種。
長安第一手;
德函列頭名。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琵琶演奏家康崑崙,西域康國人。善彈《羽調錄要》和《道調涼州》等曲。德宗貞元時有“長安第一手”之稱。下聯典指明代音樂家康海,字德函,武功人。號對山。弘治進士第一,授修撰。善制樂造歌曲,彈琵琶,的珍輾轉仿效。
  • 七言
蓮蕊峰頭傳名遠;
景賢書院播惠長。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畫家康濤,字石舟,錢塘人。工山水花卉,善書。號天篤山人,又號蓮蕊峰頭不朽人。下聯典指元代康里國王族後代康里脫脫,世祖時入宿衛,大德中大破叛王海都,自同知樞密院事累拜中書右丞相。仁宗時,改江西行省左丞相,後解職家居,延師訓子,鄉人化之,皆向學,御賜額曰“景賢書院”。
  • 十言
馳譽明經,少小榮登科第;
有聲樂府,文詞待詔金門。
——佚名撰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進士康希詵的事典。下聯典指典出康姓歷史名人康伯可。

家譜文獻

《鄖陽康氏族譜》為1488年到2018年鄖陽康氏530年發展史,也是1907年版(康安吉編撰)家譜和2018年版家譜(康偉編撰)合訂版,現珍藏於“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和湖北省十堰市檔案館。
吳寧康氏宗譜,(清)康武琴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吳寧康氏宗譜兩卷,(清)康士佩等纂,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吳寧康氏宗譜,(清)康明良等纂,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吳寧康氏宗譜四卷,(清)康國昌等纂,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泰縣南沙康氏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清)康維恆、康延書等重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浙江奉化康氏宗譜十七卷,(清)石褚壁修,清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江西康邑江夏堂康氏族譜,(清)黃濤、黃萬球等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滿族康氏族譜全稱為《赫舍哩氏康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開始修譜。
河北通州康氏世譜一卷,(朝)康圭錫纂修,朝鮮隆熙年間(公元1907~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複印件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遼寧塔山康氏家譜,(民國)康氏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康氏續修族譜,(民國)康發啟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品較差。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蒲田康氏重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西昌官溪康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衡山溕衡康氏十修族譜,(民國)康和聲修,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婁底康氏七修族譜九十三卷,首一卷、未一卷,第九十一卷分上下冊,(民國)康堂等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南康康氏族譜,(現代)康一挺等修,1998年京兆堂計算機排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遼寧鳳城康氏世譜一卷,(民國)康明良等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鉛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鳳城縣檔案館。
浙江奉化連山康氏宗譜四卷,(民國)工序賓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莆陽康氏家譜,(清)康仁聲纂修,民國年間莆田康爵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奉化連山康氏宗譜四卷,(民國)王禮賓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江蘇鎮江潤東順江洲康氏族譜四卷,(民國)康壽等七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字輩排行

