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

年齡

年齡,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計算時止生存的時間長度,通常用年歲來表示。年齡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標誌,一個人出生以後,隨著日月流逝,年齡也隨之增長,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人在進行自身再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年齡的再生產,它總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齡的個人所組成。此外,各種人口現象,如結婚、生育、求學、就業、遷移、死亡等,都與每個人的年齡密切相關。所以,正確計算年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年齡
  • 外文名:age
  • 拼音:niánlíng
  • 基本解釋:人或動植物所生存的年數
  • 引申義:現也指某物品從生產到現在的時間
  • 出處:《禮記·文王世子》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年齡分類,曆法年齡,生物年齡,心理年齡,相對年齡,計算方法,虛歲年齡,周歲年齡,確切年齡,成人禮,比喻稱謂,典故出處,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年齡
年齡
拼音:niánlíng
注音:ㄋㄧㄢˊ ㄌㄧㄥˊ
英文:Age

基本解釋

解釋:人或動植物所生存的年數。
現也指某物品從生產到現在的時間。
年齡:老年人往往更加幸福。隨著歲月的流逝,老年人逐漸學會了抓住使其幸福的事情,放棄容易產生麻煩和不幸的事情。

引證解釋

指人或其他生物已經生存的年數。
禮記·文王世子》:“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
南朝 梁 沈約 《奉華陽王外兵》詩:“餐玉駐年齡,吞霞反容顏。”
宋 陸游《乞祠祿札子》:“實緣年齡衰邁,氣血凋耗,夏秋之際,痼疾多作。”
魏巍《火與火》:“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當一個人民軍的戰士。’可是我們說:‘你的年齡是不夠的呀!’”

年齡分類

在靈魂醫學這部專著中人類計算年齡方法大致有4種:

曆法年齡

即年代年齡或者說時序年齡——為出生後按日曆計算的年齡,也叫實足年齡,是最常用的計算年齡的方法,簡單,易掌握,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記載。

生物年齡

(壽命)即生理學年齡:這是根據正常人體生理學上和解剖學上發育狀態所推算出來的年齡,表示個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實際衰老程度,可用來預計某一個體未來的健康狀況,估計其壽命。如一位實際年齡60歲的人,生物年齡可能是60歲,也可能是50歲,也可能是70歲。

心理年齡

是心理學“智力測驗”中的術語,指根據標準化智力測驗量表測得的結果來衡量人體的智力水平,把心理學年齡與曆法年齡相對照,就能看出智力絕對水平的高低。
年齡
心理年齡是指人的整體心理特徵所表露的年齡特徵,與實際年齡並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共經歷8個心理時期,即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心理年齡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如幼兒期天真活潑;青少年期自我意識增強,身心飛躍突變,心理活動進入劇烈動盪期;進入老年期,心理活動趨向成熟穩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彈性降低、情感容易傾向憂鬱、猜疑。自測表是測試每個人的心理年齡的量表。

相對年齡

即靈魂醫學(soul medicine)相對有效年齡(壽命),是指人類區別於其它生物(主要包括動物)的、由最高級靈魂所支配進行的、符合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以及有利於自然、社會良性發展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腦力活動所占用的時空。

計算方法

隨著全球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的加劇,WHO對年齡分期進行了重新劃定,規定44歲以內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壯年期),60~74歲為年輕老人,75~89歲為真正老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100歲以上為百歲老人。

虛歲年齡

中國在習慣上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按出生後所經歷的日曆年頭計算,即生下來就算1歲,以後每過一次新年便增加1歲。一般按農曆新年算,也有按公曆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嬰兒,出生後就算1歲,過了公曆1月1日或當地農曆新年又算1歲。這樣,嬰兒出生才幾天,已算虛歲2歲了。這種計算方法較為實用。

周歲年齡

又稱實足年齡,指從出生到計算時為止,共經歷的周年數或生日數。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時進行人口普查登記,一個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嬰兒,按虛歲計算是2歲,實際剛剛6個多月,還未過一次生日,按周歲計算應為不滿1周歲,即0歲。周歲年齡比虛歲年齡常常小1~2歲,它是人口統計中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
周歲—出生時為0歲,每過一個公曆生日長1歲

確切年齡

指從出生之日起到計算之日止所經歷的天數。它比周歲年齡更為精確地反映人們實際生存的時間,但由於其統計匯總時較為繁瑣,故人口統計中使用甚少。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除對不滿1周歲的嬰兒,特別是不滿1個月的新生兒常常按月日計算外,一般不按日計算確切年齡
年齡

成人禮

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
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冠禮和笄禮,說穿了,就是改變髮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發的。嬰兒生下三個月後,要選擇黃道吉日,剪一次頭髮,只保留兩小撮。這兩小撮頭髮,男孩留在左右兩邊,有如牛頭;女孩則一前一後,有如馬首,叫“羈”。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頭髮長出以後,便不再剪,而是向兩邊分梳,長齊眉毛,叫做“兩髦”。所以兒童又叫“童髦”。或者把“兩髦”總束起來,扎在頭上,一邊一束。男孩狀如獸角,叫做“總角”;女孩狀如樹椏,叫做“丫頭”。所以孩童時代又叫“總角之時”,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頭”、“女娃”。
男孩長到二十歲,女孩長到十五歲,就要舉行“冠禮”和“笄禮”。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來決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來賓,叫“筮日”和“筮賓”。屆時,來賓就在一定的禮儀程式中把規定的服飾授予該青年,並為他們取一個“字”。賓取之字與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聯繫。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稱。直到民國年間,中國人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氣,都要稱對方的字,有如俄國人之稱“父名”。卑者對尊者說話,只能稱字,且字之後還要加職銜,或加先生。尊者對卑者說話,則直呼其名,不稱字。但是,無論尊卑,自稱都不能稱字,如果自己稱字,便是失禮,也是大笑話。
以此觀之,古人15乃成童(束髮)之年,也就是說不再是孩童,即束髮入學。在《大戴禮記·保傅》中道:“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男子以二十舉行“冠禮”,即加冠,可從業、從事、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為婚,或者說早訂婚約,待成年後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比喻稱謂

典故出處

  •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 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
    《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 : 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 花甲: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 黃髮: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台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
    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
    《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 :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 :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 耄耋:七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
  •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
    《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