湖北鄖陽康氏(今湖北十堰鄖陽區)屬京兆堂,明成化元年自南昌府遷入,始遷祖康聰。
日應印庚水 文成玉壽金
安書邦國正 修德福如春
中和延世澤 良善順天心
大道存仕厚 鴻功自顯明
家傳敦孝友 吉慶本同生
富貴一朝泰 榮華萬代新
即蒙潭始祖珣公(康珣,宋初與梁灝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鄉一帶)都使,易匡為康)後第二十四世起:
"時元生孫德,曾受祖之佑
繼起華國才,天朝載錫光
永思宗澤茂,家道世榮昌
先賢貽哲訓,忠誠正紀綱
修齊治平守,創極理鴻章"。
陝西省定邊康氏一支字輩:"祿忠孝志正元炳漢"。
四川彭山康氏一支字輩:“紀樹光先得”。
四川資陽康氏一支字輩:“福(富)友華祥瑞萬廷顯正世天(仁)興光明歷代朝綱紀忠厚欽承兆鳳麟壽安錫慶敦洪緒佐運和宣啟俊英盛會榮昌襄上益簡修純萃殿嘉基”。
四川資陽康氏一支字輩:“宗正啟永世明”。
四川資陽康氏一支字輩:“忠孝長存……”
四川遂寧康氏字輩:“乃逢國運盛聿定萬年歌承緒維忠孝傳家尚泰和光裕名聲振佑啟福祉多富貴天以錫詩書應發科”。
四川安岳康氏字輩:“祭忠孝長存樂友園”。
四川營山康氏字輩:“文成登一學實紹忠家本定泰維自西”。
四川巴中、南江、廣元、旺蒼康氏字輩:“文若思自國魁宗,心成樹德道印中......”
四川,巴中南江,廣元旺蒼匡裔康氏字輩:
鴻生祖,滿孫祖後裔
時元生孫德,曾受祖(維)之佑
興邦定國才,天朝載錫光
永思宗澤茂,家道世榮昌
湖南四婁底康氏字輩:“南詔仲發季福友華祥瑞甫萬廷顯國世天興光明歷代朝倫紀忠厚欽承兆敦本開基緒儲才啟俊英詔書能迪哲禮讓可億型傳家遵典則祖德定長新誥命重周史清廉貫古今”。
湖南新化康氏字輩:“富(福)友華祥瑞萬廷顯正世天(仁)興光明歷代朝綱紀忠厚欽承兆鳳麟壽安錫慶敦洪緒佐運和宣啟俊英盛會榮昌襄上益簡修純萃殿嘉基”。
湖南澧縣、臨澧康氏字輩:“業光祖孝友開基”。
遼寧瀋陽康氏字輩:“永久天榮啟晉士兆寶德鳳殿(玉)奎守付國智安民”。
遼寧黑山康氏字輩:“廣九年維萬”。
遼寧撫順康氏字輩:“自有成文國朝鈞復萬連吉慶書章廣世緒紹功先”。
山東菏澤、鄆城、巨野、安徽焦城、江蘇沛縣康氏字輩:“體朝文思延傳家遠天錫慶祥承仁義恩光耀忠厚道德長修身登高岳宗代奉祿昌”。
山東章丘康氏字輩:“懷守燕葉書殿介傳道都”
山東東平康氏字輩:“忠少思炎振尭維懷書已記”。
山東滕州康氏字輩:”文學秀靈守“
山東聊城莘縣康氏字輩:"學記東興士廣祿”
山東聊城冠縣康氏字輩:“玉振躍東方”
山東臨沂平邑縣康氏字輩:“修德傳榮廣,成明紀世常”
河南鄧州康氏字輩:“民惠(懷)淡養(陽)盈景起中(忠)涵(含)宏(洪)從玉新(心)士振建光(國)定太平榮慶(幸)克化青德順如(汝)連立”。
河南信陽康氏字輩:“國正天心順關清民治安”。
雲南水富康氏字輩:“福貴友華祥瑞(珍)甫萬廷顯正(國)世仁(天)興光明歷代朝綱紀忠厚欽臣兆鳳麟壽安錫慶郭洪序佐運和宣啟俊英盛會榮昌襄上益簡修純翠殿嘉箕”。
湖北襄陽康氏字輩:“才重惟人寬廷院大黎曰園宏邦世仁國溫良立士則道學傳天家志化常青泰開來永光華”。
江蘇如皋康氏字輩:“本貞茂榮安雍近智吉賢端秀”。
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四九臨安福益永希金子 國號朝元宏茂為迎紹紀 省視承貽傳登忠本懷利 石時廣祖德禮備加真啟”.。
陝西紫陽康氏字輩:“建紹宗立……”
重慶雲陽康氏字輩:“啟之四方仲、承宏茂盛興、天開文運廣、地照福遠曾、正大光明繼、雲昌永亮燈、志祥高萬代、立法乃長春”。
康氏一支字輩:“文德財宗美利”。
康氏一支字輩:“德振□瑞學永”。
江西吉安遂川排溪康氏字輩:“萬世賢良,文武相承,垂芳慶淵,顯耀義昌········‘’
安徽阜陽一支字輩:“世府庭天紀,金懷(玉)啟同德(方言發音為dai),永慶曆春景,文明震萬國(方言發音為guai)”。
甘肅永登縣康氏字輩:“仲仁,康福,民,運,如,乃、膺、海、康0、道、於、成、逢、泰、永,昌”。
河北懷安縣康氏字輩:"廣恆萬世永,振(春)興"。

宗親會

康氏文化研究會是由文化產業的研究者、愛好者、康姓同仁、社會各界友好人士和組織自發組成的非企業民眾性社會組織。

姓氏名望

康泰

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僧會

三國時高僧。世居於竺,隨父經商,乃移居交趾。十餘歲雙親並亡,遂出家。他通天文、讖緯這學,尤嫻經律。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247年到三國·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孫權為之建塔,因有佛寺,就是江南第一寺“建初寺”(南京大報恩寺)。江蘇、上海(上海龍華寺、靜安寺等也是康僧會創立)一帶亦始興佛法,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形成江南佛教中心。
康僧會康僧會
古金陵大報恩寺(前身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為紀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始建,十萬民工,歷時19年基本建成,耗費白銀248.5萬兩。宣德皇帝欽命鄭和參與工程建設,並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報恩寺是皇家寺廟,所有建築皆依皇家規制,其鼎盛時期範圍達“九里十三步”,曾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時期百寺之首,當時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專門機構“僧錄司”也設於此。金陵大報恩寺是明初刻經、印經中心,是義學講壇。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報恩寺內五彩琉璃塔高約78米,九層八面,琉璃塔因塔體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磚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蓮台為基座,塔體自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的覆瓦、拱門均用赤、橙、綠、白、青五色琉璃貼面。拱門用五色琉璃構件拼接而成,上有飛天、雷神、獅子、白象、花卉等圖案,造型生動,製作精美。塔頂有黃金製成的寶頂,下面有9級“相輪”,之下為“承盤”。塔頂和每層飛檐下都垂懸金鈴鳴鐸(風鈴)152隻,金鈴聞風而鳴,禪意陣陣。塔身內置有146盞長明燈,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輪值管燈,使之晝夜長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龍懸掛,華燈耀月,數十里外可見。古金陵大報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誌性建築,永樂皇帝賜封該塔為“第一塔”。明散文家張岱稱之為“永樂之大窯器,中國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譽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1856年,金陵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田人。初仕北齊,後任梁朝司州刺史衛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人,據《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後來就定居河西,並且子孫世代繁衍。

康子元

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紹興)人,字右昌,號毓奇。唐開元四年(731)丙辰年科進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宗正太卿。舉賢能治《易經》、《老莊》之學。形成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主張改革弊政,創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為歷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冊。後因,上疏安史隱患不納,遂請旨入閩觀風,居建寧府建陽縣,現有遺蹟子元公墓在建陽。為入閩康氏始祖。

康崑崙

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康日知

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康澄

五代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任大理少卿曾上疏言時事:為國家者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不足懼,天象變見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竭不足懼,水旱蟲蝗不足懼也;賢士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也。”識者皆多澄言切中時病。若從榮之變,任圜安重誨等之死,可謂上下相徇,而毀譽亂真之敝矣。然澄之言,豈止一時之病,凡為國者,可不戒哉!系康子元後裔。為入莆(福建莆田)康氏始祖。
唐大理寺少卿 康澄唐大理寺少卿 康澄

康福

五代蔚州(今山西省靈丘)人,仕後唐、晉二朝,皆有政績,所轄之地歲稔倉盈、牛馬遍野。後晉時官至宰相,賜輸忠守正翊亮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

康再遇

北宋大將,曾為宋太祖立下了開國戰功,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康氏自此顯達當朝。

康與之

南宋著名學者.字伯可,一字叔聞,號退軒,滑州(今河南省滑縣東)人。曾上書“中興十策”,表現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烏托邦思想。著有《昨夢錄》等。

康進之

元代戲曲家。棣州(今山東省惠民)人,現存其雜劇《李逵負荊》一種。

康茂才

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本來是元廷駐應天城的水軍元帥,朱元璋攻破應天城的時候,康茂才率部投降並願意歸附紅巾軍,朱元璋就讓康茂才做了紅巾軍的水軍頭領。以後,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東以後,曾派康茂才做那裡的都水營田使,專門負責修築河堤,興建水利工程,恢復農業生產,供給部隊軍需。俗語說得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朱元璋對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業業地為朱元璋效力。無論打仗還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幹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許多功勞。

康大和

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於福建莆田崇福里礪山村(今莆田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康大和於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讚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樸實敦厚,不事表舉”。其道德文章,為世人所推崇。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賞識和器重。在學館時他曾書寫“學林”二字於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他還常說:“庭機吾所不及也”。可見他為官為人很謙虛的,致仕歸鄉後,與致仕居家的工部尚書林雲同諸儒,結社賦詩,風雅一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二人應興化郡守呂一靜之邀,續修《興化府志》,為總裁。後與林雲同等續修《郡志》。除總纂《興化府志》(萬曆甲戌志)外,有《礪峰集》、《續莆陽文獻》傳世。
明朝工部尚書康大和明朝工部尚書康大和

康海

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里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 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女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病;夫亡,誓不改嫁。

康元積

公元(1559-1613),字日空,號函三,明萬曆辛丑(1600)年進士,任太常寺博士達13年,改任吏科給事時未到任即病逝。光緒《湖南通志》、李元度《南嶽志》、《衡山縣誌》中,對他均有簡略的記述,衡岳一帶,則頗為流傳他的故事。其一是:他向明神宗朱翊鈞上《保泰疏》,以“持盈保泰”為宗旨直言時弊,指責朝政,對皇帝和宰相都進行了辛辣的批評,更提出了頗為切合實際的建議。其次隨理學名家王家沐讀書,在王家沐父子死後為他們建“會靈精舍”,每年春秋在此舉行祭禮,兼作教育族中子弟的講學場所。會靈精舍成為繼文定書院而後的由南嶽籍的人手建的又一所書院。在南嶽還留傳一句順口溜就是 “康家祠堂祭得怪,先祭王夫子,後祭康保泰。”康保泰是因為上保泰疏而得來的尊稱。而此處的王夫子,即是王宗沐、王斗溟父子。康元積是王宗沐的門人。王斗溟萬曆甲午(1594)任湖廣左參政,主持鄉試,又為康元積座師。康元積同時受王氏父子兩代的知遇而尊師之情愈重了。第二則是他奉旨封藩回衡山時,發現黃堡驛馬差事使衡山百姓疲於奔命,他致函湖南司道予以裁撤。一舉革了為害衡民的弊政。在上述流傳的故事中,康元積表現出政治、大膽、尊師重道,關心桑梓疾苦。官雖不大,能量卻不小。
《保泰疏》寫於萬曆36年(1608)正月,屢經奏進,直到萬曆40年初方得到當時皇帝和宰相的重視。宰相趙煥讀了《保泰疏》後,嘆為“天下第一人”。明神宗則將康元積由太常寺博士這類閒職改任為吏科給事,進入台省供職。但康元積未等發揮他的才幹而匆匆謝世。《保泰疏》是以中國古代《易》理作為根據,從正月之卦象為“泰”一點,對它的內涵與外延,進行闡釋,結合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各方面情況,反覆曲盡的分析、申述,以動帝聽。它通篇充滿了宋、明理學的光澤,正如鄒元標在《康元積墓志銘》中說的:“其文精、暢、奧、邃,置古名臣奏議中,當為心折。”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敢於對皇帝和宰相直言指責。他指責皇帝不能正確對待江西參政姜士昌、御史宋燾和鹹寧知縣滿朝薦等人的正言,偏聽妄信而又不理朝政。“致使天下之大,悠悠泛泛,如無舵之舟;大小之政,日趨於頹靡而滿失其初;大小之官,日習於苟且而盡忘其故。”吏部則鬻官賣爵,“吏胥雜流,輒旦夕而得官。”戶部則財困糧空,“太倉無二年儲。”兵部則貪功好大,將疲兵惰,“或剝軍以養寇,或弄兵以修隙。”工部則搞皇親國戚的樓殿營建,對河道、農田基本建設卻馬虎了事。禮部則造成了“民競於偷,士習於躁,縉紳竟於門戶,文章竟於纖靡”的社會風尚。洋洋萬餘言,劉部都批評到了,切中時弊,無外乎引起了神宗和宰相們的震動。他在裁革黃堡驛馬的例差致湖南司道書中更大聲疾呼,“衡山地瘠民窮”,驛馬官差所造成的重擔,雖“剜卻百姓心頭之肉”,也難以解決。這種血淚控訴,使湖南當道官員們不得不勉從其請,裁撤了這項吃人的官差,為衡岳人民稍舒困境。衡山人民曾為此立碑記。
康元積20歲左右受業於王宗沐,難以胡安國的學術思想對他也有影響,加上家學淵源(他祖父康三泉是著名理學家鄒東廓的門人),因而在理學領域涉獵甚深。他專治《春秋》,又旁及諸子百家,佛道內典,著有《麟經約言》、《南嶽筆記》等。他原籍江西安福,因在南嶽讀書,加上祖父康三泉於嘉靖21至31年,十年中兩次來南嶽講學,南嶽又山明水秀,為宋代胡安國、朱熹、張栻,明代湛甘泉、羅洪先、鄒東廓等講授理學的勝地,諸多淵源,使他決定寄籍南嶽。南嶽會靈精舍側有保泰祠,就是康元積的子孫們祭祀之所。

康濤

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所畫《華清出浴圖》,以楊貴妃出浴為題。圖中楊貴妃的雲鬢松挽,身披羅紗。兩個小宮女端著香露,跟隨其後。

康有為

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后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梁啓超與光緒和康有為梁啓超與光緒和康有為

康廣仁

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1897年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後又經理上海不纏足會艾書、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京協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稿及聯絡事宜。戊戌政變時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

字文僴,號薇君,廣東省南海人,康有為長女。自幼不纏足、不穿耳,開中國婦女界風氣之先。15歲即據二十四史編《風俗制度考》,後又翻譯大量日本書籍,助父編纂《日本政變考》、《日本書目志》等。1897年在澳門《知新報》任翻譯。1898年7月與李惠仙(梁啓超夫人)等在上海創辦中國最早由婦女主辦、以婦女為閱讀對象的報刊《女學報》。精國學和英、日語種,為當時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

江西省萬安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傑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為中共中央委員,全國婦聯主席。歷任鄉婦女協會秘書,紅軍總司令部交通大隊政委、女子義勇隊隊長、直屬隊指導員,八路軍總司令部直屬隊政治處總支書記、主任,中央婦委委員,全國婦聯部長、常委、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主席,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康世恩

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工業戰線傑出的領導人、新中國石油工業和化學工業的開拓者之一、國務院原副總理、石油工業部部長。 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於河北懷安縣田家莊。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讀書時,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學習,同年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救國會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擔任120師民運部工作員,山西朔縣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晉綏八分區專員。解放戰爭期間,他擔任晉縣綏雁門軍區政治部主任、一野三軍九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保衛延安和榆林戰役、瓦子街戰役以及解放蘭州的戰鬥,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歷任玉門油礦軍事總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局長,石油工業部部長助理,副部長兼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總指揮、華北石油勘探會指揮部指揮,石油工業部主要負責人、黨委書記,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兼江漢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燃料化學工業部主要負責人,石油化學工業部部長、黨的核心小組組長,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同時兼任國家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國務院財經委員會委員、國家能源委員會副主任、黨組第二書記,國務委員兼石油工業部部長等職務。他是中共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中顧委常委。他還擔任中國石油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 康世恩同志在長期領導石油工業的過程中,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矛盾論》指導中國的石油勘探和油田開發。他善於把石油科學的一般原理和中國地質條件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石油地質、油田開發的理論和套用科學。他參與領導和組織指揮了克拉瑪依、大慶等十大石油會戰和其他油氣田的勘探開發,對新中國石油工業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康乾生

康乾生(1913.12-2013.5月11日)是江西省永新縣象形鄉竹溪村人。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6軍團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湘贛革命根據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和紅二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營長、支隊長、團參謀長、冀中軍區第6支隊參謀長、120師司令部通信科長。參加了晉西北“反掃蕩”戰鬥和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任長春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房產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永吉軍分區參謀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兵團獨立第11師參謀長。
康乾生 照片由康乾生侄孫女康麗霞提供康乾生 照片由康乾生侄孫女康麗霞提供
參加了遼瀋戰役。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後,任江西省上饒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三班學員、第42軍126師師長,廣州市公安總隊總隊長、湖南省軍區衡陽軍分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共湖南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57年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3年以正軍職離職休養。

康志強

康志強(1912-1986),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第4軍12師35團排長、連長,紅軍學校政治教員,軍委幹部團政治教員兼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2師四團連政治指導員,1師1團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科科長,隨營學校政治大隊大隊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9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新編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旅政治委員,新四軍第4師9旅政治委員兼淮北第三軍分區政治委員和中共地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21軍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海軍東海艦隊政治委員,海軍學院政治委員,北海艦隊第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海軍副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

康莊

康莊(1914-2006),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方面軍獨立5師1團政治處宣傳隊分隊長,工人師2團連指導員、團特派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政治部組織部巡視團副主任,八路軍後勤部政治部組織科長、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7縱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8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18兵團第60軍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參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學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員,海軍高級專科學校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海軍政治學校校長,海軍上海基地政治委員,東海艦隊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康林

康林(1910-1995),江西省于都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廣東省南雄縣游擊隊隊員,贛南遊擊隊特務員。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1支隊2團練副指導員兼支部書記,第1支隊教導大隊隊長,新四軍第1師3旅7團營長,蘇中軍區第四軍分區警衛團參謀長、副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1師參謀長、先遣縱隊第4支隊參謀長,第三野戰軍第24軍72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72師師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72師師長、第24軍副軍長,參加了元山防禦作戰、朝鮮東海岸反登入防禦
和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金城戰役中,72師4個營和74師參加注字洞南山地區進攻戰鬥,突破敵防禦正面4公里,突入敵縱深5公里,斃傷俘敵韓首都師、韓9師5310人。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副軍長,1961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任第28軍副軍長、軍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於1995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康烈功

康烈功(1916-2004),安徽省金寨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11月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政治部宣傳隊員,紅31軍9師偵察連班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23旅37團團長,第19兵團60軍178師副師長。參加了上
黨戰役、豫北攻勢,太原、西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川西軍區綿陽軍分區司令員,海軍水警區司令員。1958年畢業於海軍軍事學院,後歷任海軍旅順基地副司令員,福建基地司令員,福建基地政委,煙臺基地司令員,海軍北海艦隊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叄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4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島逝世,享年88歲。

康健民

康健民(1916-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肅省定西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6軍騎兵團連政治指導員、代團長、團長,紅1軍團騎兵團副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大隊3隊副隊長、隊長,八路軍留守兵團騎兵團團長,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騎兵團團長兼政治委員,騎兵旅旅長,綏遠綏中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野戰軍騎兵旅旅長,第一野戰軍騎兵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軍區軍政第36軍副軍長,第36軍政治委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6軍政治委員,擔負機場修建、保護和後方警戒任務。同年回國後駐河北省定縣地區,1952年到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軍長兼河北省石家莊衛戍區司令員,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書記,1962年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1968年4月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主任,1970年3月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1年8月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第一書記,主政寧夏共9年。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7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終年61歲。
康瑜,鄖陽八世康氏族人,清代嘉慶年間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居均州府教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